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21-03-14 17:24:41

①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做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职业建设 :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师德是教书育人的灵魂。我们必须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切实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争取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在师德上是一座丰碑,努力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认可。

二、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农村地处偏远,加之长期较为随意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养成很多无意识行为习惯。做什么事没有目的性,而且没有多少规矩可言。这样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纪律、卫生、公共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抓习惯培养,学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事做,做有意义的事。我们通过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及校园广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我们还制定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

拓展内容:

教学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培养规格,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指导、控制的活动。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一般程序是:确定教学质量的标准,主要依据教学目标,使之分解、具体化;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检查和评价,通过与教育质量标准的对照比较,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找出解决或改进教学的路线和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依据分析结果,实施改进措施。


② 中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有啥特点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1月30日,教育部召开2018教育新春系列第二场发布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首次颁布的《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证基本质量,又为各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留出足够的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包含必要的量化指标。

“标准为先、使用为要”。教育部将推动《国标》的应用,让标准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的作用。一是让教指委用起来。教育部将成立2018-2022年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新一届教指委作用,开展《国标》的宣传、解读、推广工作。二是让高校动起来。《国标》发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要根据《国标》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各高校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三是与“三个一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部将把《国标》实施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对各高校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

③ 现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学质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为何

近日,关于“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是一个新话题。自上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这似乎不只是用人机构的评价,就连学生自己,底气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然而,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了吗?答案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至少要提出诸如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测算的数据是什么,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的含义是什么,等等关键性问题。缺乏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只是凭感觉就得出“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结论,不仅草率,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
但有时候感觉也的确反映了部分事实。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得不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断推迟就业的时间节点;另一方面,用人机构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但放眼望去,几无可用之人,寻找合适的员工变得越来越困难。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结构性矛盾——正在加剧。
这说明大学的产品——本科毕业生——没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至少没有充分满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除了快速扩招,盲目扩大规模和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还有三个更为根本性的弊端——我称之为“刻舟求剑”“陪太子读书”和“纸上谈兵”——正在严重影响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学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弊端一: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是指当前本科教育严重滞后于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互联网以及其他新兴技术开始颠覆整个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技术变化的速率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使得19世纪以来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罗森堡所说:“不要成长为一个专才,因为工作会变。当下科技的脚步变化太快,专才会无所适从。”
更大的麻烦在于,20年后,世界也许会变成一个用我们今天的知识和眼光所根本无法理解的世界。那时候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将不再可能从已有的“知识储备箱”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只能根据新的变化了的情况,通过合作和协调,共同解决面临的难题甚至是危机。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必须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专业化教学模式,而建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相应建立起以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来,专业化思想就在中国大学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学,社会的认识也大体如此。如果学生不学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性技术,就像南方人没吃米饭一样,心里没底儿。大学抛弃了古代中国教育中“重道不重术”的优良传统,正在退化为职业技术培训所——不是说职业技术培训所不重要,而是它们和大学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识教育的推行在大学里往往会遭到强烈反对,分外艰难。一个危险性的信号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面对变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化训练程度越高,毕业之后适应、调整、转化的余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个在船舷上刻下记号的楚国人一样,又怎么可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弊端二:陪太子读书
“陪太子读书”是指大学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还没有想清楚。按照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大学是由各个专业院系组成的。它们是大学里的“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学的整体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师,最关心的是专业教育。这不仅因为这是他们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于长期专业训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习惯性地按照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思路和模式去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就像其老师曾经做过的一样——力图使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扎实,专业能力更强。实际上,这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未来都想从事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社会也不需要所有大学毕业生都从事科研工作。更显著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想也不会从事科研工作,同时,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科研就业岗位非常有限。统计数据显示,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最终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过10%。即使在科研领域内部,根据一项对近年来诺贝尔奖得主所学专业的研究,大约85%的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也不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既然90%以上的人毕业后都不会从事专业科研工作,为什么要按照培养不到10%的科研人员的模式去组织本科教学呢?大学和院系为什么要把全部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为什么要让超过90%的学生成为不足10%的学生的“陪读”呢?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看来,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应当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将学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资源按照不是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到超过90%的学生身上,而将小部分资源按照培养专业科研人员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学生身上,各尽所长,各得其所。
历史上,美国顶尖大学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争议:本科教育应当采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样的模式吗?大学所要招收和培养的学生,到底是以成为学者、科学家、大学教师或研究博士为目标,还是成为未来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领导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时就应当尽可能挑选那些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是后者,招生时除了要考虑学业成绩之外,还必须参考那些对于取得成功而言更为关键性的素质:动机、热情、坚韧、道德责任感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等等。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受到苏联航天科技最强有力的挑战,对科技人员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时,对此的争议也达到了白热化的顶点。但即使在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等最顶尖的私立大学也没有选择前者,而是坚定地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为大学的根本使命。后来的事实证明,它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本科阶段,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热情、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等等。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而言,这是更为基本的挑战,也是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当学生走出校门时,大学给予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毕业证书、成绩单,还是别的东西?我曾经请几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素质,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体好、人缘好和想法多。至于大学和学生所最看重的考试成绩、英语熟练程度和艺术特长等,他们根本就不在意。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大学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去满足用人机构的这些需求呢?
弊端三: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指的是书本理论知识——许多实际上已经过时——过多,缺乏与实践生活的系统性联系。学生背诵了大量用来应付考试的理论、名词和术语,却缺少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关心。以经济学教育为例,许多学生对帕累托改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勒拿指数和精炼贝叶斯均衡等模型和术语滚瓜烂熟,却看不懂一张基本的企业财务报表,这不是令人奇怪的现象吗?一学期18周的教学计划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学生又怎么可能有机会了解到真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脱离实际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只会根据现成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去做外围性的辅助工作,却很难独辟蹊径、无中生有地进行开创性的领导工作。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但提不出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或危机,则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中国社会缺乏自主创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对重大灾害时行动效率低下、损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确,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很快把欧美的新东西引入国内,甚至因为中国市场的广大而取得比欧美国家更大的成功和商业利益,但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提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让欧美发达国家来模仿中国呢?
美国顶尖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机会,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以MIT(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关心真实的科技与世界”。教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并动手把它做出来。有时候,教授会把学生丢到印度一个穷乡僻壤中,在没有网络、没有数据、没有资料、没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研究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有趣的是,美国顶尖大学的课堂对笛福笔下的鲁滨孙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求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鲁滨孙的环境下,应当怎样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许多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理论就是从对鲁滨孙的讨论开始的。
因此,和“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了吗”相比,更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是,每一所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这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毕竟,在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如果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脚投票”,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社会机构也是一样。

