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为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对教师的一般要求是:
1、坚持课前十分钟左右到达教室,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并检查班级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表扬鼓励或引导教育学生,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炼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站姿、坐姿,读、写、画、练姿势,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学生的视力。
4、要严格课堂常规,认真组织教学,对违反课堂常规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提醒、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
5、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礼貌语言、职业语言,讲究语言艺术,严禁语言粗俗,动作粗鲁。教育学生时可以严格,但不得歧视、讽刺、挖苦、辱骂学生,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在课堂上发泄个人怨气。
6、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做到上课期间不会客,不闲聊,不抽烟,不看报刊杂志,不接打电话,不坐着上课(当堂批改或部分特殊教学活动除外)。要养成既不拖堂、也不提前下课的良好习惯。
一是课堂教学“满堂灌”。新老师初登讲台讲课,总怕自己讲得学生没听懂,所以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会听得越明白。结果一堂课讲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由于老师讲的内容过多,重点又不突出,所以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迷迷糊糊的一堂课下来不得一点要领。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贪多嚼不烂”,学生胃口“消化不良”;
二是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样的上课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老师功夫没少下,结果效果很差。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像“老和尚念经”,学生却“了无新意”;
三是掌握不好课堂教学时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有些老师往往有时候45(50)分钟还不到一半就没内容讲了,结果弄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另一些老师是下课铃响过好几分钟了,问题还没讲完,只好拖堂。一拖堂,学生精力就不集中,课堂秩序就不好,根本听不进你在讲些什么。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拿捏失当”、学生“伺机乱堂”;
四是课堂教学板书不好。一些老师课堂板书字迹潦草难辨,安排杂乱无章,书写随心所遇、毫无设计安排,根本起不到板书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的功能效果。我管这样的板书叫老师“信手涂鸦”,学生“戏观壁画”;
五是不会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一些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偶发)事件无所适从,无以应对。我戏言这些老师是“初涉江湖”,学生是“功夫了得”;
总之,新教师初上讲台时,总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当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新教师该如何尽量避免呢?首先新教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把教科书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就行了,而是要偏偏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让老师去讲课。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较快地领会新的知识。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指导和引导,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积极主动地去尽快掌握新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因此,当你准备登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在于你一定要备好课。
② 课堂教学讲授工作规范有哪些
恰当地确定、组织教学内容
(1)教师的讲授内容要根据备课时的设计,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地展开,使讲授内容本身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要求。
(2)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要求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系统性,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教学中传授系统知识的必要性在于:只有系统的知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才容易为学生掌握,才能够促进知识向智力、能力的转化,才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发挥迁移作用。
(3)课堂教学的直接任务之一,是使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难点,通过领会、理解,掌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并使当前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衔接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相互贯通起来。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认识事物、领会理解知识的顺序,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4)具体要求:
①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不断分化”的原则,加速知识的同化。
②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建立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③遵循以点带面、以简驭繁的原则,力戒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地讲授。
④根据备课时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围绕“3点”组织讲授内容,力戒讲授内容芜杂、混乱、重点不突出,使学生难以掌握要领。
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1)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学习内容,建立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否则,教师的讲授内容再富有逻辑意义,也不能为学生吸收。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讲授,是使学生领会理解新教材内容的重要措施。这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备课时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述、讲解,努力增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3)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讲授策略,是在备课时,根据新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恰如其分地设计“先行组织者”。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不仅付出时间的代价,也需要付出体力与智慧的代价。因此,它的进展需要由动机、情感、态度等来维持、引导、加强、协调。
(2)学生的学习是由学习动机引起、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对学习起启动与维持作用。
(3)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倾向。这样,才能把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讲授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表达效力
讲授是以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运用讲授法,必须讲求语言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力。
(1)讲求讲授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善意原则。它要求教师要有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的思想认识基础,讲授用语亲切、自然,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良好愿望,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尊重原则。这是讲授语言的态度原则。它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持尊重的态度,用语遣词要礼貌得体、语调要亲切和蔼,随时调整失误用语。力戒使用讽刺、挖苦、有辱学生人格的词句。
