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想指的是什么
为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教育思想为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为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思想的类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信条、教育建议、教育主张、教育言论、教育理想等。有助于人们理智的把握教育现实,使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1)课堂教学中扩展阅读:
课堂教学要求规定:
1、教学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
2、对课堂中的提问无论是功能要求,还是提问类型都需要更新与拓展,提问要为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服务,不断增加创造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使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3、学生须将要素、概念、已有知识等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② 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课堂教学对话,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凭借、依托着文本,对学生恰当而有效地引领,让学生读进去,有所思,读深入,有所悟,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人文价值得到提升。
③ 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要构复思新颖🎸
同样一节制课,你用不同的形式来讲,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记得我给学生讲《小桔灯》这篇课文时,事先我就让语文课代表去买了很多大橘子,还有大针、粗线和小木棍儿。上课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告诉学生,把橘子用刀片儿划成四瓣儿但底部不能切断,把里边儿的瓤扣掉,然后放上蜡烛,用大针在底部固定。关上教室里的灯,点亮蜡烛。
哇哦,黑黑的教室里亮起了40盏橘黄的小桔灯。当时学生都炸锅了,兴奋极了!
从此,他们爱上了语文课。
其二上课形式灵活多样⚽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记得有一节课是写剧本儿,我事先去书店买了赵本山的小品集,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看小品,看完之后来说一说:小品好在什么地方?你为什么笑?最后开始写剧本儿。记得那节课整个教室静悄悄的,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几天后,我的班级小品表演获得全年部第一名。
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是苦的,因为他们不会学,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儿。这时,你精心准备一节课,精巧的构思加上不同的学习形式,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儿。
没准儿,他们真的能爱上学习。
④ 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多种方式讲解概念,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举例说明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它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1.言语智力,指对声音、韵律和词的意义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如诗人、记者。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讨论修辞和象声词。
2.逻辑—数学能力,指对识别逻辑或者数学模式敏感,理解语言的不同功能。如科学家、数学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建筑物两对角之间的距离。
3.空间智力,指能够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并能够进行知觉转换,如航海家、雕刻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借助透视法来画图。
4.音乐智力,指能够谱写和欣赏节奏、音调和节拍,鉴赏各种形式的音乐,如作曲家、小提琴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确定一首歌的旋律和节拍。
5.肢体—动觉智力,指控制身体的运动和灵活操作物体的能力,如舞蹈演员、运动员。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跳方形舞。
6.人际智力,指对人的各种情绪、气质、动机和需要作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的能力,如治疗师、售货员。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听同学之间的辩论。
7.内省智力,指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辨别这些情绪,并能够根据这些情绪指导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长处、不足、动机和智力,如演员、小说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8.关于自然的智力,指能够发现并理解自然界的模式,如地理学家、探险家。有助于发展这种智力的学校活动是到森林中观察动物的生活模式。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学校,表现最活跃的舞台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上。小学教师活泼好动,棋、琴、书、画略有精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为借鉴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摸索有新意的学科教学策略奠定了基础。
(一)对教学环节的影响
1.多元导入
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不少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老师、自然课教师也常常以这种孩子们喜欢的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擅长音乐的老师常以音乐作为所教学科的导入手段。剪纸、折纸不仅出现在手工课上,数学课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老师会说,孩子们把带来的纸折叠,剪成你喜欢的图形。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从学生喜欢的手工制作、音乐导入……老师们用自己擅长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在教授《轴对称图形》中,教师利用讲童话故事进行导入(春天花儿朵朵开放,蜻蜓飞到小湖边玩耍,这时候蝴蝶也来了。蜻蜓对蝴蝶说:“小蝴蝶,你别在我面前飞来飞去!”