④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英盛观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能简单图快,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在坚决破除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基础上,综合改革、辨证施治。

南京大学充分认识到按教育规律管教学、确立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制度保障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努力在增加教学投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组织机构上用心思、下工夫、谋实效。

增加教学投入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学校在“985工程”中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改进育人环境计划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5大类计划453项,对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实施“上不封顶”的政策。

教学师资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设置了教学岗教授和副教授,激励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增设各项教学奖励,每年由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达要求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评价教师时,实行四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

健全教学组织机构是教学改革可持续的重要支撑。学校先后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考试中心”,逐步实现教学的“管、办、评”分离,从而对教师教学提供切实的指导,对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的支持,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对考试考核给予有力的规范,确保了高质量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纪。我国大学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本,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学如何抓质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一路走过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国家工业化道路服务的痕迹比较浓,专业化的教育比较成功,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但是这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经过30年改革开放这一体系有了不少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生师比不能过高,这样才能要求教师的课程质量。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现在教师负担很重,几副担子一肩挑。要减少教师的行政兼职,校内设立专司科研的研究员系列,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课程。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有着天生的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此要奖励倡导,以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师。三是要保障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水平的课程得有高水准的学术保障,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的机器。因此,人才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成才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要为他们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得到“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学生出国交流机会;增加学生课外与教授通过科技活动等进行接触的机会;为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等等。总之,要因材施教,发扬个性。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设施也要树立“用在学生身上最值得”的观念,舍得投入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所谓“培养什么人”,不同时代面临不同的问题。从当今的时代来看,有几个突出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世界的发展需要是可持续的,我们要培养的人就是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才。以气候问题为例,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司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等。我们过去培养的工程师,都是利用自然界的能量来节省人力。今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能量的开发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知识等“嵌入”到大学教育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直接涉及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中国的发展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国家的新阶段,我们要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我们以前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特定工业化岗位的专门人才。而信息化改变了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的面貌,电子信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和这些领域结合,这种情况直接冲击了过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我们之前培养的人是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用我们独创的科学技术、我们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来履行我国的大国责任。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谁都阻挡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独立自主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的各个要素,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所有这些问题在今天都显得特别突出。我们要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应对国际化问题的能力,适应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要求。

