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语文教学研究专题,提供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并结合这个案例或实录,谈谈新课程实际背景下的个人
现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已从思想意识上摒弃了从前那种完全以老师为主导的,以照本宣科念讲义为主的满堂灌式的俗称“填鸭”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行为,正积极寻求且正在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或曰尝试教学法,或曰启发式教学法,或曰导读式教学法,或曰学导式教学法,等等。但无论何种说法称谓,其本质和流程是一样的,即首先由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安排学习任务(即出示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整体提示点拨或面对面的个体辅导下,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最后学生回答问题发表看法师生共同总结。
这种教学方法与从前完全以教师这为主体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自然前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成为制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瓶颈。
其诸多缺陷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教学方法机械单调。这种以教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模式的教法得到认同和推广后,教师们课课用日日用,日复一日用,年复一年用,时间久了,难免给人以千课一面单调呆板之感,严重违背学生接受认知的规律,使学生产生感觉疲劳,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打折扣。
单一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媒介——每一篇课文的体裁、内容、深度和学习要求都不相同这一现实,没有做到因“材”因“教材”施教,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物极必反,教师之中出现了不敢讲尤其不敢多讲的现象,当细讲的不细讲,当深讲的不深讲,害怕一不留神被扣上“填鸭”的罪名,因而影响到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也使教师失去了示范、拓展作用和感染熏陶功能。
在单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既不敢多讲,又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自由阅读和积累,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数量和语言积累。不能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进行小型写作训练等,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锻炼和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读完《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一书后,产生了关于语文课堂阅读方法多样化的几点思考:
1、无论何种语文教学方法,无论其是怎样地优秀,均不可能适应每一篇课文,每一班学生,每一节课。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走灵活多样化道路。
2、即使是课堂阅读教学,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阅读,内容自定,方式自选,教师可只保留建议权,并可只起到释疑解惑类似网络全书的作用。
3、偶尔来点儿“填鸭”,如开办文学或语文讲座,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须的。比如用艺术的语言精彩点评一首诗词或一篇散文,或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语文知识,类似于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给学生以完美的示范,艺术的熏陶和系统知识的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4、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也应灵活多样大胆创新,如可随机开展活动,可将教学地点由室内改为室外,等等。
5、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媒体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等。
这是时下最盛行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名称众多,五花八门。或曰启发式,或曰点拨式,或曰学导式,或曰导读式,或曰问题式,或曰尝试式,等等等等。仅从其极其相似的名称就不难看出,万变不离其宗,这种种说法均是换汤不换药,其核心理念和实际教学流程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在不少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中,已凝炼简化为“示题——点拨——探究——回答”这一简单机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无论内容,无论对象,不厌其烦,反复使用,既不符合因“材”施教,即因教材因课文施教的原则,也不符合因“材”施教,即因学生因教学对象施教的原则,更不符合学生接受认知的规律,极易使学生产生感觉疲劳而兴趣锐减。因此,急需在“教师辅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总的理念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寻求新的形式,添加新的因素,从而衍生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因文而异,因人而别,正确选择,机动采用,从而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常教常新,并适合每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对象,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中,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灵活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2、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随机开展活动。
3、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写合理地写。
4、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阅读教学。
5、室外阅读教学。
6、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7、针对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时机以不同的方式点拨。
8、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要准。
㈡ 余映潮教学《乡愁》课堂实录
需要余映潮的
乡愁》课堂实录请高手回答
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内容有一定深度。课堂上通过做小实验,让学生联系生物知识,激发兴趣,化难为易。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明确本文主要的内容及结构层次。
2、把握本文严谨自然的说明顺序。
3、掌握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作为见面礼,老师想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生鼓掌)大家喜欢魔术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表演的这个魔术叫做“精变” 。老师带来了两朵花,大家看是什么样的花?
生(齐):紫色的牵牛花。
师:现在老师把其中一朵放进这个杯子里,然后倒入一些东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齐):牵牛花变红了!
师: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两朵对比看看,它们的颜色明显不同了。这是为什么呢?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老师保证让每个同学都学会这个“魔术”。
二、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将课文快速读一遍。划出文中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词,并想一想,这是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快速阅读)
师:请同学们看看卡片上的这些词语,能否准确地读出来?
(出示卡片,生齐读:
充沛 灼伤 花萼 分泌 花卉 虞美人)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沛”字有多少笔画?
