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黎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哪几种
黎族民间舞蹈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祖先舞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打柴舞",黎语称"转涉";跳竹竿,黎语称"俊孪""卡咯"。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据传,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
舂米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
㈡ 黎族人是怎么跳竹竿舞的
黎族人性格豪爽抄、能歌善舞。袭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
竹竿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面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嬉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黎族竹竿舞
㈢ 黎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黎族的舞蹈来有显著的自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㈣ 黎族舞蹈织之织的舞蹈乐曲!!!!跪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X92GzeUHaQ/isRenhe=1 土豆网上织之织专的属MV
㈤ 有哪些黎族舞蹈歌曲
主要抄有一下几首歌曲:
《椰香》
《槟榔树下》
《三月三 》
《草莅舞》
《春米歌》
下面对黎族舞蹈做简单的介绍: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㈥ 求助浅谈黎族舞蹈的论文
给你资料吧,参考一下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较有名的是竹竿舞、舂米舞和钱铃双刀舞等。
黎族的舞蹈按其来源分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祭祀祖先和企求平安的舞蹈,如《跳娘舞》、《跳鬼舞》、《老古舞》、《平安舞》等。这类舞蹈的产生主要是在远古时代,“伏居深山,质直犷悍”的黎族先民们幻想通过舞蹈起巫术和祈求的作用,达到某种目的的实现。这类舞蹈节奏相对黎族其它舞蹈来说较慢,其形式主要有年舞、罗鼓舞、祝福舞、打碗舞、捉鬼舞等。黎族舞蹈取材于黎山的劳动和生活,自然、质朴、热烈而富有感染力。这些民间舞蹈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文体活动结合在一起。多数舞蹈是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歌之舞之跳之,极具娱乐性。
由于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高林茂的山区,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以木为弓,以竹为弦”打猎为生,这就要求黎民能跑善跳,腾挪自如。在训练、强化这种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第二类生活舞蹈,有《清音舞》、《钱串舞》、《打柴舞》等,其中《打柴舞》因动作健美,气氛热烈,经过历代的流传,已经成为黎族舞蹈中最有特色的一支!
打柴舞(竹竿舞)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平行摆开两面条的方木作垫架,上横若干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对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末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持竿者姿式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中,跳舞者在竹竿分和的瞬间空隙中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作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的呼唱出“嘿!呵嘿!”的呼喊。此舞豪迈洒脱,执烈欢迎。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打柴舞在民间叫跳柴,黎语称“转涉”、“卡咯”。跳时,在平地平行摆开两根竹竿,其上横架若干根竹竿,打柴者(通常为女性)相对跪地,双手持竿末端,按一定的节拍将手中竹竿和地上竹竿相互叩击,发出清脆的乐声,一群“跳柴”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敏捷地前进后退,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动作,趣味盎然。其间有些善跳的小伙子,还会因其机灵敏捷、和应自如而博得打柴姑娘的青睐。
钱铃双刀舞
据说来自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谦虚、一个骄傲无比的两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姑娘选中了谦虚的小伙子。婚礼时,骄傲的小伙子手持双刀,紧逼新郎,想乘比武之机从伤害他。谦虚而聪明的新郎机智地拾起钱铃棍抵挡,使自己摆脱了困境。钱铃棍约两尺长,意喻扁担,两端各系一串铜钱,意喻山兰稻丰收。舞者头缠红巾,身穿传统服装,一人手持五寸双刀,勇猛地向持钱铃棍者佯刺,持钱铃棍者上下、左右、前后地灵巧招架和周旋。此舞刀棍翻飞,场面扣人心弦。此外,年舞、三月三、草笠舞、清音舞、锣鼓舞等,都是黎族很有特色的舞。黎族歌舞加上别具一格的鼻箫、树叶演奏和竹木打击乐,为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浓浓的韵味。
黎族舞蹈第三类主要是来自劳动方式的演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黎族姑娘的《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式成鲜明对比,舂米舞反应了黎家女性的勤劳、温顺和柔韧。通常以两人舂米为多。舞时两人相对站立,一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人则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做舂米动作。当其中的一人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人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外撞击。总之,要同时响起两种声音不同却不节奏同一的音律,使舂米声和撞击木臼声,形成和谐和有趣的“咕——叱!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叱叱!咕咕叱叱!咕咕叱!”声。若在高山的大榕树下,这舂米的响声可随山风传上三五里之遥。
舂米舞
是黎族妇女从舂米劳动中演变出来的娱乐性舞蹈。黎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谷,四人或六人各持木杵。轮番把稻谷舂成米。她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一些优美的动作,在木杵与臼撞击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中,自娱性强而优美的舂米动作演变成了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的舞蹈。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步刚刚离去,“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的旋律在海南人的心中回响。这首以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条河》为基本素材,通过变位变奏等作曲技巧,谱成的《我编斗笠送红军》成为红色经典的灵魂之作。
㈦ 谁知道黎族舞蹈《椰香》的背景音乐
你是要音乐,还是要音乐的名称呀,,,如果要音乐的话,我可以给你剪辑出来的呢。
㈧ 黎族舞蹈的招福舞介绍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阳地区。每年夏历版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权日时跳。据传,黎族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员聚集于俄布隆家杀猪摆席,边喝酒、边轮番打锣鼓。在锣鼓声中,俄布隆夫妇身穿传统服饰,用洗擦宝石的米酒当作富贵的“福酒”,带头先饮起舞。舞时,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两支红藤叶向众人洒“福酒”。接着,身穿蓝、青、绿丝绸长袍的众男女在屋外用长袍袖子向屋里边舞边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边舞边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头和身躯保持垂直,两膝时曲时直,在锣鼓声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后退,双手不时地向屋里招手,表示把“福魂”招进家里。
㈨ 海南黎族的舂米舞的动作是怎么演变来的
舂米舞舞蹈中的舂米动作形态,基本来源于黎族妇女舂米时的动作,版反映黎族妇女劳权动生活的一面,是古朴民风的真实写照。同时,展示了黎族妇女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
舂米舞最初是4人跳,后来又发展为6人跳,由简单的打法演变为多种打法,通过变换动作,敲打舂桶的不同方位,使“音乐”和舞蹈达到和谐效果。
黎族人办喜事的时候,妇女们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谷,4人或6人各持木杵,轮番把稻谷舂成米。慢慢地,她们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了一些动作,使单调的木杵与臼的撞击声变成有节奏的撞击,从而演变成了自娱性强烈的舞蹈,体现了黎族女子勤劳、温顺和柔韧的性格。
有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哪怕是舂上一两个时辰,也不觉得疲倦。这种欢快而挺拔的舂米动作,自然呈现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态。
黎族女子勤劳温顺,舂米舞正反映了这个特点。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
㈩ 黎族舞蹈挽歌表演的是一个什么主题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版”,通常是权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进入"姐妹隆闺"需要对歌,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