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一份基于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一份基于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21-03-14 23:41:44

①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② 谈谈您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以及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1.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因为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因此,要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效果,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3.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景,怎样巩固练习,以及怎样的结束等,也就是教学程序的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怎样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是制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会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怎样启发学生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的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一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栓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本用于师资培训的教学案例中,搜集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堂课的内容是探究各种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两个执教教师准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不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定义,而是给每个学生小组写一组数据并标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个是多少的卡片,让学生自己通过制作图表、归纳、再用其他卡片检验的方法。得出这几个量的定义。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课一开始,教师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发现”,怎样发现数学。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的样张,告诉学生每一组都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卡片,要求学生作两件事:一是用方格纸画出每一组数据,写下自己的发现,写下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有根据的猜测。然后,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寻找线索和模式。。可是,课上最初的几分钟都出现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情况,这恐怕和两位教师都没有作好“定向”就匆匆进入探究活动有关。其实,学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经写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为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而要他们给出猜想。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地说明任务,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明确任务以后变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回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设路作好准备,教师有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
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3、怎样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小时摸布道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4、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除了以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讲授。比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问“做一锅汤,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么办?“旁敲侧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将要学生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可以开门见山说出课题。
5、怎样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秒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
6、怎样巩固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回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
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7、怎样结束
尽管有时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节奏,教师不得不草草收场,但其实这一阶段仍然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归纳和小结,再突出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要注意或避免的错误,赞扬在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和他们的思想方法,起到回顾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将学习适当引申,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带出下节的课题,埋下伏笔。

③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问题解决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题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
而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知识可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知识。但知识与问题之间却往往不愿意轻易“喜结良缘”。它们之间有距离,或者有面纱。而策略,就是架设在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一座必要的桥梁。.运用知识和体现数学在世界周围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第一步。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新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可解决的情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诱导,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生活中的趣事和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材料,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题材,比较熟悉的看电影、做好事、演节目等等,借助多媒体和生动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极高,让他们认识到问题原来就是我们天天碰到的一些生活小事。
比如教学加减的应用题时,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商店早上买出5枝铅笔,下午卖出7枝铅笔,一天总共卖了多少枝铅笔?”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解决得很好。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最后,我也让他们自己来提提问题。当然也是接着上面的问题。“对于商店买铅笔一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许多学生就提出来“下午比上午多卖几枝铅笔?”还有的小朋友还提出了“原来商店有20枝铅笔,上午卖出5枝,下午卖出7枝,还剩下几枝?”真是思维的火花得到了彻底的迸发。接下来,许多学生就提了好多其他的生活问题,并解决。可见,学生是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用我去多费唇舌。
二、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要顺利解决问题,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传统的问题解决非常强调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让学生按固定的模式重复分析同一道例题,显得机械呆板,这样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中有这样一句格言:“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一半。”《课标》指出:“问题解决要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探索,以达到主动探索、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猜测策略、作图策略、尝试策略、操作策略、简化策略等。如:“爬楼梯,爬一层楼要用3秒钟,爬6层楼要用多少秒钟?”这道题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只在脑中思索,一时恐怕难以得出答案,但如果画出图形,则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儿童因其年龄的局限,纯符号的运算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运用辅助的策略,纸上涂涂画画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再如运用操作策略也是一个将问题情境具体化的策略,通过儿童自己的探索性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渗透思想方法,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方法为外显行为,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因而,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认识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表层。教学时,教师应在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源于经验认知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从而顺利解决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标教材中,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的,这样的安排,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又使问题的呈现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本原状态,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清晰地告诉学生。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表格,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表述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对信息的解读,为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准备。其次,画图也是一项具体化的策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这样的一个问题:有10个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左边数起小红排第5个,从右边数起小红排第几?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画出实物图帮助理解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以运用尝试、找规律,从相反方向思考等多种策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使每一个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对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自获得体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题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
而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知识可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知识。但知识与问题之间却往往不愿意轻易“喜结良缘”。它们之间有距离,或者有面纱。而策略,就是架设在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一座必要的桥梁。.运用知识和体现数学在世界周围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第一步。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应该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新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矛盾可解决的情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诱导,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生活中的趣事和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材料,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题材,比较熟悉的看电影、做好事、演节目等等,借助多媒体和生动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极高,让他们认识到问题原来就是我们天天碰到的一些生活小事。
比如教学加减的应用题时,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商店早上买出5枝铅笔,下午卖出7枝铅笔,一天总共卖了多少枝铅笔?”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解决得很好。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最后,我也让他们自己来提提问题。当然也是接着上面的问题。“对于商店买铅笔一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许多学生就提出来“下午比上午多卖几枝铅笔?”还有的小朋友还提出了“原来商店有20枝铅笔,上午卖出5枝,下午卖出7枝,还剩下几枝?”真是思维的火花得到了彻底的迸发。接下来,许多学生就提了好多其他的生活问题,并解决。可见,学生是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用我去多费唇舌。
二、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要顺利解决问题,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传统的问题解决非常强调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让学生按固定的模式重复分析同一道例题,显得机械呆板,这样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中有这样一句格言:“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一半。”《课标》指出:“问题解决要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探索,以达到主动探索、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猜测策略、作图策略、尝试策略、操作策略、简化策略等。如:“爬楼梯,爬一层楼要用3秒钟,爬6层楼要用多少秒钟?”这道题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只在脑中思索,一时恐怕难以得出答案,但如果画出图形,则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儿童因其年龄的局限,纯符号的运算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运用辅助的策略,纸上涂涂画画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再如运用操作策略也是一个将问题情境具体化的策略,通过儿童自己的探索性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渗透思想方法,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学生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解题方法为外显行为,伴随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化。因而,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认识和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表层。教学时,教师应在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源于经验认知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从而顺利解决各类具体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标教材中,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的,这样的安排,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又使问题的呈现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本原状态,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并没有清晰地告诉学生。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表格,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表述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对信息的解读,为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准备。其次,画图也是一项具体化的策略,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这样的一个问题:有10个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左边数起小红排第5个,从右边数起小红排第几?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画出实物图帮助理解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以运用尝试、找规律,从相反方向思考等多种策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促使每一个学生掌握有效的分析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对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自获得体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性策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臵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 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9票)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低年
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
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
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
?
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第二次,
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
的和是
9

