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运用教育学回答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勤思教育考研: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系统化、心理学化,并组成课程,编成教材,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问、最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所以,教学自然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间接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与定律,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又要通过采用直观教具、演示、实际观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具备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的偏向;一种是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的、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即从做中学)、忽视教师系统讲授的偏向。这两种偏向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违反了教学规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希望可以帮到你。
B.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威与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评介(1) 新版序言(7) 第一版序言(9) 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内题 一、思维的各种容不同的意义(11) 二、思维的中心因素(16) 三、反省思维的各种形态(18) 四、本章要点(21) 一、思维的价值(23)二、需要经常控制的倾向(28)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38) 一、好奇心(39) 二、暗示(42)三、秩序(47) 四、教育上的若干结论(52) 第四章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54) 一、导言:方法和情境(54) 二、他人习惯的影响{(56) 三、学科性质的影响(59) 四、当前流行的目的和观念的影响(61) 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 第五章反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心理过程和逻辑形式(65) 一、形式的思维和实际的思维(65) 二、教育与形式的关系(71) 三、训练和自由 (77)第六章推论和检验的实例(81) 一、反省活动的范例(81)二、推论未知的事物(84)……
C. 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通过摸索、尝试而总结概括内出来的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容工作的程序性、个体或区域的局限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等。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它,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它;而教育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根据需要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它与科学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
教育经验会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而逐步丰富;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会引导和启发人们去增加自身的教育经验。
希望能帮到你!
D.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怎么样
首先来看一下书的基本内容吧,也供未读者有个基本的预览。本书共分为3大部分,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思维训练的一般性问题,包括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
E. 我读《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教科室 高令峰
凌峰心语:教育名著固然精辟,但是那始终是别人的。如果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去解读教育名著,并能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他们的教育思想,这才是自己的。因为这不仅能提供自己消化理论的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新的思维风暴。
(以上感悟来自“关于数学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王凌、余慧娟,《人民教育》,2008第七期),第39-45页)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书的作者——杜威(JohnDewey)走进杜威
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1859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市的一个商人家庭,1952年在纽约(newyork)去世,享年93岁,是教育界的一位长寿翁。
杜威的一生除短期做中学教师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任教,他先后执教拉丁文、代数、自然科学、哲学史、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同时他还广泛地参加各种校外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美国心理联合会会长、美国哲学学会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等职位。
经验论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经验与教育》一书就是为了总结、修改和完善他的关于经验的理论。
杜威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他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但是经验并不等同于教育,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的起着教育作用。只有那些具有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的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关于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我们会在下面谈到)
F.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内容简介《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的《我们怎样思维》和《经验与教育》是杜威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围绕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深刻反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推荐《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媒体评论章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
人类喜欢采用极端对立的方式去思考。他们惯用“非此即彼”(Either or)的公式来阐述他们的信念,认为在两个极端之间没有种种调和的可能性。当他们被迫承认极端的主张行不通的时候,他们仍然认为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只是实际的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折中的方案。教育哲学也不例外。教育理论的历史表明了教育内发说和教育外铄说两种观念的对立:前者认为教育以自然秉赋为基础,后者认为,教育是克服自然的倾向,通过外力强制而获得习惯的过程。
就现时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对立的倾向表现为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二者之间的对立。如果对传统教育的思想不作精确的说明,那么可以概略地表述如下。第一,把过去已经拟订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作为教材,因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传授给新的一代。第二,在过去,已建立了各种行为的标准和规则;道德训练就是形成符合这些规则和标准的行动的习惯。第三,学校组织的一般模式(我所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征。只要回想一下普通的教室、课程表、班级的划分、考试和升级的制度以及各种维持秩序的规则,我认为你就会理解“组织的模式”的涵义了。例如,你把学校里的情景同家庭里的情景作一比较,你就能辨别出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明显的区分了。
上面提到的三个特点规定了教学和训练的种种目的及方法。主要的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对未来的责任和生活上的成功作好准备。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承继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们的职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
