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瑶族舞蹈的中长鼓
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舞蹈时,把长鼓斜挂于胸前,鼓的左端高,版右端低。鼓的节奏权往往与大长鼓相反,即“啪啪——嘭”、“啪啪——嘭”的节拍。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舞者是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还有吹牛角,敲锣、击鼓伴奏。场面欢快、热烈,表现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② 瑶族舞蹈类型和种类有哪些
奏时复,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制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③ 瑶族有哪些舞蹈
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一)大长鼓舞?
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二)中长鼓?
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舞蹈时,把长鼓斜挂于胸前,鼓的左端高,右端低。鼓的节奏往往与大长鼓相反,即“啪啪——嘭”、“啪啪——嘭”的节拍。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舞者是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还有吹牛角,敲锣、击鼓伴奏。场面欢快、热烈,表现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三)小长鼓?
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舞蹈动作丰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也有表现祭祀的等。有独舞,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并有唢呐、锣鼓伴奏。
(四)师公舞(陶鼓舞)?
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拉珈瑶区。由若干个舞蹈构成,如“龙女出游舞”、“云雾舞”等。其中“龙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现东海龙王一妙龄少女厌烦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登岸过桥、游乡入寨、自立门户等内容的舞蹈动作。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表演得维纱维肖。其鼓点是:
小鼓: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陶鼓:达——嘭达
嘭达
嘭达
○达?
小锣:当——○当
○当
○当
(五)铜鼓舞?
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
④ 请问在哪里有瑶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学啊
6间房上面有 基本动作
喜欢瑶族舞蹈么。。我很开心听到这个 o(∩_∩)o...
⑤ 瑶族一般跳什么舞
瑶族居住地多为亚热带,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村寨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瑶族的舞蹈伴乐多虫鸣鸟叫的清脆之声,他们的 舞姿清新秀丽,温婉可人。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的。 其舞蹈非常著名的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 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藤拐舞等数十种。
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伴奏的乐器大 鼓小鼓均有。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 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跳舞时使用的是长鼓。
“长鼓舞”在瑶族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在瑶族传统习俗“祭盘王”和逢年过节 串村走寨闹圩场时表演,也有新屋落成及其它喜庆的日子里跳,以示祈祷和庆贺。大长鼓有公鼓和母鼓之分。自然两种鼓的模样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 演奏时,演员们将母鼓横于胸前,用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的 声音,然后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形成“嘭——啪啪,嘭—— 啪啪”的节奏;公鼓则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
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大小长鼓两头均呈喇叭状。鼓身均绘有飞龙飞凤等图案,并系着彩带。 舞蹈时,时而鼓声 “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歌、鼓、舞交织为一体,我们可以从中充分认识瑶 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长鼓舞一般是且唱且舞,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春米等劳动生活。舞蹈的基本动作也是从这些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演员在表演瑶族舞蹈《舂糍粑》时,她 们身着彩色的民族服装,头饰也很丰富。 上衣蓝黑相间,手执木杖或者簸箕,随着轻快的音乐起舞,舞姿欢快,边跳边舂,将舂糍粑的快乐之情寓于舞蹈之中。
除长鼓舞外,瑶族还流传陶鼓舞、铜鼓舞等舞蹈形式。陶鼓舞是由“龙女出游舞”、“云雾舞”等若干个舞蹈构成的。比如“龙女出游舞”表现的是东海一位妙龄少女因厌烦 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登岸过桥、游乡入寨、自立门户等整个过程。
舞蹈故事性强,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表演得维纱维肖。而铜鼓舞则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 二十九的前后三日,人们打铜鼓,跳傩舞,还有人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而舞。
他们的舞姿粗旷有力,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瑶乡风情。
⑥ 瑶族舞蹈的介绍
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一)大长鼓舞?
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二)中长鼓?
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舞蹈时,把长鼓斜挂于胸前,鼓的左端高,右端低。鼓的节奏往往与大长鼓相反,即“啪啪——嘭”、“啪啪——嘭”的节拍。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舞者是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还有吹牛角,敲锣、击鼓伴奏。场面欢快、热烈,表现瑶族豪迈、奔放、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三)小长鼓?
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舞蹈动作丰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也有表现祭祀的等。有独舞,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畅鸡扳课殖酒帮旬爆莫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并有唢呐、锣鼓伴奏。
(四)师公舞(陶鼓舞)?
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拉珈瑶区。由若干个舞蹈构成,如“龙女出游舞”、“云雾舞”等。其中“龙女出游舞”是一套表现东海龙王一妙龄少女厌烦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登岸过桥、游乡入寨、自立门户等内容的舞蹈动作。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表演得维纱维肖。其鼓点是:
小鼓: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
陶鼓:达——嘭达
嘭达
嘭达
○达?
小锣:当——○当
○当
○当
(五)铜鼓舞?
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
⑦ 瑶族舞蹈的大长鼓舞
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六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不畏艰危来到南山找到琴树,做成了长鼓,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终于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