这下,
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
出现了以下
4
种情况,
A(
代表
1)

8

2

7

3

6

4

5
。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
2
,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
答案
7
。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
趣参与学习。

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
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
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
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你觉得这样写怎
么样”


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

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
谈话,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
原始算法
“烦”

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
,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
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
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
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
生的参与机会。
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
“说一说”

“摆一摆”

“做一做”

“比一比”

“量一量”

“画
一画”

“折一折”

“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
?

“谁还能补充
?

“再
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
?
”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
,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
4
根火柴和
1
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
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臵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
2
种情况,即把
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臵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
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
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
“动手实践、
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
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
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
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
测量工具“直尺”
,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
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
长,
有的说大约在
6
枝铅笔那么长,
还有的说有
22
根头发那么长,
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
对问题疑惑不
解;
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
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
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
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
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
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
?
问题怎么提
?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
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
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
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
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
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
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
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
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
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⑤ 幼儿园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但有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违背这个原则。

例如,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喜欢布置教室,尤其是在领导检查或同行观摩时更要大动干戈。这有益于学生的听讲吗?

一位教师曾给听课的学员出过一个谜语:

教室里有些东西,下课时没有一个学生看,但上课时他们却看得非常仔细。

大家对着教室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悟出了谜底,都若有所思地笑了起来。

原来,教师指的是教室黑板两侧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名人语录和一张教室卫生评比表。

确实,教室外的环境也许教师不能完全控制,但教室内的环境教师还是有可能调节的。为了使教室里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沟通氛围,教室前面部分的装饰物,包括宣传画、名人语录、墙报、学生评比表、玻璃橱(里面还可能陈列着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物品)等,即使不能撤掉也应该布置在教室的后半部分。这些东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师生沟通的效果,事与愿违。

又例如,国外的教室大都铺设地毯,桌椅呈马蹄形或圆形、半圆形、扇形状分布,旨在给师生互相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校教室,甚至许多新建的教室使用的还是那种铁制(或木制)结构的、固定排排坐式的桌椅。由此可见,我们的某些教育观念还是比较落后。

只要有可能,教室里的环境布置、温度与湿度、灯光的亮度和色彩、课桌椅的颜色和高度及排列方式等都应该尽量设置或调节到最佳状态,让教室里充满温馨与和谐的气氛,师生沟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掉烦人的“口头禅”

有些教师在语言中经常夹杂着许多不是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如:“这个这个,那个……”“就是说……”“啊、啊……”等等,学生听来会感到十分心烦,甚至还会有人帮你义务“记数”——数一数在一节课里你一共说了多少句口头禅。即使是外语教师,也得注意不要沾上一些“洋口头禅”。千万别让学生送你一个“OK老师”或“SO SO老师”的雅号,然后认为你的教书育人水准也“JUST SO SO”。

在师生沟通的各种语言障碍中,教师的口头禅属于“最烦人的语言”。要使教师的语言流利,基本上没有口头禅,甚至听上去达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除了要非常熟悉所讲内容之外,有意识地、熟练地使用一些连接词十分重要。例如,可以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若干组连接词预先串接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作一个简短的内心预演。再加上适度的停顿和节奏处理,你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把普通话说好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一不小心”的后果

有时教师的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消极的暗示,妨碍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

请看一种常见的情形:

离下课还有15分钟,教师却不加遮掩地看了看表,对学生说:“现在,我们讲最后一个问题……”课堂里不少同学马上开始蠢蠢欲动:有人开始看手表,有人东张西望,即使再有笔记要记也写得歪歪扭扭……

又如,一位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皱起了眉头,接着又望着窗外(外面不远处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然后开始埋怨:“噪声怎么这么大?你们就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学生听后发生了共鸣,也在心里抱怨:“是啊!教室的环境这么差,叫人怎么学得好?”

师生在上课开始时就处于如此心理状态,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教室外的噪音等不可能马上消除的干扰因素,教师绝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表现出不满、烦躁等消极情绪。聪明的做法是转移注意力,把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教师一站上讲台,就进入了职业角色,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小心,而不能动辄就犯“一不小心”式的错误。

阅读全文

与一份基于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