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发布时间:2020-12-19 13:01:02

1.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对于观察,学生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

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现象引出了腐殖质,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且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地认识,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课后有一个同学表示,这节科学课看书的次数多了,通过阅读课本,得到了新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信息,看来课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助手。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2. 《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
(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

3. 新人教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谈话引入: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会了做小纸人,老师这里有小朋友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1、(出示剪好的小纸人)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有4个小纸人。
2、师:还有一个小朋友剪得更多,剪了4个的2倍。猜猜有几个?
生:8个。
师:都猜8个,你是怎样想的?
生1:4的2倍是2 个4,就是8。
生2:因为4乘2等于8。
生3:8里面有2个4,4+4=8。
3、师:究竟猜对了没有?大家来看看。(出示两副剪好的小纸人图)4的2倍就是8。
师:谁能把我们的发现说一遍?
生:8里面有2个4。
师:大家一齐说一遍。(同时板书:8里面有2个4)4的2倍是8,也可以说8是4的2倍。
4、师:你能不能把两个发现连起来说?先自己轻轻说一遍。
生: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二)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方法。
1、师: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小纸人(再出示6副剪好的小纸人图)这里面有几个小纸人?谁能很快说出来?
生1:有28个。
生2;有24个。
师:现在黑板上有3条信息,谁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同桌轻轻说,再指名说。
生3:第三行是第二行的3倍。
师;你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吗?
生4:她这样想:24里面有3个8,所以24是8的3倍。
师:是不是真有3个8?我们把两副图看成1个8。
生5:因为三八二十四。
生6:因为24除以3等于8。
师:谁还有发现?
生7: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师:谁和谁比?
生7;8和4比。
师:没比过的还有吗?
生8:第三行是第一行的6倍。24和4比。
师:24和4比,可以怎么想?
生9:24里面有4个6。
师:一起数一数。应该怎么说?
生10:24里面有6个4。
2、师:像24里面有6个4,除了看出来,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11:用除法表示,24除以6等于4。
师:你看懂了吗?什么意思?
生12:24里面有4个6。
生13:24里面有6个4。
生14:我还有补充,4乘6等于24。
师;把4个小人看成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4的几倍。
三、尝试运用,提出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蜜蜂 15只蝴蝶)
师:你看出了什么?
生1:有5只蜜蜂。
生2: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师;你能不能提个问题?
生3:蜜蜂是蝴蝶的几倍?
生4:蝴蝶是蜜蜂的几倍?
生5;蝴蝶是蜜蜂的3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5:15除以5等于3。
2、(课件出示:3朵黄花,12朵红花)
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个倍的问题吗?
生6: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生7:红花是黄花的4倍,12除以3等于4。
师:为什么列这个算式?“12除以3等于4”什么意思?
3、(课件出示:8 40)
师:能不能找到倍数关系?
生8:40是8的5倍。40除以8等于5。
4、(课件出示:春光图 18只燕子 9只鸭子 3只青蛙)
师:你能不能找到谁是谁的几倍?用算式表示出来,写在本子上。
学生独立写,有困难可请小棒帮忙。
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的意思。
5、(课件出示:蝌蚪图)
师:有多少只蝌蚪?
生:36只。
师:蝌蚪慢慢长大会变成青蛙,看,有4只蝌蚪变成了青蛙。(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
师:现在有几只蝌蚪?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生:8倍。
师:再过几天,有6只青蛙了。(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现在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生:30除以6等于5。
师:小青蛙越来越多,现在有18只青蛙了。(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能不能用刚才学的知识说说?
生1:蝌蚪的只数是青蛙的1倍。
生2:青蛙的只数是蝌蚪的1倍。
师:谁说得对?
生:都对。
师:再过几天,又有什么变化呢?(边说边继续演示课件:蝌蚪9只,青蛙27只)你了解到什么?现在谁是谁的几倍?
生:青蛙的只数是蝌蚪的3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昨天我已经知道小朋友9岁了,老师27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你们的几倍吗?
生:老师是小朋友的3倍。
五、下课结束。

4. 新人教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实录与评析 个数的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比如:一个数是270,它的3是(840)
270x3=840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就用一个数x几倍。

5. 随机进入式教学案例,我要简要教学案例

1、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也是论文!)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在我看来, 教学案例应提取于教学,用之教学,提取于个人,用之于大家。
2、案例结构
(1)背景: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和案例问题:主题是本案例的核心理念,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案例问题是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3)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4)教学结果: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学基本面。 (6)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教学时其他教师讨论,开放而无终结。
3、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4、写好案例的几点建议。
(1)要具备充分的素材 案例能不能写的生动,勾起读者学习、研究的兴趣?与案例是否有鲜活的、真实的素材有关。所以我们教师要想写好案例,必须做好课堂观察,认真、细致的、全面的记下课堂的师生活动情况,然后,根据案例的主题需要,裁减素材。教师就好比一位裁缝,必须先有好的布料,然后根据衣服设计的风格量体裁衣。要想掌握充分的素材,一般老师是用笔记课堂实录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不大科学,毕竟手写的速度比较慢,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的、精彩的片断有时很难及时描绘。如有条件,最好摄像机记下当时的情景,然后再通过录像观察,记下课堂实录。 (2)要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6. 下面是一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仔细阅读后,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评析。 《云房子》课堂实录

s爪l◇èд莹yx

阅读全文

与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