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把导入、过程、练习,小结,作业五个步骤都写完吗
教学设抄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3、巩固练习 4、拓展延伸 5、总结下课
Ⅱ 思维的五个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把握“观察点”。
“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简单地说,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但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停留在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观察点,培养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筛选掉那些无用及无关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根据?”“证据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训练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由目标指引,是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记录是适合小学生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这样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是发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研究问题的信息,也就是寻找验证自己假说的证据。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收集的信息是为证实猜想和假设的证据,而不是回答问题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如《矿物的观察、描述》一课,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进行了充分、必要、具体的引导。(1)怎样观察矿物的光泽: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表面,观察矿物反射光、透过光的能力;(2)怎样描述观察结果:教师让学生观察金属、玻璃、蜡
烛在光照射下的不同情况,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描述矿物反射光、透光的不同。 二、关注“误差点”。
在科学课中,我们的观察资料就是学生经历了实证过程获得的数据、以及其他一些客观信息。观察越细致,记录越准确,科学结论越容易被重复验证。可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实验误差的存在却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实验器材的因素,有实验过程中的外在人为因素,事实上就是科学家做实验也存在误差。既然是事实,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去一味回避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作为教师就要关注误差、积极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富有挑战性、有真实收获的课堂。
如像《测量物体的温度》这样的课,学生的记录是不难的,难的是记录的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汇报水的不同温度时,当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特别是和全班同学的观察记录有很大出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地分析。分析的切入点有很多,如你们小组是怎么确定最后实验数据的,分析造成各组数据差异的不同原因等。教师还可以让误差很大的小组同学上讲台重新演示一下刚才的测量过程,让大家当评委,说说他们做得怎么样。这样的效果是综合性的,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再如在教学《摆的快慢》一课时,各组在汇报“摆的快慢和摆幅的关系时”,有好几个组出现了这样的数据。
组别
第二小组 第六小组 第七小组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摆幅大 14″ 13″ 13″ 8″ 9″ 8″ 7″ 7″ 6″ 摆幅小 12″
12″
12″
6″
6″
7″
6″
6″
6″
从实验记录中不难发现,上面这几个小组都存在着误差,其中第六组的误差最大。那么误差是从哪里来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非常必要而且很有价值,学生会在讨论中深刻得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紧接着追问“那么怎样尽量排除人为因素使误差减到最小呢?”学生便会意识到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调以及重复求证等因素的必要性,在无意中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有对比数据的潜在意识,认识到数据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关注误差,加强对验证过程的指导,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在验证过程的指导中,教师务必要掌握好指导的度,不可过分牵制又不能太过放任自流,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针对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一定要指导到位。至于高段学生,实验和观测的要求相对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既完全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指导以弥补学生行为及认知的缺失。
三、谨防“干扰点”。
请看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时第四小组实验记录单:
第4小组最后选择的数据说明水流的速度不会因为水量的减少而减慢,这显然与实验现象不符,而另外2次实验数据是符合实验现象的,可他们却偏偏选择了有误差的一组数据作为最后结果。分析原因,原来孩子们在获取实证的过程中,更多的主观心理因素主宰了他们的行为,导致他们并未很好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数据的取舍和分析。第4小组在猜测时认为:水的流速是均速的,他们需要“符合猜测依据”的证据。在这种期望心理的影响下,他们毫不犹豫的按照期望得出结论,这三组数据中恰巧有一组符合了他们的心理倾向,他们的行为倾向也受其制约,促使他们做了这样的选择。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学生实验存在误差的直接影响,但这不是主要问题,在“有误差的幌子下”,是学生的期望心理直接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判断。由此看来,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课堂教学俨然已不能之停留在客观表象上,作为教师一定要谨防这样的“干扰点”,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遵循逻辑,深入到儿童的内在心理,把握儿童的学习心理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四、找准“解释点”。
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规范的实验,形象的记录让学生获取了大量真实的数据。有了数据,就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但是我们知道科学解释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进行的,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对于高段学生,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寻找事物的共同特征,教师科学独特的指导在这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处理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概念图表等有用的工具,进行加工整理,如唯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等。绘制全班的记录汇总表,让学生从中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六上《杠杆的科学》中的“研究杠杆记录表”,如何整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类:省力的情况有几种;费力的情况有几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几种;经过归类,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规律:在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要比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的时候省力。同样的方法学生便能归类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得出规律。总之,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找准了恰当的方法,便能找准科学规律。
