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李白舞蹈教学

李白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7 09:39:57

⑴ 白居易小李白71岁怎么会看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倪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 【简介】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专曲中的法曲精品,唐属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⑵ 急求!!!霓裳羽衣舞歌李白的,什么意思

霓裳羽衣舞是唐玄抄宗作曲、杨贵妃舞蹈的唐代著名舞曲,而有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玄宗突然说,赏名花、对妃子,演绎霓裳羽衣舞,为什么不请李白来助兴呢?于是把醉醺醺的李白请来了,李白果然不失所望,杨贵妃为李白磨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于是李白高高兴兴地写下了清平调三首。

李白和皇帝、贵妃关系密切,也经常帮他们助兴,在旁边一边看舞赏花,一边写诗;而杨贵妃对年轻英俊的大才子李白是很瞩目的,她在和梨园伙伴们载歌载舞的时候谁说都是为皇帝演出的呢,在她心里也是为李白演出的,故有霓裳羽衣舞歌李白一说了。另外,唐朝人喜欢娱乐,唐玄宗和李白都一起上场和杨贵妃一起献歌献舞大跳霓裳羽衣曲也完全是可能的,所以此舞在后人眼中和李白联系在一起。

⑶ 舞蹈李白很忙报幕词

主持人引语: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民间尊称其为预言帝。专注预言千年,从未失算!但凡出事,预言帝李白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遗作,并有大批网友举证语言,堪称业界模范。
下面请欣赏舞蹈:李白很忙

⑷ 水调歌头与李白的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来人自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⑸ 古代李白写舞姿的诗句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⑹ 求李白,白居易,杜甫的乐舞思想!

李白的乐舞思想:
1.李白以浪漫的、大气磅礴的诗歌闻名天下,但对于他的乐舞批评理论与观念,人们却知之甚少。李白的乐舞批评观念与他的人生观念、诗歌创作观念是一致的。这个观念就是:“万事贵天生”、“万籁各自鸣”。他推崇的乐舞是具有老庄气质的“天乐”。他认为:“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洛县令皓弟》);理想的乐舞应当:“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赠僧崔公》)在他看来,民间、外族率直、粗朴的歌舞艺术,是“去雕饰”、“合大清”的。李白诗歌中关于乐舞内容的描写是从宫廷女乐入手的,乐女是我国古代一类特殊的群体。李白由于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供奉,因而自然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目睹这类深宫中的女性。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尽管历来说其写作目的大部分是喻比,然而李白这类女性的诗作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对于诗中所论述,我们又可粗略地把她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铺写宫中妃子们奢侈生活之作;另一类是写宫妃嫔娥们欢笑背后的眼泪——揭露宫中悲苦生活的宫词。
2.乐舞除娱乐作用外,无疑还具有抒情功能。
不过在此主要不是指乐舞本身可以艺术地表达人的各种感情,而是说人们可以借助乐舞以抒情。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诗人李白,他不仅常常借写舞蹈表达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如写司马将军“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司马将军歌》),与陶将军“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还用作歌起舞抒发自己或慷慨激昂或孤独寂寞的情绪。前者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士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后者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在当时用以抒情的乐舞中,多数是剑舞,显然是由于剑舞雄健刚武的风格恰与初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及士人积极进取的心态相契合的缘故。

白居易的乐舞思想:

透过乐舞兴盛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如《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的,又有急速轻盈旋转的特点,加之安禄山、杨贵妃善舞《胡旋》,便借以抨击玄宗的荒淫误国。如《胡旋女》诗中说:“……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杜甫、白居易乐舞诗之比较:
杜甫乐舞诗对白居易影响很深,白居易乐舞诗在学习杜诗时也体现出不同之处.他们都描摹乐舞、反映现实;感时伤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笔勾勒乐舞,其乐舞诗中充满悲情.白居易用工笔细描宫廷乐舞与俗乐俗舞,崇雅兼爱俗,诗中感情以乐为主.