第四,现在是知识加速更新、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人才的专业口径要宽、适应能力要强。如果过去人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够一个人用一辈子,那么现在即便是一个人不换岗位,他所做的工作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情况就需要一个人有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认为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学习能力强。而且,那种少数人凭着兴趣去搞发明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今的人才一定是要善于团队合作的。 质量意识要内化为自觉行为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 王汉青

外部监控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内部监控亦即大学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是大学组织按照自己的标准自觉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部监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固有观念的束缚和路径依赖,质量监控仍没有跳出原有质量管理的框架,真正有利于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不成熟,迫切需要在观念更新、模式构建、策略实施上取得突破。

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动力源自大学组织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要形成这种追求,关键在于大学组织质量建设主体意识的强化。因此,在质量监控观念更新上,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由“外控为主”到“内控为主”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一贯以政府主导的外部监控为主。片面的外部监控,由于难以顾及诸多组织的差异,导致质量标准同一、监控模式单一,遏制了大学个性的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以“本土化”的质量标准为监控依据,以大学组织和组织内部成员对质量建设的高度自觉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的个性、特色发展。

其次,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基于质量管理的变革愿景,虽然产生于企业管理实践,但非常切合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大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特别强调过程监控,因为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果某个环节达不到质量标准,质量链条就会断裂,整体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同时,全员参与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要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催生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行为,筑牢全员参与的思想基础。

质量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创造出来的。大学组织的“生产一线”就是教学,对教学一线的质量监控,必须充分发挥一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随着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主旨的学院制改革取得进展。因此,大学内部质量监控的重心在教学基层,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控模式。

实践证明,构建以学校主导、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监控模式下,学校倾力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和目标管理,学院倾力于具体教学活动监控和管理,师生员工能自觉评价和调整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中的行为,从而实现质量监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使内部质量监控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该模式在操作层面可以通过实施校内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来实现。校内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重点,是各学院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客观评价各学院的教学工作,准确诊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师生质量意识,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⑤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 《国标》有哪些特点

1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

近日各论坛纷纷发文传播这个国标的发布消息,但国标其实是一再延迟发表,背后也有多种考量,如是否必要,有何意义和影响,正面的作用是什么,负面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执行,执行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在执行时必须思考的。着应该也是制定者的初衷之一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从向别人学到逐渐向创新引领迈进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出这个《标准》,必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也正在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

⑥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经发布了吗

据报道,教育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这是我国高属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同时,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要求,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希望该标准有助于中国教育质量的提升!

