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教学反思:新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从学生角抄度来讲,高效课堂袭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㈡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技巧:
教学反思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考,是我们对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念、言论或者是现象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分析它背后深层次的背景知识,进行优劣的比较和改进意见。当然,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技能,通过每一次的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一步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步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我们常常担心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而把本该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时间给忽略了。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高效是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学生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㈢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综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新教师岗位练兵课”的有关案例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下面分别从对教师建立知识体系结构、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中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
1、关于教师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反思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与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真正的由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那么这种角色的转换,让教师关注的重点也随之转换,往往忽视了对知识体系结构的建构,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纵所周知,数学学科知识是十分讲究准确、严密、规范的。但在常规课的听课调查中发现,我们教师自己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出现错误读法或说出不规范的数学语言。
如:一位新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过河》一课 ,为了让学生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其教学程序大致如下:
(1) 通过看情境图,理解题意。
(2) 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生独立解答完问题,进行小组汇报,引导讨论小括号的作用,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3) 教师小结
师: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 独立尝试书第19页“做一做”
5×(36-29) (83-35)÷6 94-(25+19)
(学生独立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说5乘括号36减29括号等于多少?
(学生顿时摸不清头脑,下面老师也带着疑惑不解的眼神,你看我,我看你。)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观察这节课,是不存在大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读混合运算时,没有根据算式的意义进行读解,而是只根据写算式的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读,让人听不清楚意思,并且误解题意。我们正确的读法是“5乘36与29的差”。 错误的读法传授给学生,只可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错误的知识,从而形成“首因效应”,最后影响终身的学习。事实上,我们知道,在科学领域里,来不得一丝知识的不确定性。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外,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无误的科学知识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科学的知识,只有把这四方面知识(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真正的构建成体系结构,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那么,要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的积累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需要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来完善其知识体系结构。
2、关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反思
新课标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把“探究”视为医治百病的良药,不择时机,不择问题的要求学生探究。
案例: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自主拼摆图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你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1:我摆的是三角形,我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3根小棒,我摆了2个,共用了3+3=6(根)
生2:我摆的也是三角形,我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3根小棒,我摆了4个,共用了3+3+3+3=12(根)
生3:我摆的是正方形 ,我摆一个用了4根小棒,共摆了3个,4+4+4=12(根)
生4:我摆的是房子,我摆一间要用6根小棒,共摆了3间,6+6+6=18(根)
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看这一教学片段,应该说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但是问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并不是让学生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而是让让学生探索怎样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而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乘法,并让学生在乘法和加法两种方法的直接对比中感受当相同加数个数比较多时,用乘法读、写、算比较简便。因此,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相关的几个概念: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关键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探究乘法的意义时,时间不足,导致本节课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学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性。
除了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花费大量宝贵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外,我还发现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完全不需要讨论,可是为了体现新的学习方式,还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二是没有与其他学习形式有效整合,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还没形成自己的想法就与别人交流,只有听的份;三是学生刚开始讨论,教师就喊停,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四是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学生同时在说,各说各的,没有倾听,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馈中常听到“我认为怎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样”,可见忽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因此合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留于形式。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就进行讨论、合作,会抹杀自主思考的习惯,变成人云亦云。合作交流前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合作中要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才能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让思维产生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3、关于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新课标下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现在小学基本上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也患上了“多媒体依赖症”。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课件质量不高,很多教师为了图方便,随便在网上找一个就用于上课;二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呈现;三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有些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全部在课件上呈现出来,教师变成了一个操作员和解说员,可以说就是一节多媒体展示课。所以并非每一堂优质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不一定使用课件的每一堂课都能评为优质课。
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制作了一个动感很强的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屏幕上翻过来、滚过去,听课的教师在教室后面看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大多数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另一位年轻教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整堂课未使用任何电教手段,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剪、拼、想算、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有机渗透了化归思想,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看来,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全在于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事实上,有不少教学内容我们无需制作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脚本、搜集音像素材。我们只需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然后辅之一些简易的教具、学具,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执著追求,通过我们的反思,不断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㈣ 高校课堂体系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专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属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
㈤ 地球是什么样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既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内求,也是我们容这样的薄弱校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范文之教学反思:20xx高效课堂教学反思,20xx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因为,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方案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确保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新课程的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减时增效的根本选择,规范办学行为以后,课时有限,每周五天共35节课,其余均为自主学习时间,课堂上不但要完成较以往的课堂更多的任务,还要指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第三,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要生存、要立足、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质量的基本元素就是课堂。以下为我校在建设高效课堂中的做法、成果、问题和思考。
㈥ 如何构建乐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备课构建有效教学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关键词: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 改革 探索 有效备课
课程改革在发展中,教育在发展中,科技在发展中,社会在发展中,有效教学的标准和内涵也会处于辩证的发展中。有效教学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的牵挂。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有效的备课呢?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一备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载体,教师更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教材。从备课的流程来看,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认真细致的研究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就此设计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突破关键点的思路;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德育点;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习题、考点、板书、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从而把课上得扎实有效,脉络清晰。深钻教材,有效挖掘利用教材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但同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讲出新意和深意。否则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必须有效的备好课。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备课要备而能用,既要有利于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
第二备学生。学生不是白纸,他们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淀,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备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上课时,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矫正,让学会的学生去教不会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与辛苦。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第三备方法。教师在备课中更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课堂通畅有序,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创造出高效率的教学。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想办法构建理论知识的建立过程,层层渐进,逐步突破。或是给学生一个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去探索。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探索、不断地分析最终才能自己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培养技能技巧时;则要选用练习法、实验法等。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重在概念理论性总结的知识内容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实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