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什么
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辅,强调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能否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学科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倡案例教学法,认为知识不是一个直线的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是一个网状结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学习,迁移、创造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排解困惑,发展个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提出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或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情况下,讨论无需得出明确结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心理发展与成熟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
学科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心理训练过程,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心理体验,积累正反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② 1.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主要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专最有属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途径和方式。但现在的课堂教育基本以封闭教育为主。封闭的教育方式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而且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造就具有开拓能力的新型人才。
德育教育过程中,只要得法,尊重并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并相信,会发现学生其实是很优秀的,学生的良好表现也会让用户体会到作为一名职校教师从心底里油生的一种自豪感。
③ 关于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且现在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德治体美回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给你建答议就是,1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2教学的开展,既要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也要在课下关心学生德健康成长,总之多于学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3.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有一个较高的专业素质。
④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抄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⑤ 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在教学当中的话,他们正常情况下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应该是教育学所有的时候的话,我们还是把教育学放在第一位
⑥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出好管理“牌”,高举科研“旗”,奏响特色“曲”,下活减负“棋”。
一、强化人本意识、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
课程是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政策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小学阶段是学生从童年到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阶段,教育具有发展和掌握知识技巧双重功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研发校本教材,课程设置力争做到合理、全面。
二、强化关键意识、实现教师素质精良化
教师是一本最现实的教科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和办学质量的优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发展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效高质低耗完成。
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抓改革用能人、抓教育树师德、抓学习强素质、抓业务打基础”,倡导并树立“敬业、爱生、奉献、进取”的良好师德师风,学校开展“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为师表”系列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开展学科带头人“师徒结对”,举行教学比武,开展党员岗位大练兵等等活动。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各种培训,创造一切条件选派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为每名教师订阅教学杂志,每学期给予购书经费。
三、强化中心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化
1.抓细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细抓实。一抓常规的贯彻落实。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重温学校“五认真”常规要求,不断使教师深化对“五认真”的认识,明确该怎么做该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抓常规实施过程。学校利用月考核,加强监控与督促的力度。依据月考核条例,通过随堂听课,检查备课、作业及课外辅导,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定量评估,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 抓牢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改革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确立新课程理念,掌握适用课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二是注重研讨,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课改研讨课、课改展示课、骨干教师引领课等活动,强化课堂实践。三是加强备课和反思,每个年级组为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通过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实现“一课两议”,即课前议和课后议。“一课两议”活动每单元针对一节课课前研讨教法,课后反思总结。把个人备课、集体研究、理论学习、公开课及听评反思结合在一起,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体教师的智慧火花、听评课后的反思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抓住有效教学的先导――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的实质就是寻找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先导。在教学科研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课题立项的针对性,课题管理的规范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做到三个结合:既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校按照“立足教学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科研投入,努力改善科研环境,加大奖励力度。
四、强化减负意识 ,实现“轻负高效”实效化
给学生减负是一个老话题了,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呼声喊了很多年,但总是“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代价。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轻负高效”呢?首先必须抓课堂,保效率。抓住教学改革这一要害,提高“一次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变学室”,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注重学海无涯趣作舟,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每一堂课力争做到“预设课堂,创生精彩,提升效率,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必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温总理说过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不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布置适量、难度适中、兼顾各个层面学生能力的作业,课内外有机结合,加上相对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将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第三,要给教师减轻负担。给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看到教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状况。各种考核种类繁多、学校的管理不规范、按教学成绩排队、家长期望过高等,均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给教师减压也是“轻负高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做到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关心、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的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总之 ,强化减负增效意识,抓牢抓细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⑦ 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什么
唉,这个芳仔呀,我无语了,我们是不是用同一个网络的呀
一、课程回性质 第一条 体育课程是大学答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⑧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网络资源整理抓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肤浅认识。一、抓管理大家常说,向管理要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评价。评价的方式很重要,它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如果这根指挥棒偏离了方向,那么,质量也就不是有效的质量。我们传统的把教育分为小学、初中 、高中教育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重点看常规管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活动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倾向于能力的检验。,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学水平的标志。备受社会关注。只要用高考,来进行“选择”和“选拔”,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学率,那么,“应对高考的教育”,就将继续存在。 高中就是高考,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到高考选拔,一脉传承,接力递进。养成是根基,能力是躯干,选拔是枝叶,是开花结果。要固其根基,强其躯干,广其枝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二、抓习惯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或阻碍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诸葛亮、李世民,大家对他们的名字都不陌生吧?如果要我们各位班主任选择向他们学习,不知你会选择谁呢?诸葛亮一生英明盖世,但因为他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结果呢?真给司马懿说准了,“等等吧,他决计活不长了!”果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后继无人,很快就灭亡了。你看,诸葛亮空有惊天纬地之才,却没有培养后人。不仅刘禅没辅佐好,就是他看好的姜维也因没有锻炼只属二流人才。所以,才闹得身死国灭。而李世民呢?就不同了。他大胆起用人才,以人为谏,一大批人各司其职,帮他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他总揽全局,悠哉游哉,一片太平盛世。所以我觉得我们身为班主任,就要像李世民那样,要培养人才,大胆起用班干部。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就要首先抓好学生的习惯。三、抓细节海尔集团的老总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从事的教学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事业,为了把我们的这项平凡的工作演绎地不平凡,我们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学的每个细节。当今,众多的专家们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教学的性质是什么,教学该如何教等等。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最无理。而正因为我们的茫然一片,学生们在多元化的今天提笔忘字、别字、错字现象数见不鲜,简单的数学计算不过关,我们在茫然之余,总是感叹“遥想当年,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用什么先进的理论,可我们的学生却少有别字、鲜有错算现象。”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来,转换思路:如平常就从抓生字、抓背诵、抓口诀、抓公式、抓概念、抓课堂知识点开始,夯实基础。这样抓每一个细节,形成习惯,孩子们的成绩一定会得到提高。四、抓学习先不说什么“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单是培根一句话,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书的好处,培根说的淋漓尽致了。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就学生来说,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言谈,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博学,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气质风度。老师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也会激发起学生奋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