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苗族舞蹈教学

苗族舞蹈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5 20:24:57

A. 苗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1、民间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其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苗族人民酷爱芦笙,有“芦笙民族”之美誉。

2、舞蹈节奏

每到节日,人们在芦笙、铜鼓和木鼓伴奏下,随着节奏特殊性,敲击鼓心、鼓边、鼓槌形成三种不同的音效组成乐句,不同的节奏变化下翩翩起舞。鼓点刚劲有力,节奏的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

3、舞蹈体态

舞蹈时的体态、动律以及不时出现的顺边甩手、摆臀,不仅体现了苗族舞蹈轻快活泼的风格,同时也有炫耀本民族美丽服饰的舞姿、鼓谱以及手持芦笙的方法等,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4、基本手型

自然掌形:四指自然并拢,虎口自然张开,掌心放松。 掌形:四指并拢,虎口自然张开,五指平伸。空握拳:空心握拳。

5、动律

上挑动律、下沉动律。(过程中上身以腰为轴后倒、前收胯,前腆腰后撅臀,动作粗旷奔放,体现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特征)。

6、基本手位:

压裙手:双手体旁斜下按掌,指尖略上翘。

开花手:

1、双开花:双手体旁斜上托掌。

2、单开花:一手双开花,一手压裙手。

压铃手:双手肘架起,手尖于腹前相对。 弓形手:一手体旁沉肘屈臂,一手体旁架肘屈臂,空握拳。

B. 苗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苗族是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袭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舞蹈和音乐,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来。苗族的文化、苗族的精神是令人骄傲的,尽管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可他们仍保持着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正如舞蹈诗中所表现的,山高水长挡不住他们看大海的眼光,抑制不住他们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富有诗化的舞台创意和灵感完全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舞蹈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代舞蹈表现元素的多样化,也体现出了苗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之路。

C. 苗族的舞蹈

苗族舞蹈

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糜一时了。
过去,芦笙舞除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跳之外,举行婚礼,丧葬仪式或新屋落成时也跳。后来,每逢年节、欢庆丰收和男女青年进行传统社交活动时都跳。它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性质,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以及礼仪性的五种。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有的地方还有高达丈余的特大号芦笙和各种长短不一的芒筒(一种用大竹筒制造的低音簧管乐器)在旁伴奏。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 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习俗性芦笙舞——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讨花带子”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 姑娘若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所以舞蹈动作幅度不大,舞步也并不复杂。“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娘舞着走呢!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月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
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采;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

D. 问一个苗族的舞蹈动作

吹芦笙很有可能,牛是苗族人不喜欢的动物,牛当初背叛了他们的祖先盘瓠,所以你可以根据这个舞蹈的意思分析,如果有厌恶的意思在,应该是牛,如果没有,是芦笙

E.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有两个特点男歌女舞、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1、男歌女舞特点

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

2、上下肢灵活舞动特点

跳舞者上下肢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灵活舞动。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5)苗族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苗族舞蹈一般在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舞,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族舞蹈

F. 如何描述苗族舞蹈解说词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谷隆、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6)苗族舞蹈教学扩展阅读:

苗族舞蹈分布地区: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G. 苗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名称有哪些

详细请看:
http://..com/question/7473174.html

H. 苗族的舞蹈

还有踩堂舞,是在苗年,姑娘们与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一起跳的.

I. 舞蹈形体.苗族舞等问题

分给我抄。我舞蹈吧吧主。。
任何一袭个民族的风格韵律是与其民族文化底蕴相关联的。例如蒙古族舞蹈的豪放大气。。维族舞蹈干脆利落都是带有深厚的民族色彩的。苗族舞蹈主要是体现苗族人民的淳朴,直爽敢爱敢恨的一种感情色彩。所以在跳苗族舞蹈的时候不需要什么大气非常也不要朝鲜族的细腻多姿,主要是动作的干净利落。灵动。让人觉得这个山里的民族非常的敏捷聪慧。。而在感情发面的表达就主要突现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要一些妩媚姿态也需要一点蛮横这个就需要一些表演功底。总的来说苗族舞蹈的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完善和成功。还需要总结和摸索。。。
腿一个粗一个细是练功时练出的坏习惯。。很简单。。加大细的腿的练功力度。放小粗腿的练功力度。。其实不建议这么做。。这些反而会把身体的协调性破坏。其实这没什么。。
舞蹈动作很软是因为身上的能力不够。如果能力和身体素质达标还是动作很软的话就是自己状态没有集中了。首先建议先从身体素质和能力下手。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同时。身体的紧张感觉也会被调动。。。这样动作就不会很软了。。能力足够的话建议你把动作往大往开了去做。。就这么简单。。

J. 苗族舞蹈的教程

总的来说苗族舞蹈的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完善和成功。还需要总结和摸索。。。 腿一个粗一个细是练功时练出的坏习惯。。很简单。。加大细的腿的练功力度。

阅读全文

与苗族舞蹈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