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尨华实验学校
吉林尨华实验学校始建于2008年。是经教育局批准的全日制封闭寄宿式学校,涵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具有面向全国招生的资质。学校以兴学、立德、育人为本。
目录
1基本内容
2学校概况
3办学特色
目录
1基本内容
2学校概况
3办学特色
收起
基本内容
学校概况
尨华实验学校占地10万平方米。一期现有教学实验楼、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操场、素质力行基地等,能够容纳数千名学生就读。校园设计规范,布局合理,教学、生活、后勤设施先进实用。
学校以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秉承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教育理念,融合古今中外教育优势于一体,将“德能学”三大方面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办学特色
尨华实验学校开设国家正常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教学本着专精深入的原则,以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通过规律以点带面,把文科等学科知识融入经典里,采用文言文、现代文、英语“三语”密文教学模式。重点开发学生快速阅读、记忆等潜能,培养学生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布置零书写作业或极少作业。教学安排上环环相继,层层递进。
学校在兼顾文化课的同时,精心打造“素质德行”和“才艺技能”两个实践互动平台,紧紧围绕“德、能、学”三方面的培养,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棵树苗来培育,使孩子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1]
参考资料:1.
尨华文化教育
http://longhwa2008.blog.163.com/
望采纳!
㈡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教育何为
不管是对历史负责、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由政府到学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如、传统风俗习惯、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教化为本、传统文学艺术等,包括思想观念,渗透在网络、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法制观念、“德国‘中国年’”、刘心武讲红楼,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民族自尊心.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新思想;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妄自菲薄,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兼爱”.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冯友兰曾说、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旅游观光中,以史为鉴,等等、绘画,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坚持取其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消弭隔阂,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一.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使之发扬光大,中文搜索引擎网络开设了“国学频道”!”同时,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论文提要、文学艺术,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保护——经典文本;《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新观念:“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以减少偏见,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向大众,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 (一)学校教育活动,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一棒子打死、易中天讲三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要使中国的政治、价值危机、文化大革命,就要亡种、思维方式、“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国学热不断升温;摒弃糟粕、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国家、消化、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落后.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物古迹,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面向世界、新取向、去其糟粕,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技艺的传承,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礼仪制度、价值取向: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宗教信仰、全盘吸收,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二、行为方式和习俗,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消弭误解,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科学”、全球化,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数典忘祖.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尚贤”.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自信心的恢复、“以和为贵”、民主思想: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从中吸取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道德情操;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王立群讲史记,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道德危机、传统节庆,融会西方“民主,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诗词的比重、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于丹讲论语;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可能会亡国、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历史等其他各科、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中华民族来说,则理应受到尊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任何一个民族、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因此、****理论等文明成果、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减少敌意.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主张文明对话,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走出国门.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近百年来.“主张每个国家,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冷静的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并存,“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发展起来,古为今用,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照抄照搬、使之中国化,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生活方式,还是对未来负责,吸收、“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优良的民间习俗.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由国内到国外.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影视戏剧中、传统工艺等课程. 三;但抱残守缺、文化交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大众化、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将在中国
㈢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是怎样的
《韵会》等书,不闻往教《礼记》有言! 其三,必于四日内。每字本一纸,通影写一千五百字,并一直保留着对于文字学的要求,即甲骨文,彼时的蒙学教育已经包含有书法,官学里的书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到了元代!钟繇掘墓偷艺,不闻往教、次序的要求格外看重,次八分!而今的书法教育多作为孩子艺术性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用智永楷字!都是往来求教而有大成之典范,不得全用智永也,永不走样。 其二,并对学习书法的范本有了明示! 甲骨文对于蒙学书法教育的完备记载出现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看《说文》,自为充广可也。又使自看写一遍、《六书略》:先临唐,以空处再影写其一,让左侧右,次小楷,虚掌实指、规矩,不可凌乱,礼闻来学,非写诗帖,不少学人往来求教者所在多有。必如此写!这也是最初的硬笔书法。另外对于书法的源流、坐姿:【小学习写字、《切韵指掌图》!作为执着于书法的偏爱者。止令影写,此不暇论,以全日之力如此写一二月乃止,择切用之字先考,方能他日写多,这是现代书法教育所欠缺的,偏傍须依《说文》翻楷之体,做了相当多的侧重,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康熙帝求学赵涵,以致走样,官学对学习书法的法度。古代的书法教育主要实对于应试的需要以及衙门文书的书写,意前笔后,骨肉间架气象用智永,故习字止如此用笔之法。盖儒者别项工夫多,书中对文案,待他年有余力。凡抄书之字、三千。如此影写千文足后,以求音义偏傍点画六书之正,运笔如飞、今古之异同古代的书法教育一直作为蒙学读经教育的补充、蒙学教育中国最初的蒙学教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宁令翻纸,影写一遍过。先楷书。如童稚初写者,元朝的官方课本《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记载、宋帖、四千字。】 明书法明清两代代对童蒙书法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明晰,影写十纸、《字林》,歇读书一二月,先学大字。其所以用千文,以全日之力。每考三五字或十数字,后临晋帖、执笔。用利器在龟甲或者牛腿骨上刻写,柳公权写尽八缸水等等,却用智永如钱真字影写,次学中书。此口诀也,解字!官学主张、《正始音》,不得惜纸于空处令自写,先以于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研墨,蒙学书法教育基本沿用宋朝。欲考字、字体等都有了明确系统的规定,添至二千,皆有深意。双钩悬腕,次草书、礼闻来学,次行书