⑦ 什么是教育质量什么是教学质量什么是人才培养质量有何区别

呵呵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不讲清楚,所有答案都没有意义。
其次,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首先考察的是教育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个人研究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
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或叫做满足生存需要,即衣食住行的需要,人必须学习----学习的需要是天生的,因而教育也是人生来就需要的。从这一角度,教育是为满足人的生理或生存需要的、教育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授经验与知识的活动。
而在人类社会化程度不同的今天,人的需要更主体地体现为生活的需要----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较生存状态更为丰富的精神、物质需要。此时,教育则是为了人们获得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需要的,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一般指向学校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对人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几乎包括了所有可能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教育环境、学校各种氛围、学生家庭条件、教学的基本保障等等。现代的“教育”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某门或某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与训练,更注重强调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或是为个人的发展服务。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很多种提法,总起来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媒体。
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注意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教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同的系统,教育比教学的范畴为大。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包括行政管理系统和党委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之下又有一些子系统,如行政管理系统下的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等。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不包括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如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体育卫生系统等等。教学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又有紧密有关系。
因此,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教育的质量,即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人才生产)的质量,最终由其产品——培养出的人才来体现,不仅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各个方面来规定,同时也包括了教育环境建设、学校氛围、教学保障等方面的质量。可以说,教育质量是以人才(学生)作为衡量教育实践质量的基点,并以此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对质量进行考察。教学质量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并以“教”为中心;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必然是教育质量的一部分,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存在质的差别。一般地,教学更强调课堂教学(包括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教学),对教学环境(如课堂自然光、声环境)等不做严格要求;教育则必须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
教学质量更注重教师“教”的质量,考察学生“学”的质量,则主要是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所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不受教师影响的自学或其它学习形式则不在教学质量考察范畴之内。
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的个人发展的影响力,指向一个较大的范畴;教学则更注重某门或某类学科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教育的一个环节。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相比这一学校的教学质量,前者更强调学生的成才率(即产品合格率、优秀率),从学生的角度考察质量。后者则更强调教师“教”的质量以及由这一“教”的质量引起的学生“学“的质量。教育质量更倾向于成品——人才质量,至少指向某门学科的教育质量,如同样是土木工程学科,教学质量则更倾向于产品的前期加工。
现代质量观,是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的。从质量系统的角度,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背景、政策、体制等宏观因子,也涉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形式、内容、机构、人员等中观因子;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则是在教育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之下的一种微观要素,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教学质量(如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是教育实践的基本细胞;各式各样、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活动(基本细胞或子系统),是教育实践这一整体系统的最主要内容。进而,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是大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两种系统。

⑧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网络资源整理抓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肤浅认识。一、抓管理大家常说,向管理要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评价。评价的方式很重要,它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如果这根指挥棒偏离了方向,那么,质量也就不是有效的质量。我们传统的把教育分为小学、初中 、高中教育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重点看常规管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活动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倾向于能力的检验。,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学水平的标志。备受社会关注。只要用高考,来进行“选择”和“选拔”,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学率,那么,“应对高考的教育”,就将继续存在。 高中就是高考,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到高考选拔,一脉传承,接力递进。养成是根基,能力是躯干,选拔是枝叶,是开花结果。要固其根基,强其躯干,广其枝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二、抓习惯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或阻碍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诸葛亮、李世民,大家对他们的名字都不陌生吧?如果要我们各位班主任选择向他们学习,不知你会选择谁呢?诸葛亮一生英明盖世,但因为他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结果呢?真给司马懿说准了,“等等吧,他决计活不长了!”果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后继无人,很快就灭亡了。你看,诸葛亮空有惊天纬地之才,却没有培养后人。不仅刘禅没辅佐好,就是他看好的姜维也因没有锻炼只属二流人才。所以,才闹得身死国灭。而李世民呢?就不同了。他大胆起用人才,以人为谏,一大批人各司其职,帮他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他总揽全局,悠哉游哉,一片太平盛世。所以我觉得我们身为班主任,就要像李世民那样,要培养人才,大胆起用班干部。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就要首先抓好学生的习惯。三、抓细节海尔集团的老总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从事的教学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事业,为了把我们的这项平凡的工作演绎地不平凡,我们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学的每个细节。当今,众多的专家们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教学的性质是什么,教学该如何教等等。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最无理。而正因为我们的茫然一片,学生们在多元化的今天提笔忘字、别字、错字现象数见不鲜,简单的数学计算不过关,我们在茫然之余,总是感叹“遥想当年,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用什么先进的理论,可我们的学生却少有别字、鲜有错算现象。”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来,转换思路:如平常就从抓生字、抓背诵、抓口诀、抓公式、抓概念、抓课堂知识点开始,夯实基础。这样抓每一个细节,形成习惯,孩子们的成绩一定会得到提高。四、抓学习先不说什么“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单是培根一句话,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书的好处,培根说的淋漓尽致了。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就学生来说,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言谈,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博学,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气质风度。老师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也会激发起学生奋斗的热情。

⑨ 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有哪些

管理问题,大学逃课太严重,第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专业知识不过关,眼高手低,为什么以前的实习期一个月,现在是三个月或者半年,或者一年呢,就是怕他跳槽,

⑩ 最新版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是什么

10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授权人民网正式发布最新版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这是继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我国第二次发布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其中,《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和《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均为首次发布。

《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是在连续五年发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转型发展的首次大检查、大展示、大交流。

《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是首份专题性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根据报告,截至2016年5月,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236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417所,占比超过三成。民办本科教育最初仅作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