生1:七画。
生2:八画。
师:请两个同学上来写一遍,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谁的写法正确?
(生一致赞同七画。)
师:初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3:说明文。
师: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你认为本文属于哪一类?
生3:事理说明文。
师:本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文中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在哪一自然段?请齐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回答“为什么”了吗?在文章开头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什么作用呢?
生4: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想接着把这篇文章看下去。
生5:在这里作者是提出问题,后面好进行解答。
师:对。这一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总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面,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段落是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设问开头?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的?分组进行讨论。
(生边找边进行讨论。)
生6:第二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生7: 第五段:“……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生8: 第六段是从“生理上的需要”来说明的。
生9: 第七段“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生10:第八段是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说的。
生11:第十段有一句“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师: 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来了。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分别是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这六个方面来进行科学说明的。
三、重点研读,掌握说明方法
师: 在这六方面中,作者首先提到的是“物质基础”。请同学们找一找,
有哪几个自然段是从“物质基础”这个角度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并把这几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②③④段。)
师: 这三段中分别提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呢?
生12:有红色的花,还有黄色、橙色以及白色的花。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三朵非常漂亮的花,分别是红色、黄色和白色的。老师准备把这三朵花奖给班上的三位“花仙子”。领奖只有一个条件:能勇敢上台的同学,请把你所选的花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给说出来。可以先在小组中说一说。
(生展开热烈讨论。)
生13:我选择的是红花。在它的细胞液里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
生14:我是“黄花仙子”。因为在我的体内,含有胡萝卜素。
生15:我选择的白花,之所以它的颜色是白色,因为在它的细胞液里不含色素。
师:第④段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添色木芙蓉”,它有什么特点?
生16:会变色。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老师手里拿的就是三朵木芙蓉花,它们颜色不同,可是都长在同一株树上。每一朵木芙蓉花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早晨白色,中午变成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作者为什么把这个例子放在这一段,而不放在前两段呢?
生17:前面介绍了三种颜色的花之后,再举这个变色的花,显示了说明的周密。
生18:木芙蓉虽然会变色,可是它最初还是白色的,所以要放在第④段来讲。
师:在这三段中,除了刚才所讲的之外,同学们还能找到有作比较或举例子的地方吗?
生19:第二段也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酸性花青素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
生20:“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作者从“物质基础”的角度做了说明之后,还从“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能够呈现红色作了细致的说明。中间涉及到比较多的生物名词和专业术语,如果有弄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查一查资料,或者同学之间多讨论讨论。下面请大家着重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生自由读⑧⑨⑩段,然后点名读第⑩段。)
师:第⑩段举出了哪三个例子?
生21:举了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例子。
师:对照课后习题二,分组讨论,看看每个例子是怎样体现“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
㈣ 课堂实录怎么写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课堂实录怎么写?下面做简要说明,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实录的课必须是优质课。
二、把教学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剧本对白式。即采用师生对白的方式记录,并用括号“()”补注课堂气氛、动作等情况。这种写法简洁明暸,教学过程一目了然。缺点是太单调,缺乏可读性。
第二种:叙事描述式。即采用叙事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用写记叙文的一般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师生的对话,对课堂情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生动的描述。这种写法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缺点是有时会过于罗嗦,或过于“生动”而失却实录的本意。
三、实录完成后,最好在实录后面加上“教学后记”或附上“听课评价”,更有助于阅读者的理解把握,也有助于体现授课者的教学追求。
附:
测量平均速度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公式,大家还记得平均速度怎么求吗?
生:用路程除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师:好,看来大家课后都很努力,没有把功课落下。
师:那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你们说说看这次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实验原理是什么?
三、实验前讲解
师:在开始实验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下这次的实验要求以及做法:这次实验我要求把长木板分成三个路程,一个是全程路程S1,一个是上半段路程S2,最后一个是下半段路程S3,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全程长度S1和下半段路程的长度S2;再用秒表测出小车走完全程的时间t1和走上半段的时间t2;测完数据后大家根据所测数据求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较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V3)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讲的过程用幻灯片配合演示)
师:刚才是多媒体演示,现在我用真实仪器做一次给你们看,大家认真看清楚。(演示完,分发器材到各个小组中,强调不能损坏仪器)
四、实验环节
学生把器材拿到手后开始做实验,老师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帮组,看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是否出错。并指导如何记录数据。
完成试验后把器材回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