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唐朝舞蹈教学

唐朝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8 13:31:35

⑴ 唐代有哪些舞蹈

唐代宫廷舞蹈有健舞和软舞之分,但舞蹈的节目并不固定。“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以下介绍几种唐诗中经常提到的舞蹈,诗句对舞姿的描述非常生动形象。1、《胡旋》。属于“健舞”,快速轻捷,变化多姿。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白居易《胡旋女-戒近习也(天宝末,康居国献之)》:“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2、《胡腾》。属于“健舞”,以腾跳动作技巧见长,舞步急促变化。李端《胡腾儿》:“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王中丞武俊也)》:“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3、《柘枝》。“软舞”、“健舞”均有这个节目,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形式。这个舞蹈婉转绰约与矫健奔放相结合,服饰华美,表情动人,有鼓声和乐声相伴。章孝标《柘枝》:“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张祜《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著身。”4、《剑器》。属于“健舞”,舞人执剑而舞,唐代著名剑舞艺人有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司空图《剑器》:“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5、绿腰。属于“软舞”,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长。白居易《乐世》诗自序云:“(乐世)一曰‘绿腰’,即‘录要’也。贞元中乐工进曲,德宗令录出要者,因以为名。后语讹为‘绿腰’,‘软舞’曲也。康昆仑尝于琵琶弹一曲,即新翻羽调‘绿腰’,又有急乐。”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6、《春莺啭》。属于“软舞”,伴舞的乐声如鸟鸣般优美动听。崔令钦的《教坊记》对春莺啭队舞的演出情况有所描述,“《春莺啭》,高宗晓音律,晨坐闻莺声,命乐人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表演时舞蹈的队形逐渐向左右分开,如同鸟儿张开两个翅膀,舞伎们端庄美丽,神采奕奕,如桃李盛开,满面春风,一色的罗衣,好比天空的霞霓。张祜《杂曲歌辞·春莺啭》:“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杨贵妃手把梅花,扭动着柔软的腰肢,踏着轻盈的舞步,款款而来。7、《赤白桃李花》。据说是唐明皇创制的乐舞,内容新颖,形式华美,也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和风俗习惯。李益《听唱赤白桃李花》:“赤白桃李花,先皇在时曲。”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另外,著名的宫廷乐舞还有唐代新创作的《霓裳羽衣舞》、《何满子》、《凌波曲》、《叹百年》、《菩萨蛮队舞》、《骠国乐》、《浑脱舞》等。诗中所描述的舞蹈动作真切传神,翩翩如在眼前。

⑵ 唐代舞蹈种类有哪些

唐代乐舞,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代,燕乐是宫廷宴享典礼活动中,所用的大型“宴乐”乐舞,它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

盛唐时期,宫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来的中外各种乐舞,制定宫廷“燕乐”,称为《十部乐》。

此外,唐代宫廷将乐舞节目的水准高低,按演出形制划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和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

“坐部伎”是人数较少的小型表演舞蹈。“立部伎”人数众多,这种舞蹈通常有上百人表演。坐、立部伎的舞蹈节目都比较精致,艺术水平较高。在当时,以“坐部伎”艺人水平为最高,“立部伎”次之,雅乐则更次之。

坐、立部伎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欣赏价值,“坐部伎”乐舞节目有《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授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等。

“立部伎”包括的乐舞节目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坐、立部伎的乐舞节目所体现的歌颂思想,是古代乐舞一致的传统。坐、立部伎产生,标志着唐代舞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前代乐舞吸收继承上,而是进一步创造提高,使舞蹈艺术走向成熟。

在唐代,《柘枝》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形式,腰身技巧和舞袖动作是《柘枝》最大的艺术特点。这个舞蹈婉转绰约与矫健奔放相结合,服饰华美,表情动人,有鼓声和乐声相伴,是唐代舞蹈的精品。唐代有专业《柘枝》艺人,比如唐玄宗时的舞伎那胡等,可见这个舞蹈有很高的专业技巧。唐代《剑器》是舞人执剑的一种舞蹈。唐代著名剑舞艺人有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唐代将军裴旻的舞剑曾经被人们誉为当时“三绝”之一,可见《剑器》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舞蹈。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对此舞有生动描写,诗道: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绿腰》舞具有中原传统舞蹈特点,它以舞袖和腰身动作见长,与魏晋的《白纻舞》类似。有诗描绘“翩如兰苕翡,宛如游龙举。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正是此舞的姿态情貌。