我作了这样简短的概括,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这种基本的哲学。所谓新教育和进步学校,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传统教育感到不满意而兴盛起来的。实际上,新教育和进步学校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批评。如果把这种含蓄的批评明确地表达出来,可以看出有如下几点涵义。传统的计划,本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来自外部的灌输。它把成年人的种种标准、教材和种种方法强加给仅是正在缓慢成长而趋向成熟的儿童。它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为的种种方法,不适合儿童目录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评介(1)我们怎样思维——再论反省思维与教学的关系(1) 新版序言(7) 第一版序言(9)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11) 一、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11) 二、思维的中心因素(16) 三、反省思维的各种形态(18) 四、本章要点(21) 第二章 为什么必须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23) 一、思维的价值(23) 二、需要经常控制的倾向(28) 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38) 一、好奇心(39) 二、暗示(42) 三、秩序(47) 四、教育上的若干结论(52) 第四章 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54) 一、导言:方法和情境(54) 二、他人习惯的影响{(56) 三、学科性质的影响(59) 四、当前流行的目的和观念的影响(61) 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 第五章 反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心理过程和逻辑形式(65) 一、形式的思维和实际的思维(65) 二、教育与形式的关系(71) 三、训练和自由(77) 第六章 推论和检验的实例(81) 一、反省活动的范例(81) 二、推论未知的事物(84) 三、思维活动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87) 第七章 反省思维的分析(90) 一、事实和观念(90) 二、反省活动的基本功能(93) 第八章 判断在反省活动中的地位(103) 一、判断的三个要素(103) 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两种功能(109) 第九章 理解:观念和意义(113) 一、暗示和假设的观念(113) 二、事物和意义(117) 三、事物获得意义的过程(120) 第十章 理解:概念和定义(127) 一、概念的本质 (127) 二、概念是怎样产生的(131) 三、定义和意义的组织(135) 第十一章 系统的方法:事实和证据的控制(140) 一、方法是对事实和观念的有意检验(140) 二、方法在资料鉴别中的重要性(142) 第十二章 系统的方法:推理和概念的控制(151) 一、科学概念的价值(151) 二、在教育上的重要应用:几种特殊的弊端(154) 第十三章 经验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159) 一、经验的含义(159) 二、科学的方法(162) 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 第十四章 活动和思维训练(169) 一、活动的早期阶段(169) 二、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172) 三、建造性的作业(178) 第十五章 从具体到抽象(181) 一、什么是具体(181) 二、什么是抽象(186) 第十六章 语言和思维训练(189)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189) 二、语言方法在教育上的误用(193) 三、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196) 第十七章 思维训练中的观察和知识(203) 一、观察的性质和价值(203) 二、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207) 三、知识的传授·(210) 第十八章 讲课和思维训练(213) 一、关于讲课的错误观念(213) 二、讲课的作用 (214) 三、讲课的进行(219) 四、教师的作用 (223) 五、欣赏(225) 第十九章 一般性的结论(227) 一、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227) 二、过程和结果(230) 三、远和近(234)经验与教育(237) 前言(241) 第一章传 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243) 第二章 需要一种经验的理论(248) 第三章 经验的标准(254) 第四章 社会的控制(267) 第五章 自由的性质(275) 第六章 目的的意义(279) 第七章 进步的教材组织(284) 第八章 经验——教育的方法和目的(297)杜威生平与著作年表(299)书摘章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立 人类喜欢采用极端对立的方式去思考。他们惯用“非此即彼”(Either or)的公式来阐述他们的信念,认为在两个极端之间没有种种调和的可能性。当他们被迫承认极端的主张行不通的时候,他们仍然认为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只是实际的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折中的方案。教育哲学也不例外。教育理论的历史表明了教育内发说和教育外铄说两种观念的对立:前者认为教育以自然秉赋为基础,后者认为,教育是克服自然的倾向,通过外力强制而获得习惯的过程。 就现时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对立的倾向表现为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二者之间的对立。如果对传统教育的思想不作精确的说明,那么可以概略地表述如下。第一,把过去已经拟订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作为教材,因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传授给新的一代。第二,在过去,已建立了各种行为的标准和规则;道德训练就是形成符合这些规则和标准的行动的习惯。第三,学校组织的一般模式(我所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征。只要回想一下普通的教室、课程表、班级的划分、考试和升级的制度以及各种维持秩序的规则,我认为你就会理解“组织的模式”的涵义了。例如,你把学校里的情景同家庭里的情景作一比较,你就能辨别出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明显的区分了。 上面提到的三个特点规定了教学和训练的种种目的及方法。主要的目的或目标是使青年一代获得教材中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和完备的技能,以便对未来的责任和生活上的成功作好准备。因为,教材以及正当行为的标准是从过去承继而来的,所以,总的说来,学生的态度必须是温良、忍受和柔顺的。书籍,特别是课本,乃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们的职能则是使学生同教材有效地联结起来。教师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实施行为规则的执行者。 我作了这样简短的概括,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这种基本的哲学。所谓新教育和进步学校,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传统教育感到不满意而兴盛起来的。实际上,新教育和进步学校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批评。如果把这种含蓄的批评明确地表达出来,可以看出有如下几点涵义。传统的计划,本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来自外部的灌输。它把成年人的种种标准、教材和种种方法强加给仅是正在缓慢成长而趋向成熟的儿童。它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为的种种方法,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二者之间差距极大。这些教材和方法,超出年轻的学习者的已有经验范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因而,即使一些优秀的教师想用熟练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缓和明显的粗暴性,结果那些教材和行为规则必定还是硬塞给儿童的。
G.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与教学经验总结有什么不同
全面教育、全员负责原则。全面教育、全员负责原则是指班主任通过对班级全体学生在版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负责,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等全面关心
H. 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规律之中。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选D
这个试题我遇见好多次了 答案都是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I. 教育经验汇编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回经验,答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