蝴蝶对蜻蜓说:“蜻蜓哥哥,我们是一家人。我是来找你玩的。”蜻蜓奇怪的问:“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们怎么会是一家人呢?”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不止你和我,花儿,树叶也和我们是一家人。)利用多媒体播放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言语智能得到了发展。
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用《小燕子》这首儿歌作为导入,先让学生边听歌边展开想像,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刚才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小燕子飞的情景;有的说,想到了柳树;还有的说,想到了春天的各种花朵……大家争相发言,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跟将要学习的《春》的内容相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总之,利用音乐导入,常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所学习的内容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开发。
2.多元化呈现教材
一旦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呈现教材。从学生的方面讲,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课上,用“猜谜”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用英语说出fox/bird/cow等动物的特征,学生们猜答案;老师用动作表示某个单词,学生们猜单词。然后,学生自己出谜面、做动作,其他同学互相猜。用这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又发展他们的言语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在《我是一条小河》课中用多媒体手段。“我”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小河来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于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经的地方,听着河水的哗哗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技术将人的空间智能、言语智能和逻辑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学习,有利于加大课堂的知识密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3.多元化巩固
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毫不例外地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既没有反映出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没有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方式,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示例1】(摘自《多元智能在中国》)
中华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讲“颐和园”一文后,其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是:
(1) 细心欣赏颐和园的图片(或自己亲自去参观)运用新学的名词佳句描写图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练习(语言能力)。
(2)以导游员的身份,用导游词的形式把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串连起来并给小组或全班学生展示(语言智能、数学一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3) 写一篇描写景色的短文(语言智能)。
(4)画一幅画,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空间智能)。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了有层次性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空间智能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中去。
(二)对小学教学评价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过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评价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新课程中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体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的互评可以建立一种相互激励的机制;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机制,以提高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评价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好评价的定位: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以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作为课堂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全面评价学生在多项不同智能中的表现,学生在不同智能中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表达,那么评价也应围绕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能而评。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都是师生无法回避的一个内容,但还应全面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内省智能、人际关系、合作情况、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评价方式多元化
这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与内容全面化所决定的,也是“多元化”的课堂所决定的。灵活多样、一举多得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除了传统的书面测试外,实验者还可以进行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谈、随访、专题作业、对话表演、活动报告等等。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正面作用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于是教育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智力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育是赏识教育,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什么是智力,智力如何构成、发展等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仅在本世纪的前几十年,就有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卡特尔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其中以传统的智力理论影响最大。
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因此,传统的智力测验只重视人类可以测验出来的能力及其测试方法,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就认为这种能力是不重要的。
受传统智力理论影响的教育,首先,教育评价应试化,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而且是静态评价,方法单一,使受教育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式灌输化,课堂上强调书本,突出老师,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最后,理解内容记忆化,教学中强调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智力的多元性,文化性(情景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开发性,认为要坚持“智能展示”的评估方法,要将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其它的智能中去。
⑤ 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教无定法,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个人的特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不会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导入。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是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二)谈话导入。
通过师生关于对相关内容的对话交流导入课题。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相关经验,从而对课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故事导入。
这是一种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通过观看实物、图片、动画片、电影、电视、录像、光盘资料等直观教具导入课题的方法。这种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到直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五)活动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事先设计好的活动,如:做游戏、演小品、角色扮演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一定的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调查导入。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相关情况做调查或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活动的结果导入课题,使学生在调查和交流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七)创设情境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参考资料:http://www.jxteacher.com/lcjiangyan/column38139/816020a8-8b30-4d02-9830-f870bd42a88d.html
⑥ 课堂教学中几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通常课堂教学采用的方式是: 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具体实施形式: ⑴讲解教学方法 ⑵谈话教学方法 ⑶讨论教学方法 ⑷讲读教学方法 ⑸讲演教学方法 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⑴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 ⑶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二、问题探究式 1、定义: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⑴问题教学法 ⑵探究教学法 ⑶发现教学法 3、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⑵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⑶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4、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 ⑵选择与确定问题 ⑶讨论与提出假设 ⑷实践与寻求结果 ⑸验证与得出结论三、训练与实践式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1)、示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程中示范教学主要应用于创造变异方法的教学中。如各种作物的杂交自交技术、人工诱变技术、原生质体的分离、杂交技术、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等。 2)、模拟教学法是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本课程实践教学严格受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至少需要一个生长季节,甚至几年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模拟教学法的应用。本课程模拟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种后代的处理等实践教学项目。 3)、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其实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步骤一般为: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作物育种目标制定、杂种后代单株选择、株系选择、自交系配合力测定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 (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 (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 (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⑦ 课堂教学中“导入”有什么功能
1、安定学习情绪。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个过度转换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2、吸引学生注意。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
3、激发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导课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可以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4、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课是接通师生信息的电键。一上课教师登台亮相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对你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5、明确教学目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导课过程中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旺盛长久的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6、启迪学生思维。富有创意的开讲,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7、确定全课基调。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三、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四、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五、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 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3. 设疑引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是另一种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个主要看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不课堂气氛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