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课堂教学设计框架有几个板块陈延军老师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㈡ 课堂教学模式的模式概念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内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容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㈢ 英语课堂实录案例教学设计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说、读、写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二、教学重点:
四会掌握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
三、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四、教具:录音机、录音带、相关图片、地名卡片和单词卡.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ings
2. Listen to the song : A Trip to China
Step 2: Revision:
1. Game : Good brothers
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师针对上节课所学的五个动词短语做动作,学生抢说其过去时,反应较慢的一组学生说出其原形.
2.Ask and answer
教师抽取A Let’s learn部分的短语卡片,两组学生轮流问答:A: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B: I took pictures/….
Step 3: Presentation:
1.T: I often go to Songyang Park on the weekend. Do you often go to the park, too?
Ss:….
T: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Enable the student to answer with “I went to ….”
( 板书这两个句型, 让学生理解Where did you go…?并带读. )
2. T shows some pictures of Shaolin Temple, Songyang Park, Shenquan Square etc.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
A: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B: I went to ….
3. T:What did you do there? ( 强调there的读音并释义,带读.)
Ss: I ….
4.T shows the pictures of Beijing, Shanghai, Guilin, Xinjiang etc..
T: Have you ever been to Xinjiang ?
Ss: Yes / No.
T: John went to Xinjiang last year. The people in Xinjiang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John did in Xinjiang? Let’s look at the book and listen to the tape.
Step4. Practice:
1. Listen and emitate the dialogue.
2.Read after T: Fast and low speed.
2. Role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3. Write the dialogue.
4. Read and recite the dialogue.
5. Talk show.
Step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Make a dialogue.
教师将一些地名卡片和上一课时的动词短语卡片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进行如下替换练习:
A: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B: I went to Shanghai.
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ate good food.
2. Act out the dialogue.
Step 4: Sum-up:
Step 5: Homework:
1. Recite and write the dialogue.
2. Make a new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㈣ 英语课堂实录案例教学设计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反思: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尊重尤其重要。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特经验和情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容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亲历亲为,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性、创造的尊重。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时时用积极的语言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正是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的有效体现。
㈤ 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
摘要:多数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沉闷。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笔者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方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学生;课堂效率
复习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课堂,因为复习内容均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多数复习课教法单一,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因而不理想。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里谈谈笔者日常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㈥ 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没有什么框架或者学得快的方法
教学设计是有个框架,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这部分又大致分为导入、新课、拓展延伸、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学反思。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9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㈦ “思维碰撞”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是怎样的
现在的“思维碰撞”课堂主要还是以“问题——寻证——交流(反馈)——归纳”为单位程序的教学方式,随着评价制度的变革和教师整合能力的提升,理想的“思维碰撞”课堂将是以“主题——探究(对话)——成果(表现)——反馈”为单位程序的教学方式,即在主题(项目、任务)引领下,有计划、分步骤、递进式的开展活动,产出过程性思维成果,进而交流反馈,让学生于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思维碰撞”课堂不拘泥于教学流程和环节的改造和变动,而是立足课堂文化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碰撞”课堂追求“一科一摸”,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环节法,但“思维碰撞”课堂不是放任自流,需谨记“没有固定流程,但有基本节奏;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基本方法”。
“思维碰撞”(单位)问题解决基本流程
1、提出主问题或任务
2、分步活动探究(活动设计方法:问题分解后的学习小任务 + 组织形式 + 活动方法)(组织形式:独立学习、互助帮扶、小组交流、班级对话)(活动方法:符合学科思维特征的听说读写做、辨析论证归纳……)(注意:活动情境性)
3、突出交互反馈(应答—再反馈:诞生精彩观念和生生对话)(小组学习和班级对话都要追求不同观点的呈现和论辩)
4、归纳梳理提升(主要是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诞生“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
精彩的碰撞怎样出现?
(1)老师抛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或不同观点……”,启动对话;
(3)教师善于倾听和等待,把学生不同意见公示于众;
(4)征询并让学生陈述不同观点的不同依据(可以口头表达和板书演示);(5)教师梳理学生观点、依据,归纳提升,得出结论(这是老师的真功夫,也是课堂高度的标尺)
㈧ 那里可以看到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全文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屠春华推荐)
叶澜
一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 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 。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眼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 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二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 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它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 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本文无意否定它的合理性方面。教学确实应以完成认识任务为主,确实与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的认识活动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我认为这种认识又是有局限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指向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一,现行理论是否已经把握了作为认识活动的教学之特殊性?传统理论在区别教学与其它认识活动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在它所处的认识层面上与传统观点是相同的,即仍然把教学当作特殊的认识活动来研究 ,区别只是在具体观点和视角上。第二,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是否仅仅在认识论层次上就足够了?换言之,“特殊认识活动论”能否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本质?这是比第一个问题更富有冲击力的问题,它要求从更高的层次、更综合的角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 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 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 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 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 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 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 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㈨ 如何在这个EYFS教育框架基础上实施课堂教学
值得学习。好好的写一下,对自己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