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秧歌舞蹈教学

秧歌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7 06:49:07

❶ 《浙江省中小学生舞蹈教学教程》第八级 蒙族舞(第17个组合)藏族舞(第18个组合)东北秧歌(第13个

1.搬腿控制2.环动脚柱3.单手扶把擦地4.单手扶把小踢腿5.单手扶把大踢腿...这个吗?

❷ 胶州秧歌的舞蹈技巧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内州秧歌有230多年容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我觉得..不好学.我就是学民族舞的..跳不好真的好难看哦.

❸ 谁知道哪有东北秧歌舞蹈视频教学啊 很想学啊~

左脚向右前方45度迈出,右脚向左前方45度迈出,迈在左脚前侧,此时双脚交叉,有一定距离,然后左脚撤回,回到原位置,右脚在撤回,然后左脚在迈出,重复上面的动作!很简单的,不用看视频

❹ 秧歌舞蹈怎么跳

多听听音乐,看些跳的比较好的,再多跳跳
有时刚刚接触一种新舞蹈是这样的
时间一长,可能忽然间就有感觉了

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满意请采纳,谢谢~

❺ 扭秧歌舞蹈动作要领

讲究身体的扭动,也就是指秧歌的三道弯,动作幅度大,扭出俏皮的感觉

❻ 舞蹈,东北秧歌的手绢花中怎样练习双片花

其实很简单,就是像你们老师说的一样,你会做外片花和里片花,那你的外片花走的路线就是你里片花的路线啊,那一个走出去一个走回来,连在一起不就是双片花了嘛

❼ 请提供一些好的东北秧歌舞蹈作品

《大姑娘美》《秧歌情》《春妞》 《泰山景》、《小游西湖》《鹁鸪》、《逗蛐蛐》回、《五匹马答》、《茉莉花》、《小红梅》《海青歌》、《万年欢》、《得胜令》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

❽ 东北秧歌摘黄瓜舞蹈

高跷中秧歌摘黄瓜……还有三种叫法:过街楼、五品马、街踏子(是秧歌演员两排行进中和进入现场时白的行列表演)欢快、激情、热烈、是吸引观众一个场次!

❾ 海阳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胶东半岛的海阳地区,素以民间大秧歌而闻名天下。海阳大秧歌自成体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阵容强大,花样繁多。 海阳大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兴起,后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同时,村子里有名望的人,还可以"点秧歌"(即点节目)。海阳秧歌除了扭摆出各种舞蹈姿势外,还可以边唱边舞,有带队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热闹。因此,"点秧歌"的人除了可以点舞蹈阵势外,还可以点唱。 往年,进村时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村会率领村民击乐相迎。秧歌队的"乐大夫"则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起舞,行"三出三进"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抱拳托伞,躬身行礼,然后进村"拉场"走阵,经"点歌""点阵"后,"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出三进"礼告别该村,再到别处演出。 海阳身歌队阵容强大,组合多样,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图·文/刘志刚) 相关知识: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 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 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年,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麻烦采纳,谢谢!

❿ 东北秧歌绢花飞舞蹈分解

如果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这种‘分解’视频,你可以在自己已经下载的浏览器播放界面,查找一个叫“倍速”的功能,点击,就可以令你现在看的视频慢速播放或快进。把这个功能记住了,以后再也不用找什么分解动作了。

阅读全文

与秧歌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