⑺ 杜甫,李白,白居易都有哪些描写歌舞的作品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东山吟、醉后赠王历阳、上云乐 李白
郡中春宴、长恨歌 、琵琶行白居易

⑻ 桃李杯舞蹈东山吟的简介 创建者

《东山吟》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李白为悼念谢安之作,并以谢安专自况。全诗贯穿了诗属人李白的忧伤,虽是开头欢喜,但后却见悲凉之情,这种写作情怀也就是李白意向写悲情诗常有的写作手法。该诗表达了李白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原文:
《东山吟》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译文:

我携手美丽的妓女,来到东山古谢安的墓地,为其祭奠,怅然伤悲。
我带来的美妓如鲜花明月一样恬美可亲,谢安当年亲近的美妓早已是荒草覆盖的土坟中的寒土。
至从谢安梦见白鸡已有三百年了,我在你的墓前为你洒酒,咱们一起痛饮欢乐。
喝到酒酣兴起的时候,我还为你献上即兴编排的青海舞,秋风吹落了我漂亮的紫色帽。
你当年风光一时,我也一时风光,时光的洪流滚滚向前,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⑼ 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我们分别看到了唐代乐舞的怎样景象

除娱乐作用外,乐舞无疑还具有抒情功能。不过在此主要不是指乐舞本身可以艺术地表达人的各种感情,而是说人们可以借助乐舞以抒情。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诗人李白,他不仅常常借写舞蹈表达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如写司马将军“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司马将军歌》),与陶将军“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还用作歌起舞抒发自己或慷慨激昂或孤独寂寞的情绪。前者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士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后者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在当时用以抒情的乐舞中,多数是剑舞,显然是由于剑舞雄健刚武的风格恰与初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及士人积极进取的心态相契合的缘故。而随着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性乐舞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落,中晚唐以后乐舞这一方面的抒情功能相对有所减弱。

乐舞的兴盛对唐代社会的影响,还表现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在唐代出现高潮,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造成的强烈自信心,使唐人具有前所未有的宏大气魄和充分的吸收消化能力,正如日本学者田边尚雄所说:“……中国国力勃兴,当此期间,实为亚细亚第一强国,势力伸及中亚细亚,朝贡者达数十国。而中国人实有非常的大国风度,于世界中任何国民,慕中国而来集者,悉乐用之,喜其才能,采彼文化。”(《中国音乐史》)这方面前人所论已多,兹不赘述。这里需着重指出的是乐舞在其中的作用,大量史料表明,乐舞不只是这一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其中的先行者,推动和促进了其他方面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以进乐舞为外交手段,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代燕昭王时,就有“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拾遗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除物产之外,在文化方面带回的便是乐舞《摩河·兜勒》,成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前奏。一直到唐代,仍然沿袭了这一交流方式,如开元、天宝时,便有西域康、米、史。俱密诸国屡献胡旋女。然而此时不论是交流的规模或渠道,都远非昔日可比;这一交流对人们精神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自然也是今非昔比。《旧唐书·音乐志》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教坊中的健舞和软舞,也大多是外来的乐舞。这些带有异族和异国情调的乐舞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原大地,开元、天宝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尤其盛极一时。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黎民,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其他文化艺术乃至人的衣食住行概莫能比。如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南卓《羯鼓录》)。而且伎艺高超,宋璟赞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即羯鼓之能事也。”(同上)杨贵妃善舞《胡旋》,白居易《胡旋女》诗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唐初著名“舞胡”安叱奴。以善胡舞邀得高祖盛宠,竟封为五品官散骑侍郎。朝廷如此,民间也不例外。有诗为证:“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镇《法曲》)当时在长安寓居了不少著名的来自西域的乐舞人,如善胡舞的安国的安辔新,琵琶师曹国的曹保一家,歌手米国的米嘉荣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如“石国胡几”(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胡腾儿”(李端《胡腾儿》)等。他们精妙的别开生面的表演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每每使观者如醉如痴。岑参曾有诗赞道:“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请客见之惊且叹。……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西域乐舞的大量传入,使因魏晋之乱而散失残缺的中原音乐舞蹈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并成为丰富灿烂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它还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引进和交流。如雕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至今仍保存着表现胡旋舞的栩栩如生的造型。相比之下,服饰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与历史的服饰交流多为南北向不同,唐代服饰的交流是东西向的,正如《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末,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这其中有相当程度是受了乐舞舞服的影响。譬如当时人们喜欢戴一种浑脱帽,“浑脱”,又名“苏莫遮”,系印度语。此帽由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唐会要》载吕元泰上中宗疏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可见浑脱帽由此乐舞而来。又如唐代妇女衣领开得比较低,胸部袒露,歌妓尤其如此,所谓“胸前瑞雪镫斜照”(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似亦受胡舞服的影响。譬如柘枝舞至曲终,便半袒其衣。沈亚之《柘枝舞赋》云:“差重锦之华衣,俟终歌而薄祖。”薛能《柘枝词》云:“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均指此而言。舞《浑脱》者更是“裸体跌足”。很可能在审美观念上使唐人受到熏染。总之,乐舞在唐代这一民族空前融合、中外交流臻于极盛的时代,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先导作用,以上不过是略举几例以概其余罢了。