五、凸现“交锋点”。
课堂中最精彩、最有魅力的一段常常是生生间、师生间信息交锋点。如在上《物
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研究了多种材料的沉浮后,学生得出了物体的沉浮好象与轻重、大小没有关系。接着教师拿出了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4个圆球,在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后发现:重的沉了、轻的浮了。
师:轻重与沉浮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
师:刚才不是你们说没关系? 生:有的情况下有关系! 师: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生: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轻重跟沉浮有关系。 师:那刚才我们为什么看不出关系?„„
再看片段二《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我们发现气球吹得越大车子就跑得越快。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小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两辆车子装两个气球,一个吹大点,一个吹小点,虽然最后吹大点的比吹小点的跑得远,但是一起跑的时候,吹得小的就是比吹得大的快。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大气球的空气阻力比小气球大,所以慢了。
生:我同意后一种意见,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除了和气球的空气阻力有关系外,和气球本身的弹力也有关系,气球吹得最大的时候,皮很薄,弹力较小,不能产生很大的动力;气球吹小一点,它的弹力反而大。
生:我认为这些因素对小车的运动都有影响,很多事情都是互相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可以凸现和放大这样的“交锋点”,那么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学生总是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科学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让学生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摘自《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0页)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智慧,以课堂细节为切入点,在关键点上进行引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Ⅲ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中科学证据的可靠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
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版学价值,1、教师权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2、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3、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Ⅳ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你好,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是经过实际的不断接触、尝试中产生的。掌握一个好的(高效)学习方法很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到,学习严重受挫,就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产生讨厌的情绪。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它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也就是“眼脑直映”,能快速的提取...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帮助理解记忆,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极大的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平时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学完的,掌握快速阅读后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效率提高了很多倍,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 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用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记忆力、思维等方面也相应的快速提升。我也是在初中的时候通过练习“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学习上对我帮助很大。目前我们学校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兴趣的一大来源。像提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练后反思、积极应考、阅读自学等这些习惯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大要点。 希望能帮到你。
Ⅳ 大学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
第一个价值,是教会我活出丰盛幸福的人生。大学虽然是进一步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常常发现,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很快就会忘记,或者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派上用场。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并不是最后的那一张文凭,也不会仅仅只是累计了多少知识——四年的累计只是开始,反倒是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热爱知识的态度,才会令我们终生受用。在大学里,我常常自我反省,学会了用一种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指标、不同的价值立场。尊重他人,重视每一个人的观点,自由的辩论而非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将别人的言论一棍子打死。书读的越多,我们应该感到我们所见识的就越少,我们需要用心投入的就越多,而我们的生活也因懂得欣赏他人而变得丰盛。但现实里,往往是相反的情况更为普遍:书读的越多,就越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高人一等。大学在这里,成为身份的代名词,人生也因此成为了一场竞速的游戏,在游戏中金钱、地位成为成功的唯一指标,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人们会牺牲原则、唾弃价值,这种计较功利和得失的人生不会是丰盛的人生。套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与远方。”另一方面,所谓幸福,不应该仅仅只是关注个体的幸福,而是应该承担起一种对于他者以及社会的责任。这种承担意识,或者说对于建立一个公正自由社会的忧患意识,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何兆武在《上学记》一书中曾指出,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换言之,只有将提升个体的幸福和改进整个社会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我犹记得将近十年之前我还在牛津读书的时候,我当时的邻居是一位96岁的老教授,他是第一位发现吸烟对人体有害的科学家,并且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大力倡导健康生活运动。我记得很多次我坐在学院的长椅上看书,远远看到老先生西装笔挺,拄着拐杖朝学校的食堂走去。当时正是黄昏时分,看着这位对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走在牛津大片的草地上,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并深受鼓舞。这个场景多年来一直促使我思考读书生存的意义:我们应该关心什么?我们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成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去尝试着将自己的知识转化成行动,去影响他人,甚或是点滴地改变这个社会的运行轨迹呢?如果无法做到尝试改变别人,至少也应先学会改变自己。他者即镜子,在这样的场域里,每个人微小的进步,都会间接影响到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社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