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进行教育性教学

进行教育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6 01:39:51

1. 教育性教学什么意思 名词解释一下

1.如果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答:“教育性教学”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基于这种思考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即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但他又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学校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3)“教育性教学”的意义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而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学,使教育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2.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具体含义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注意贯彻教育性原则,也就是说,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版身心发展规律权,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这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容违背的原则,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课题实际上的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整个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对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响。

3.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赫尔巴特(1776一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专。 赫尔巴特以现代心理学为基属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教育和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此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但是,德育与智育究竟孰重孰轻,究竟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统一起来,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对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纪初,赫尔巴特对这一问题作了较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转机。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实现这一目的的同时,却不能放松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因此,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形成了实施学校教育的两条基本途径,即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陶冶道德情操;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启发......(本文共

4. 如何发挥教学的教育性

从教育史上看,教育性的教学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历史上这样明确地阐述教学的教育意义的,他是第一人。赫尔巴特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可是,他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他不正确地认为,情感与意志不是人的心理的独立表现,而仅仅只是观念的一些变体。这是他的不足和保守性在教学论上的反映。思想品德教育和系统知识教学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应当统一起来。
教学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需要。任何学校的教学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其次,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教学的教育性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全过程,也始终是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培养审美能力和政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的客观规律,它给我们以启示:一、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二、教师必须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而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

5.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当前的教育学中是否做到他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为依据,试图探讨其“教育性教学”思想,包括这一思想的内涵及笔者自己的理解、该思想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和实现途径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教学改革实现途径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论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认为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性教学”。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现在,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样地,对教师而言,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积极地协助社会发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许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靠教学过程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举例来说:最近,笔者在看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明主管理”的报告会以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笔者认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五个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任何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假设开始的。魏书生刚步入教育阵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成长的要求及五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后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育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当经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缺陷。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书生特别强调身教,他认为身教应重于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认为教师没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范,事实他就不能进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统领着全班学生,并且放手让学生去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不让组长做,组长能做的,不让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让班长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让班里学生个个有事做,极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看了报告会,笔者强烈地认为现代教师应是一个聪明的思想者和科学的实干家。做教师首先应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个是主要的?做到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从微观上研究、经营教育。

学习魏书生主要应学习他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艺术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注重根据学生心理特别和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决定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头脑清醒,方向明确,积极行动,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二、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

目前,教学的教育性是理论界公认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受“升学第一”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后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学”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极大的启示。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儿童中间更加普遍,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并视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常常利用他们那超乎我们想象的模仿能力,模仿着自己心中喜欢的教师的一切;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把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知识教育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使教学充分地发挥其教育性的作用,这些都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间。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反过来也可以说,教育性是教学永远的灵魂,它应该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价值导向性,教育性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价值影响的自觉性。用赫尔巴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所有。

总之,教学过程中是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个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三、教育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依据赫尔巴特的思想,教学的教育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1、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性着眼

赫尔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现”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就是说以宗教、国语、历史一类的学科中同道德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教材为中心,赋予儿童现实了善与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图像,训练儿童的伦理判断,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操与意志。

追随并第一个探索赫尔巴特所开拓的教育性教学道路,即追求学科内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与赫尔巴特一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与赫尔巴特不同,他认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识作为教育性教学的核心。当然,单纯用宗教的道德的学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学科划分为不同的领域,而且沿着这个终极目标,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达到。这样,戚勒主张,以情操学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与道德教学的宗教、历史、文学组成——作为核心,在核心周围,配以自然科学、数学、地理、体操、劳作等,把他们综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中心统合法课程。

在古希腊曾因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由体操和音乐组成的教育制度,当然与其军事目的、国家目的相关,但同时也是与其道德伦理目的、审美目的相关的。这里的音乐不限于乐器和声乐,还包括诗歌和文学。音乐教育把韵律与和谐注入人的灵魂,使人领略形体之美,乐于抑恶求善,最终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体操和竞技不用说旨在发展匀称的体格增进健康和体力,体育尤其利于鼓舞勇气培养耐性、坚定决断的意志、发展性格、发展美的身姿与美的心灵。如果重体操而轻音乐,性格将变得粗野凶顽;反之,性格将会变得温顺柔软,只有二者适度的平衡,才能培养圆满的人格[2]P53。

可见,教材的内容是教学教育性的基本立足点,它是含有丰富教育性因素的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各种科学知识,是实现教学教育性的重要基础。教育性是教学的灵魂,教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3]P171。因为丰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内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说论证、阐述,才能发挥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对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有人说,教育性是教师内心世界及其对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现,这话颇有道理[4]P322。

发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的不同性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要教师明白并主动地发挥所教学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于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从学生发展地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教师了解学生发展地状况,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产生实际的教育性效果。