还有,《胡旋舞》是唐代的民间舞,该舞蹈以旋转为主,所以名为《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一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特色,诗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胡旋女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内心情感都和伴奏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

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

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还有,《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据唐代学者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中记载:

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从这个记载中,说明了《踏谣娘》是根据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它有不同性格人物,有一定矛盾冲突,舞蹈表演者有鲜明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据传,这个歌舞在宫廷宴会中上演,民间艺人在街头也表演,由此说明它是一出很受欢迎的歌舞。

《破阵乐》是唐代坐、立部伎中最著名的舞蹈。此舞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而编排的。其中的舞人披甲执戟,表现了战阵生活内容。

人们以群舞形式表演战阵队伍变化,是对传统武舞的继承发展,音乐具有龟兹乐风格。唐太宗李世民所绘制的“破阵乐图”,算得上是最早的舞谱雏形。

后来,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曾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

这些歌舞艺人在返回民间后,又把宫廷中学习的乐舞带回民间,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从而促进了唐代的乐舞普遍流传。

唐代乐舞大体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健舞又分为“阿辽”、“胡旋”等,都是体育性舞蹈。

健舞的舞者可以是男子或是女子。在表演健舞的时候男子穿的是盔甲。

而女子穿的服装是带有雕饰品的紧身上衣,和喇叭裤形的裙子。这些服装是来强调剑舞独特和干脆的肢体和腰部动作。

在唐代,我国与周边邻国的来往和唐代健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许多商业交换中,其他国家不仅仅是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到我国,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独特的艺术文化。当他们的舞蹈在街边上演时,民间艺术家们就留心模仿,慢慢地流传到了宫廷里面。

这一时期,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它是一种专门在宫廷场所为达官贵人表演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舞者普遍是成群的宫女或是舞女。

在表演软舞的时候她们通常穿着带有水袖的袍子,来强调手背柔软连贯的动作。这种舞蹈有时是以群舞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大部分还是通过独舞或是双人舞的方式来呈现。软舞的形成是沿袭唐代以前的舞蹈风格,在以前的舞蹈基础上有所发展的。

唐代舞蹈有许多与历代舞蹈截然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新的创造,丰富了舞蹈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唐代舞蹈个个具有故事情节。

唐代舞蹈《兰陵王》就是一个例子,这个舞蹈是一个男子的独舞。因为兰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个美丽的女子,所以在战斗中往往会被敌人所轻视。

于是兰陵王为了震慑住敌人,他就命人打造了面目狰狞的面具,每逢出战的时候,兰陵王都要戴上这个面具。这个舞蹈有声有色地表现了一位将军的一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武事迹。

唐代舞蹈除了在宫廷里有所表演外,在寺院里也有一方天地。人们常常在寺院里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娱乐广大群众。

唐代舞者们还创造了舞谱,舞谱的形式与乐谱的形式十分相像。乐谱使用音符来记载音乐,方便后人学习与了解历代的音乐。而舞谱是使用简单的图画来记载舞蹈的队形与动作。

还有,唐代舞蹈成为了周边国家,比如说日本等国家的舞蹈源泉,日本著名的面具舞就是引用我国唐代舞蹈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面具舞是男子面具独舞,与唐代的兰陵王舞十分相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不仅证实了唐代舞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证明了唐代舞蹈是我国舞蹈史里的一段辉煌时期。

唐代舞蹈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出现了字舞,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宾盛宴等比较隆重的集会场合演出。

根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曾经亲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圣寿乐”。

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王建曾经有过形象的描述,诗道: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每遍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在唐代的传统节日里,歌舞活动十分的盛行。传统元宵节常有歌舞活动。当时节日中盛行民间自娱性歌舞《踏歌》和泼水歌舞《泼寒胡戏》。

