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课堂教学漫画

课堂教学漫画

发布时间:2020-12-19 12:11:51

A. 某校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了漫画“民告官”(如下图)。漫画讽刺的是,某区政府利用行政权力

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带头维护宪法和内法律的容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B. 如何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在新课标改革发展的今天,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和需要急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那就是从教学资源入手,充分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讲授了《天堂与地狱》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在讲“自尊、自立、自强”时,我讲授了《蜗牛的故事》,学生明白了我们“不靠天不靠地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
以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能酿造教学余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故事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选材得当,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每节课的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
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乐,调节课堂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冼星海先生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进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难免就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音乐在初中学生中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音乐会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音乐也是学习的调节剂,音乐能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巧妙地将音乐穿插于教学之中,则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一个MP3和一个迷你音箱是我上课时常随身携带的东西。在讲授“感悟青春”时,我播放欢快的音乐《舞动的青春》;在学习“我爱我家”时,我播放煽情的《让爱住我家》;在讲授“同学、朋友”时,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三、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引导:“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老师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当然,利用视频需注重两点,其一,播放视频的时间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简单明快,不能喧宾夺主。其二,注意视频选材的自然性,应与课堂教学的过渡要自然,力求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四、活用广告,以情激学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不少还脍炙人口。广告短小精悍、活泼生动、寓含哲理,如若仔细推敲,市面上很多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教师如果能灵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时,为引起学生的共鸣、共识,达到情感的熏陶和行动的导向,笔者利用了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将致富的目光移到房后的小山上后,绿意葱笼的小山变成了荒芜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则变成了高房子;中年男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高房子被冲垮了……也许是从未曾将熟悉的场景和突如其来的灾难画上等号,学生看完此片后情绪激烈,脸上写满了惊讶。这时笔者一一提问:这则公益广告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你觉得现实生活中那样的场景真的会出现吗?能避免吗?怎样避免?形象的广告加上系列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和熏陶,也让学生树立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等观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运用漫画,发散思维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我运用了漫画“犯罪之路”,漫画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导致人们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淡薄,进而警示人们要认真学法,增强法制观念。教师紧接着问:那种认为“我不违法,学不学法无所谓”的观点对吗?青少年要不要学习法律知识呢?漫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教学内容,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七年级“爱国情感”一节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习“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国策”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资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还很多,如,小品、动画(flash)、学生动态、教材资源、时政热点、乡土资源等等。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选用的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所选的资源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资源与内容脱节,不管资源本身有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所选的教学资源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选择的资源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总之,要让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实效。

C. 有一幅漫画在一个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课,老师的脑袋是电视机,学生在下面说话, 这幅漫画应该叫什么

“目中无人”

D.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

一.
老师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训练,即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美”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周围的世界。记得刚教一年级时,班上有个单亲小女孩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几节美术课下来,我发现这个孤僻的小姑娘很有想象力,就想:何不通过绘画来改变她的性格呢?于是就破格录取她为校绘画小组成员,她成了组内年龄最小的孩子。当时正赶上国画写意创作练习。考虑到她之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我打算让她从基础的墨色开始练习,可她坚持要画国画,我答应了她。不一会,她就画完了。看着她那期待的眼神,我不忍心批评她,只从画的颜色上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接着说:“这么美丽的花儿不但要给你和老师看,还应该让每一个爱花的人看,你说对吗?”她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想:孩子能够将观察到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真实、生动地画出来是最可贵的。通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这个小女孩的性格开朗了许多,她的绘画中有了快乐的场景,线条变得灵动了,色彩也绚丽起来。我把她的作品展示给班级同学看,于是,同学对她刮目相看。她对绘画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现在,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绘画天地,创作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我平时对她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美术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直观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课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 三.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学习是相互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和其他学科联手举办绘画创作比赛,诸如:和语文组联合举办 “感悟经典
诗情画意”古诗配画比赛,“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与英语组共同举行迎奥运庆六一”英语剪贴报比赛,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单词卡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你撰文,我配画”漫画比赛。作品中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和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让学生大开眼界。更让人没有料到的是自从经历这次难忘的“漫画”比赛后,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漫画热”,诞生出一批“漫画大师”。平时,他们除了根据自己的日记创作漫画以外,还义务为同学作文配漫画。学生们把这些配有插图的习作装订成册,并亲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封面,互相传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促使学生留心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起到了很大作用。往往是今天发生的事情,第二天就被写进作文,第三天就又变成了漫画。这一独特的学习方式,引起《威海晚报》记者的关注,《教育时空》栏目也对其进行报道。可见学生对美的创造离不开社会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适时与时事相结合进行美的创造活动。众所周知,今年是奥运年。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以各种形式积极筹备奥运会。7月23日,奥运火炬将在我们威海进行传递。为此,我们在美术课上开展题为“传递奥运,我能做什么?”的主题讨论活动。有的说:利用周末到社区进行卫生义务大扫除,让威海变得更整洁;有的说:抓紧时间学好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对话;有的说:以绘画、剪纸等形式表现威海美丽的风光,送给火炬手,让世界了解威海。目前,学生们都正为“奥运火炬来我家”积极准备着。
四.
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是的,美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就在于能不能调动人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方方面面不同的美。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把美术创造活动与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连,在学校范围内不定期开展主题性绘画创作比赛活动,如:创办“年俗文化展”、“感恩母亲”绘画比赛、“安全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文明就在我身边”连环画比赛、“我为生命添色彩”剪纸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贺卡、小手工等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真切体会自己的爱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的喜悦和温暖。同时,还教他们利用这些小饰品来装点生活,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用双手创造美。
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记忆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从而以艺术美熏陶他们日常的思想言行;并培养他们利用丰富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去热爱祖国传统美术文化,去热爱世界的多元文化。我们学生只要能用心欣赏美,以美感召人,真善美就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萌芽,艺术之花和人文之花就会争奇斗艳、美丽芬芳!