2、从教与学的活动本身着眼

赫尔巴特认为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能动地探求并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活动本身便是形成学生的意志与态度。其追随者第多惠斯也认为,教学的教育力不限于特定的学科内容。认为教育性潜藏于全部学科之中,组织学生自觉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真正的教学活动总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

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教育性影响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破除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友爱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将对教学的育人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学生旨在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力。就是说,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的左右他们的套独与性格[4]P203。例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赐予的东西,或是机械地模仿并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东西,往往会养成学生盲从的、屈从的态度和性格。与此相反,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他们逐步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课题、发现知识、就会养成学生独立地友善地实现目标态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与人格。再如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或是心不在焉地学习,也将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竟争的气氛。在这种场合,如果学习是以个人之间竟争的方式进行,彼此排他的,就会养成学生相互歧视、分离、对立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态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促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

总之,教师教与学生学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教与学的过程等无一不对育人的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促进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要具体分析,取精用弘,这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 简述教育性教学的内容

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很快,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显示极重要的的作用。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它是从古代教育发展来的,与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征,例如阶级性等。但现代教育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的,具有区别于古代教育的特征;同时由于现时代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差别,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现代科技高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商品性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并日益普遍化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商品经济有一定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但教育不能商品化,教育本身不是商品。

生产性
古代学校主要职能在政治方面,从事传统的手工工具生产,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现代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高校则要求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科学性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有机体全面渗透,不仅生产劳动科学化,日常生活也日益科学化,因而学校教育内容以科学技术教育为最主要方面。当代重视STS教育,即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相互关系,并引入学校教育。

民主性
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被看作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等,都体现了民主性。当然这些并不否定现代教育仍有阶级性。
发展性现代教育更重智力发展,重视人的各方面的潜能,包括右脑潜能的开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7.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为依据,试图探讨其“教育性教学”思想,包括这一思想的内涵及笔者自己的理解、该思想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和实现途径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论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认为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性教学”。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现在,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样地,对教师而言,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积极地协助社会发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许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靠教学过程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举例来说:最近,笔者在看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明主管理”的报告会以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笔者认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五个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任何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假设开始的。魏书生刚步入教育阵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成长的要求及五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后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育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当经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缺陷。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书生特别强调身教,他认为身教应重于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认为教师没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范,事实他就不能进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统领着全班学生,并且放手让学生去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不让组长做,组长能做的,不让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让班长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让班里学生个个有事做,极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看了报告会,笔者强烈地认为现代教师应是一个聪明的思想者和科学的实干家。做教师首先应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个是主要的?做到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从微观上研究、经营教育。

学习魏书生主要应学习他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艺术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对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注重根据学生心理特别和年龄特点实事求是地决定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头脑清醒,方向明确,积极行动,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8.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8)进行教育性教学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9.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赫尔巴特(1776一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过重版大影响。
赫尔巴权特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教育和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此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但是,德育与智育究竟孰重孰轻,究竟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统一起来,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对这一概念的表述也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直到19世纪初,赫尔巴特对这一问题作了较系统的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转机。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在实现这一目的的同时,却不能放松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因此,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形成了实施学校教育的两条基本途径,即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陶冶道德情操;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启发......(本文共

10.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什么

“教学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我国的一些教育学著作和教科书对这个问题的均表述得比较含糊。有些教科书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实然判断,如全国中师统编教材《小学教育学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响引起的个体变化是全息性的……所谓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教书不教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注:胡寅生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从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图如何,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这是一个说明“事实如何”的描述性命题。有些教材则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应然判断,如全国师专统编教材《教育学》提出:“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要想转化为思想观点,形成调节行为的力量,也是有条件的。这要看教学内容中渗透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教学的老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教学,在教学中能不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能不能循循善诱,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的愿望并在行动中去产生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意志、性格。”(注:睢文龙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可能性,“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个指导教师“应该如何”的规范性命题。还有的教学论著作,一方面指出“从古至今,那种‘只教书不育人’的‘纯粹教学’是根本不存在的”(注:关霞编著:《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144~145页。),将“教学具有教育性”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实然判断;另一方面则强调又“既要反对‘教书不教人’,又要防止‘乱贴政治标签’式的思想教育”(注:关霞编著:《教学论教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144~145页。),把“教学具有教育性”作为一种可能性的应然判断。
“教学具有教育性”究意是一种“描述事实如何”的实然判断,还是一种“规范教师应该如何”的应然判断?究竟是一种不以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还是一种通过教育者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究竟是一种指称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具有教育性的全称陈述,还是一种说明在某些条件下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教育性的特称陈述?对以上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笔者拟作一些分析。

阅读全文

与进行教育性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