可接受原则。要求讲授用语必须切合学生的特点,必须通俗易懂,必须调整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必须合乎社会的语言规范。
协调一致原则。它要求讲授用语必须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必须使师生双方能够相互沟通,通过增强用语的启发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必须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
(2)对讲授用语的基本要求。
条理清楚。条理清楚是讲授语言的整体组织要求,东拉西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讲授,要想学生获得清楚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简练准确。这是讲授语言的单一结构要求。简明扼要的语句,使人听着舒服,好记。
富于启迪。这是讲授语言结构的最高要求。讲授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怎样才能使讲授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①中肯。中肯的语言是指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学生的心坎上了。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你说中了,提出来了;学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讲到了,回答了,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②含蓄。就是说话时不要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不要道破天机,此所谓举一反三。
③诱发。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绝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④鼓动。要借助教师语言的外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鼓动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铿锵有力,且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能给学生指明目标。
浅显通俗。浅显通俗的语言,使人听起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要使讲授语言浅显通俗,应注意两点:一是深入理解讲授内容;二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要把复杂、深奥的内容,用一种浅显通俗的语言形式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达不到的。
形象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 教师课堂行为规范要求
一要:教师进入课堂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应带齐基本的教学要件,做到“四有”:有教材、有教学设计、有教学备件、有所教班级学生名单。
二要:课前候课。预备铃响后,教师应到教室门口面向学生站立,目视学生候课情况,督促未进教室的学生迅速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三要:上课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巡视全体学生,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学生齐说“老师好”后,教师鞠躬后说:“同学们好”,学生在班长“坐下”中入座。(行礼过程中,气氛应庄重,态度要亲切。)
第四要条:课程第一堂课,任课教师要以适当方式作自我介绍。
五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同学的站姿、坐姿、看书姿势和听课状态。提问时要照顾到好、中、差。问题要有梯度,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生。
六要:教师必须既管教又管导,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对任教课内的常规纪律负全责。对学生违犯课堂常规要求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
七要: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礼貌用语,使用普通话;要讲究语言艺术,严禁语言粗俗,动作粗鲁。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得在课堂上发泄个人怨气。
八要: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中途不随便离开,站立上课。如果学校安排有眼保健操,任课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做操,待做完后才离开教室。在课堂上不准吸烟,不准拨打和接听手机,手机要关机或调整为静音振动。
④ 关于如何规范课堂纪律
现在的孩子大都聪明活泼,但是课堂维持好纪律却成了一个难题。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纪律没有较强的概念,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约束。课堂上经常会自由讲话,和旁边的人一起玩,或者钻到桌底下忙活什么等等。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如何对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这已成为了学会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将对学生的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老师们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应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对于规范孩子的课堂纪律,我向孩子提出了我的要求:比如我说话的时候,你得放下你手里的“活”,并且还得用眼睛看着我;上课的时候行动听指挥,跟着老师的上课节奏来,经常会有“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样的儿歌来强化观念;跟孩子讲什么是好的上课习惯,比如脚平放在地上,屁股坐半张凳子,背要挺直,不用铁的文具盒等,并且用“谁有好习惯?”“我有好习惯。”和“小松树”“挺起来”等这样对答式的儿歌来进行好习惯的观念强化。我始终坚信“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其次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老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还要灵活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老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而我先阶段通用的方法是发“苹果”。在上课的时候,行为习惯好的,“苹果”会悄悄地降临;而平时让小干部管理他们当中,也用送“苹果”的方式。对我们班孩子来说,这“苹果”是最喜欢的东西,他们为了这“苹果”会努力去做好。而集成十个“苹果”后,又可以换一个大“拇指”和他们想要的小礼物。孩子们都趋之若骛,而我也达到了改善他们行为习惯的目的。总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机智等各个方面加强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把课堂纪律维持好了,学生对你就会“言听计从”了。学生“听”你话了,那你领导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十分尽力地去做,不管是学习,还是各种比赛,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⑤ 教师课堂教学常规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为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对教师的一般要求是: 1、坚持课前十分钟左右到达教室,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并检查班级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表扬鼓励或引导教育学生,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炼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站姿、坐姿,读、写、画、练姿势,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学生的视力。 4、要严格课堂常规,认真组织教学,对违反课堂常规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提醒、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 5、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礼貌语言、职业语言,讲究语言艺术,严禁语言粗俗,动作粗鲁。教育学生时可以严格,但不得歧视、讽刺、挖苦、辱骂学生,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在课堂上发泄个人怨气。 6、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做到上课期间不会客,不闲聊,不抽烟,不看报刊杂志,不接打电话,不坐着上课(当堂批改或部分特殊教学活动除外)。要养成既不拖堂、也不提前下课的良好习惯。 一是课堂教学“满堂灌”。新老师初登讲台讲课,总怕自己讲得学生没听懂,所以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会听得越明白。结果一堂课讲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由于老师讲的内容过多,重点又不突出,所以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迷迷糊糊的一堂课下来不得一点要领。