在唐代,宫廷曾经组织“与民共乐”的元宵佳节盛大活动,几千人参加《踏歌》舞蹈,人们载歌载舞,连续3日,盛况空前。后来,每遇朝廷举行大典时,大唐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叫“赐酺”。唐代寺院歌舞活动很流行,当时寺院一般设有戏场。宗教活动同歌舞活动结合在一起。与南北朝时期宗教舞蹈表演不同的是,唐代宗教舞蹈则重在舞台上的表演,这也是唐代宗教舞蹈活动的进步发展。

此外,在民间祭祀活动或巫术活动中,舞蹈也很流行。比如,有求雨的龙舞和祭祀迎神的送神歌舞等。

在唐代,还有“大傩”舞蹈仪式,这是在每年除夕夜举行的舞蹈,人们扮演各种野兽,扬戈执盾,高呼低吼,咒语祷歌,应声唱和。与周代和汉代宫廷“大傩”有所不同的是,唐代宫廷“大傩”气氛轻松愉快,场面也颇为壮观。

唐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那时候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李隆基酷爱音乐舞蹈,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编舞。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梦见自己到月宫上游玩时,他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李隆基把梦中的乐曲和舞蹈记录下来,他让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偷偷回想那些乐曲舞蹈。李隆基为了复原梦中的舞蹈,几乎都入迷了,可是他还是想不全这首乐舞,他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女儿山眺望,远处山峦起伏,烟云缭绕。李隆基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这一刻,他终于把在梦中看到的舞蹈全想起来了。李隆基立即把这些美妙的舞姿在纸上记录下来,于是才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乐舞《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过了好久,他们终于练好了这个歌舞。

后来,李隆基下令演出这个歌舞。随着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贵妃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看到这个熟悉的舞蹈,他仿佛回到了梦中。

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舞蹈中的经典曲目,被后人传承了下来。

其实,舞蹈这一活动在唐代十分普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参与的阶层而言,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乐工歌伎,无论男女老幼,都与舞蹈有密切的关系。

在研究古代舞蹈史的发展和进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的乐舞和具有了独立表演艺术品格而登上艺术舞台的唐代舞蹈。

著名的唐代乐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乐曲、杨贵妃表演的,综合了器乐演奏、声乐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一个整体的大型艺术表演。

《霓裳羽衣曲》第一部分为散序,它是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组成的。第二部分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第三部分为破,是展开发展部分,共有12段,是无歌的长段舞蹈。

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仅有杨贵妃的著名独舞,还有双人舞和教坊300人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还制有舞谱,供后世不断加工、整理、改编和演出。

在唐代,类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仅在唐诗中描述的就有《绿腰》、《柘枝》、《春莺啭》等数十首,而且对其中的舞蹈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可见唐代乐舞的繁荣、精制和完善。

唐代舞蹈是以纯粹的人体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并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段的,代表作如:《胡旋舞》、《剑器舞》、《踏歌》、《龙舞》、《祠渔山神女歌》、《字舞》等。

当然,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的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

在艺术形式上,它已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如“健舞”、“软舞”等;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丝绸装扮舞人的《字舞》等。

唐代舞蹈以它独立的艺术品格把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推向了顶峰。在唐代初期,军事强大,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减轻民众的负担,努力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繁荣。

唐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宫廷大型歌舞和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乐舞和舞蹈艺术的兴旺,这是盛唐舞蹈辉煌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在此期间能够广采博收,吸收包容所有的文化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比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如《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和《西凉乐》。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代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这也促进了唐代舞蹈的繁荣。

还有,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地位,但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

在唐太宗时,设《庆善乐》为文舞,《破阵乐》为武舞,分别象征“文德洽而天下安乐”、“武功成而定天下”,文武舞阵于殿庭,歌功颂德祷太平。

到了唐高宗时,人们曾将《破阵乐》修改编入雅乐,并强调“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长安稳”。

在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盛况中,雅乐舞模式一直保留着,这是传统雅乐舞思想的遗风。

唐代乐舞队伍非常庞大,伴随女乐队伍壮大,在唐代已发展成包含多种层次的专业艺人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表演者。