诗歌与音乐、舞蹈从来密切相关,早在《乐记》中已经明确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因此,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发展自不言而喻。考察这一影响似应从诗人和诗作两方面着眼,就诗人方面而言,一是指诗人可借乐舞以抒情。抒情原是乐舞的本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乐舞的发达,尤其是与唐人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然使诗人多了一条有力的抒情渠道,前引李白等借乐舞以抒发逸兴壮志诸例即是一个证明。此外,一些诗人还透过乐舞兴盛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如《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的,又有急速轻盈旋转的特点,加之安禄山、杨贵妃善舞《胡旋》,诗人便借以抨击玄宗的荒淫误国。如白居易《胡旋女》诗中说:“……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元稹同题作也叹道:“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二是大量外来乐舞使诗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提高并丰富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这方面以生活在西北边疆多年的岑参为最突出,生性好奇的诗人对充满异域情调的自然风物和风俗人情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也包括乐舞,他为之如醉如痴,百看不厌,而且每一次都获得新的感受,自云“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国新”(《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鋋歌》)。这样,他从中得到的便不只是乐舞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感,更有对与中原乐舞的柔美婀娜迥然不同的矫健刚劲之美的深刻体验。这一体验对于诗人感受与表现粗犷雄浑的塞上生活是有助益的。其他如白居易、无稹等人,尽管未能完全摆脱贵华贱夷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西域乐舞的传入与盛行颇有微词,但对乐舞艺术本身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作诗为之传神写照,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乐舞研究资料,而且为其艺术魁力所征服,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如称赞《胡旋舞》疾转如飞,使人眼花缭乱:“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元稹《胡旋女》)“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从精妙绝伦、出神入化的乐舞表演中,诗人们显然得到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从诗作方面来说,乐舞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扩大了唐诗的题材,开辟了唐诗中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唐代诗国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其次,相当一批乐舞诗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其中的杰作,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岑参《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鋋歌》、李端《胡腾儿》、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李贺《公莫舞歌》等,与其他题材中的名篇佳作相比,毫不逊色,同样是唐诗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对繁荣唐诗功不可没。