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贪多嚼不烂”,学生胃口“消化不良”; 二是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样的上课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老师功夫没少下,结果效果很差。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像“老和尚念经”,学生却“了无新意”; 三是掌握不好课堂教学时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有些老师往往有时候45(50)分钟还不到一半就没内容讲了,结果弄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另一些老师是下课铃响过好几分钟了,问题还没讲完,只好拖堂。一拖堂,学生精力就不集中,课堂秩序就不好,根本听不进你在讲些什么。我管这样的讲课效果是,老师“拿捏失当”、学生“伺机乱堂”; 四是课堂教学板书不好。一些老师课堂板书字迹潦草难辨,安排杂乱无章,书写随心所遇、毫无设计安排,根本起不到板书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的功能效果。我管这样的板书叫老师“信手涂鸦”,学生“戏观壁画”; 五是不会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一些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偶发)事件无所适从,无以应对。我戏言这些老师是“初涉江湖”,学生是“功夫了得”; 总之,新教师初上讲台时,总是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当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新教师该如何尽量避免呢?首先新教师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把教科书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就行了,而是要偏偏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让老师去讲课。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较快地领会新的知识。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指导和引导,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积极主动地去尽快掌握新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因此,当你准备登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就在于你一定要备好课。
⑥ 如何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
通过对《中抄心学教师专业标准》袭的学习,本人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教材,认真设计。 教材是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依据,所以必须在认真了解与理解教材的情况下正确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教材。 第二、尊重学生,精心组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精心的组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第三、结合实情,细心实施。 教材有地方差异,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必须结合实情,细心进行教学实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愿的主动的参与学习。 当然,以上的几点只是有些理论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实践,正确的运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在不断的反复实践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真正意义上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及实施。
⑦ 如何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71
语言的规范化
教师应做到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之间或对学生谈话,都要用规范的语言,务必言之有序,顺理成章,才能防止语无伦次,出现语病现象,还要尽量口语化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活泼、有艺术性.很难想象一个满口语病的教师能教出文理通顺的学生.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口头语,既使学生听时不能连贯而产生断思,又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好语音,能用普通话表达一切,才能纠正这不良现象.再有,个别教师纠正学生错读或错写不规范的句或字,把错的一讲再讲,而对的只是略微提过,使学生把不规范的句和字记在心上,一错再错,而规范的字和句却茫然.所以纠正学生读写不规范的句和字时,最好稍微提一下,把规范的句和字再三读写,强调记住.因而,语言的规范化要引起重视.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说话明白,语句通顺,先想后说,富有情感,语言规范,语音正确,态度大方,声音响亮.绝不轻易放过学生的语病,有针对性地点拨或指正,使口头语言的训练趋向科学化.
文字的规范化
文字是衣冠,作为语文教师,对文字的规范化应该与语言的规范化同样重视.无论在板书或在批改作业,教师都应该按规范化的文字要求来书写.把字写正确、端正、工整,力求美观.板书时更应做到按笔划、笔顺规则,一丝不苟,这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养成规范化写字的习惯.有些教师在板书时,不但板书位置安排不当,连字也以撇代点,如字、心;以点代捺,如夫、次;以点代横,如元、行;以捺代点,如只实;以弯代折,如日;以斜代弯钩,如也;以弯钩代斜钩,如风.该钩的不钩,不该钩的乱钩,如不本竹,该简不简,不该简的而简,异体字、生造字、错别字经常出现.总之,教师本身如果没有按规范字要求来书写,又怎么能教会学生进行规范书写呢?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多做些搭桥铺路的工作,如:给学生主导词或写的过程中较难的词语,要根据写话内容的需要给予一定的句式,使他们表达得更清楚.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率先垂范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在当今的课程教学改革中,非常有必要.
⑧ 如何规范课堂教学秩序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
一、教师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语文课堂,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和谐既是形式美规律的最高品级,又是一种常见的美的形态。它要求构成事物的彼此对立的诸元素协调、均衡、有序地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将会大大地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够对文本教材高瞻远瞩,而且还要着力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重视建设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师生之间才能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不仅要走下来,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活动。不能随意指使学生,命令学生。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二、教师学生之间和谐 教学过程宽松、愉快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始终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此时的思维敏捷流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主导作用。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表明,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
a、教师应该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当你走进教室,看见十几个学生急急赶进教室,个个神情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你不能着急,而应该是面带微笑教导同学们说:大家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大家做些准备。事实上当老师再次走进教室时,同学们更加自觉和认真,精神焕发地静候老师上课。如果老师板着面孔训斥,适得其反,学生更难于安静下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更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b、真诚帮助、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
d、发挥主体作用,把民主带进课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教法多样,课堂协调统一
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各个要素的个性或差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
教学实际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再如,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