E. 论初中数学中怎样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在课堂上却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多,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在新课标改革发展的今天,要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和需要急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那就是从教学资源入手,充分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勤用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通俗易懂,告诉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故事人人爱听,由于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层次,其直观思维很强,同样爱听故事。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紧扣课文内容,把握适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哲理故事,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授《诚实守信》中的“拒谎言,重承诺”时,笔者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回来后我杀猪给你吃。赶集回来,妻子看见曾子真的要杀猪,连忙上前劝阻。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信任你。说着曾子就把猪给杀了。曾子的做法对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诚实做人要拒绝谎言,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讲授了《天堂与地狱》的哲理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在讲“自尊、自立、自强”时,我讲授了《蜗牛的故事》,学生明白了我们“不靠天不靠地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
以故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以故事为课堂结语,能酿造教学余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故事是最生动、最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选材得当,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每节课的小故事,让学生推开一扇又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
去捕捉故事中的智慧精灵,并从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受到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音乐,调节课堂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冼星海先生也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促进思维,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难免就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音乐在初中学生中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音乐会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音乐也是学习的调节剂,音乐能使学习变得有声有色。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有机、巧妙地将音乐穿插于教学之中,则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其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效果则会事半功倍。一个MP3和一个迷你音箱是我上课时常随身携带的东西。在讲授“感悟青春”时,我播放欢快的音乐《舞动的青春》;在学习“我爱我家”时,我播放煽情的《让爱住我家》;在讲授“同学、朋友”时,我播放《同桌的你》、《朋友》……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幸福。
三、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恰当利用视频来创设特定的形、声、色情景,借助这些情景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孩子们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情景氛围中,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专家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教室里鸦雀无声,巨幅的银幕上放映着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落事故的全过程,血肉横飞,哭声震天,惨不忍睹的画面配以雄浑沉重的画外音强烈地震振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突然,画面和声音嘎然而止。紧接着,该教师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很有感情地引导:“这一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老师借鉴电视台主持人的某些风格,使课堂气氛显得庄重严肃,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当然,利用视频需注重两点,其一,播放视频的时间性,要做到短小精彩,简单明快,不能喧宾夺主。其二,注意视频选材的自然性,应与课堂教学的过渡要自然,力求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四、活用广告,以情激学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不少还脍炙人口。广告短小精悍、活泼生动、寓含哲理,如若仔细推敲,市面上很多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教师如果能灵活加以利用,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一课时,为引起学生的共鸣、共识,达到情感的熏陶和行动的导向,笔者利用了一则环保公益广告: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将致富的目光移到房后的小山上后,绿意葱笼的小山变成了荒芜不堪的小山,而小山前的小房子则变成了高房子;中年男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着大量泥沙倾泻而下,高房子被冲垮了……也许是从未曾将熟悉的场景和突如其来的灾难画上等号,学生看完此片后情绪激烈,脸上写满了惊讶。这时笔者一一提问:这则公益广告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你觉得现实生活中那样的场景真的会出现吗?能避免吗?怎样避免?形象的广告加上系列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和熏陶,也让学生树立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等观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运用漫画,发散思维
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时,我运用了漫画“犯罪之路”,漫画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导致人们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淡薄,进而警示人们要认真学法,增强法制观念。教师紧接着问:那种认为“我不违法,学不学法无所谓”的观点对吗?青少年要不要学习法律知识呢?漫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教学内容,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巧用“他山之石”, 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之一。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教授七年级“爱国情感”一节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习“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国策”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资源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还很多,如,小品、动画(flash)、学生动态、教材资源、时政热点、乡土资源等等。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灵活地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资源,如果要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其一,选用的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我们所选的资源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资源与内容脱节,不管资源本身有多么别致、精彩、吸引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所选的教学资源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有太多的随意性,以免让学生抓不住听课重点,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听课的效果。其三,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性。选择的资源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总之,要让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实效。

阅读全文

与课堂教学漫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