⑽ 杨贵妃秘史 殷桃版跳的舞蹈

第16集 玉环痛陈身世 献曲霓裳羽衣
具体的你可以在这里看,很详细
http://ke..com/view/1963767.html?wtp=tt#4
我只知道曲子是凉州词,舞蹈应该是胡旋舞吧,
不然就是霓裳羽衣舞。
第1集 乐奴命丧火海 玄珪携女逃难 唐明皇时期,唐朝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唐明皇李隆基历经残酷的宫庭政变,重夺皇权,励精图治,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开元之治,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当大唐帝国屹立于天下后,创下丰功伟绩的皇帝渐渐有了倦政之意,开始沉溺于声色之中…… 大唐开元十七年,唐明皇下旨让梨园主管李龟年创作排演一曲新的宫廷乐舞。这晚,舞曲结束后,舞妓乐奴私自出宫,色欲攻心的宫妓副管事李静忠悄悄跟随乐奴来到长安城外欲行不轨,谁知他竟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乐奴出宫私会的正是十年前唐明皇下令逮捕,私逃出宫的大唐“乐圣”杨玄珪。他正是乐奴的丈夫,两人还育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杨玥儿。 阴险的李静忠将此消息报告了掌管宫禁的左龙武将军陈玄礼,促其捕拿朝廷要犯杨玄珪。他并不知道陈玄礼和忠王李亨却是杨玄珪的旧友,为了既救杨玄珪又不违抗圣意,李亨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李亨派他的好友高仙芝协助救杨玄珪,高仙芝来到杨玄珪的茅草屋,在门口遇到了杨玥儿和她刚在散戏班子里认识好好友谢阿蛮,见到英俊的高仙芝,小阿蛮爱意萌生,不停地吸引高仙芝的注意,高仙芝却并未留意,只是急忙地嘱咐杨玄珪迅速避难。杨玄珪慌忙带着杨玥儿和他最宝贵的乐谱隐藏到附近的山间。 当晚陈玄礼带兵出发,准备上演一场“捉拿逃犯”的戏。不知情的乐奴也溜出宫去见家人,却被李静忠半道劫持将其侮辱了,并把她锁在小屋内。乐奴奋力破门而出,朝家中跑去。 第2集 李白蜀道受托 玉环重逢阿蛮 深谙音声的唐明皇只关心杨玄珪的下落,并无心将其治罪,他将“罪臣”陈玄礼官复原职,命他一定要找回杨玄珪“戴罪立功”。 杨玄珪带女儿逃往成都,而蜀道之难,父女历经千难万险,终未能走出。父女二人命在旦夕,幸遇前往成都斗鸡的诗仙李白和杨钊,他们以鸡血和酒急救玥儿,终于渐渐听见了她的呼吸,杨玄珪将女儿托付给李白,然后叩首下去,再也没有起来•••••• 李白、杨钊千里送孤,将杨玥儿送到她长安的二伯杨玄璬家,却不想杨玄璬的妻子是个势利之徒,将他们赶了出来。三人只好流连回杨家废墟中,凄凄惨惨地想要新建一个家,却是身无分文。 第二天一早,杨玥儿梦中惊醒,发现李静忠正在废墟中四处搜寻,杨玥儿一眼便认出他就是杀害自己母亲的奸人,李白怒吼一声,飞剑伤李静忠下处,命杨玥儿亲手杀掉他,但李静忠苦苦求饶,李白心怀善念,放了他一条狗命。 李静忠爬到高力士府邸(外府)。高力士悯其可怜,吩咐管家将他救 李白来到秦娥楼找旧相好楚留香,楚留香如梦如幻,情难自己。李白将玥儿的事情告诉了楚留香,要她帮忙,而自己无以为报,将自己夜间谱写的《忆秦娥》一首赠与楚留香。诗中写得正是楚留香与李白的离别之情。而此时鸨母至,见李白仍是身无分文,不由分说将他赶走。 李白和杨钊带着杨玥儿生活更加艰难,常常发生口角。杨玥儿尽管非常喜欢李白,但是她心里清楚自己其实是他的负担。为了不再拖累李白,她回到杨家,为杨家人倒尿盆、清扫堂屋庭院,请求他们收留自己,杨家人想到有个不花钱的女仆倒也不错,终于决定将杨玥儿留下。此时,李白赶来想要带回杨玥儿,却被杨玥儿毅然拒绝。李白饱含着泪水对玥儿许下诺言,说等玥儿十六岁时,一定回来接她!玥儿奔到灞桥边送别李白,此情此景纵有万语千言却也在无言之中…… 春去秋来,杨玉环已长成十六岁的窈窕淑女。 这日,正逢唐明皇六十寿诞,负责寿王府祝寿庆典的杨玄璬给三个女儿买了新衣服,让她们去参加寿宴上的贺庆演艺,然而杨玉环却无福参加。杨玉环难过地离开了家,却在灞桥岸边无意中碰见了自己的儿时玩伴谢阿蛮,两人相见分外开心。 此时,唐明皇正在为他的寿筵倍感为难。高力士汇报着:太子李瑛、寿王李清都在自家王府准备了寿宴,其余二十八个皇子也将按照他们对父皇心事的猜测,分别参加两王府寿宴。在唐明皇看来,这不是诸子孝敬,而是各怀鬼胎。废太子、立寿王的废立之争早就甚嚣尘上,他无论出席哪家的寿宴,都会被认定是表明废立态度,引发朝野无休止的政争。他烦透了,决定哪家寿宴都不去,今晚,他将畅游灞水,在长安官民心中的“销魂桥”上走一走。 第3集 唐皇微服出游 双女舞逢知音 李白并未食言,他依约来到杨玄璬家要带走杨玥儿(玉环),然而却听说玉环可能去了寿王府演出。他只得去秦娥楼请求楚留香带他进寿王府找玥儿。 与此同时,一个阴谋正在寿王府的舞台下默默酝酿,化装为工匠的李静忠在偷偷地锯着舞台的台柱子,舞台摇摇欲坠! 杨玉环对谢阿蛮谈及李白将在她十六岁时来接她,她痴痴地等在桥边,望眼欲穿••••••

阅读全文

与李白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