由于舞蹈艺术普遍发展和

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舞蹈的普遍喜爱和重视,唐代出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舞蹈家和善舞者。其中包括了乐舞机构中的乐舞艺人,还有散在各地能歌善舞的官伎、营伎和家伎。也有不少擅长歌舞的高官、贵族、公主、贵妃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乐舞艺人和善舞者,对唐代舞蹈繁荣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乐舞机构也很庞大,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如《十部乐》。教坊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在唐玄宗时,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叫“梨园”,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唐代庞大的乐舞机构,将数以万计的歌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推动唐代舞蹈走向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

唐代舞蹈繁荣盛况,充分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成就。

⑶ 唐代的舞蹈动作有什么特征

唐代的乐舞活动抄也渗透于袭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著名的有《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软舞”则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著名的有《春莺啭》和《绿腰》。

⑷ 唐朝乐舞的舞蹈种类

* 软舞
o 绿腰
o 霓裳羽衣舞
o 惊鸿舞o 凌波舞
* 健舞
o 胡旋舞
o 胡腾舞
* 宫宴舞
o 七部伎
o 九部伎
o 十部伎
o 坐部伎
o 立部伎
* 四方乐舞
* 剑器舞

⑸ 想学唐代舞蹈,有合适的教学视频吗回答好的同志加分到最大!

是要汉唐古典吗。。。你去网络搜一下”汉唐古典“有一堆。。。。。还有你也可以去看一下桃李杯的舞蹈视频

⑹ 唐代舞蹈介绍

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乐舞文化大交流,为隋唐舞蹈艺术的高度专发展准备了条件属。618年唐朝建立,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两代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
舞蹈特点:①继承传统,广采博收,富于创新。②形式多样。③唐代舞蹈虽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总的说来,具有开朗明快、健康挺拔的基调。⑤对邻国的影响深远。

⑺ 唐朝舞蹈的成就(舞蹈鉴赏课程里面的)

舞蹈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专形式之一。唐代诗风属极盛,舞风亦极盛,以舞蹈为素材的诗篇数不胜数。薛能《柘枝词》云:“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舞》云:“汗

⑻ 古代唐朝的舞蹈名曲

唐玄宗时期
1、《霓裳羽衣舞》
2、《长命女》
他小的时候正值祖母武则天执政时期。这位英明神武的女皇帝很宠爱自己的小孙子李隆基,在她举行登基典礼的时候,还让李隆基为她登台表演过。当时的李隆基只有六岁,却已经极具表演天赋了。他男扮女装,为大家表演了一曲叫做《长命女》的歌舞,瞬时技惊四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凌波曲》
凌波曲凌波舞的创作是有一段故事的,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一日做梦,梦见了凌波池,凌波池中有一个龙女,她要求唐玄宗赐曲一首,唐玄宗于是就用胡琴创作了一曲《凌波曲》送给龙女。梦醒后,唐玄宗将这首凌波曲记录下来,并让宫中乐工排练演奏。正巧这时,谢阿蛮学成一套舞,刚好可以用来配凌波曲,于是就让谢阿蛮来表演《凌波曲》。这谢阿蛮是陕西临潼人氏,从小就接受舞蹈教育,可谓是色艺俱全,凭借其技艺入选内教坊,还受到了名师指点,在舞艺上可谓是有很高的造诣。
表演当天,唐玄宗打羯鼓,杨贵妃弹琵琶,宁王吹玉笛,更有宫中知名乐工为其拍板,弹箜篌,击方响等,这些都是杰出的演奏家,谢阿蛮就是用优美的舞姿表演了一曲惊艳的舞蹈。
凌波舞还有一种是现代舞,从南美洲传入中国领域,凌波舞源自西印度群岛,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身体向后仰,然后整个身体穿过一根水平杆并且不能触碰到,水平杆会一次比一次低,难度也会一次比一次增加。

⑼ 列举唐朝健舞软舞代表舞蹈各一例

古籍《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录了许多健舞名目:《柘枝》、《剑器》、《胡旋》、《胡腾》等。据记载,唐代的安禄山是《胡旋》高手。
软舞名目:《绿腰》、《凉州》、《春莺啭》、《 屈柘枝 》等。

⑽ 简述唐代的宫廷舞蹈

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回的第三个高峰时期。唐答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

阅读全文

与唐朝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