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教学目标它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专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属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索坏蛋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㈡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的活动有:
1,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平整完美的展开
2,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发展
3,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㈢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资料: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来源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㈣ 教育学 教育目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什么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专要及规律,属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功能
1.
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
具有调控作用
㈤ 教育目的的理论是什么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主要是通过句子的描述来考察属于教育目的的哪个理论,或者问持有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偶尔也会出定义性的选择题,尤其是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概念,需要大家重点备考
(一)宗教本位论(非重要考点,了解即可)
1.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
(二)社会本位论(重要考点,需识记)
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洛克。
2.基本观点:强调教育应该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应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3.基本评价: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三)个人本位论(重要考点,需识记)
1.代表人物:卢梭、帕克、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3.基本评价: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四)教育无目的论(重要考点,需识记)
1.代表人物:杜威
2.基本观点: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一般的,提前预设到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㈥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拓展资料: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在历史上,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
培养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层次,其中研究生教育又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例如,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研究生则要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