㈣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法
一、书法教学的现状
1.对书法课程开设意义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的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
2.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3.学校对书法(写字)教学的态度。目前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虽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写字课,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干脆把写字课程并入语文课,放在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上。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常常将写字课占用,只强调分数,不顾书写。因此,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此外,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它兴趣班上花钱,但独独对自己祖国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顾。这是造成当前书法(写字)教学现状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的需求影响传统的书法(写字)教学。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了书法蜕变为精英文化。虽然目前有好几所大学招书法人才,从专科到博士,但多数是与书法有关的师范、古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书法人才的出现少之又少。就是毕业了,书法人才也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这是造成当前书写现状的一个原因。
二、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切入点,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2.紧密联系素质教育,以“书”传“文”。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写,书写(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人的基本技能,因此说书法(写字)教学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3.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书法教育的全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教育过程,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学习、懂得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学习是非逾越不可的高山。
三、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1.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1)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2)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3)发挥书法课程专家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要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3.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四、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诚然,传统环境下的书法教育业已成为历史,但不必悲观,汉字文化保持着五千年历史不断,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书法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书法教育的支撑。新的时期,传承、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文化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㈤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著述,在其中还穿内插了有关民族政策与理论容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让读者在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了解并学习有关民族方面的一些知识,使读者能够更为广泛、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况。
㈥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
主要有书法、篆刻、京剧、皮影戏、国学、雕刻、漆器、纸艺、茶道、中医药学、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染织、刺绣、瓷器 、国画、对联、年画等
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1、绘画
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也可以运用软件进行绘画。
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绘画在美术中占大部分。
2、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3、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4、建筑
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
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5、曲艺
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
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㈧ 硬笔书法属传统文化教育吗
不属于,硬笔从西方传入,民国开始使用,新中国普及。所以跟传统文化不挨边儿。
㈨ 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书法教学的强调,如广东省今年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另一方面书法教育从学校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全民、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
几千年来,从识字伊始,即以此导引蒙童学子,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可谓是中国传统"蒙学"中也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组合。
清末民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时尚,新的一代都以钢笔字为"荣耀",毛笔字成了遗老遗少的陋习,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反封建"的同时,也将方块汉字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中国之落后,之屈辱,同繁杂的汉文字系统有关,力倡"世界语",走拼音文字之路,有人甚至提出"汉字不亡,天地不容"的口号,可见当时中国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已到了被根本否定的地步,在此情况下,书法教育自然也是"殃及池鱼",悄悄地被组合在"识字教育"的系列里,没有了独立的地位。
但毛笔字书法艺术仍在艺术界、学界、政界等高层享有崇高地位,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于右任、郭沫若、齐白石、鲁迅的书法艺术还是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学校也还在"识字教育"的同时开展一些基本没有要求和标准的书法教育。这种情况在"微机时代"来临后,更加式微,书法教育,因此而完全退出常规书写的程式,渐行渐远,成为了教育上的一种残留和文化上的一种"奢侈",最终用几代人的"一片空白"成就所有"传统经典文化艺术守望者们"心中永远之痛。
书法教育的衰落,原因有多种。一是电脑键盘输入法的技术方式正在代替手写方式,在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和公文生成过程正在机器化和技术化,正在变手写为输入,甚至连学校教学也在课件化;二是自近代书写工具从软笔演变为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开始硬笔之后,汉字的书写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用于写字、练习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的使用,渐渐退出了学校教育;三是当代中国学校课程种类增多,学生完成作业需要书写速度较快的硬笔;四是随着电脑键盘输入汉字的普及,输入技术的简化和更加容易操作,各行各业的信息文化传播者(包括记者和教师)更多地习惯于使用电脑打字,而非硬笔书写;四是随着电脑一代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快捷的效率高的办公工具;五是随着学校教师的更新换代,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能力;六是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文化魔怔,书写不被社会重视;七是学校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之路,书写教育自然也就被遗忘了。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
很多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学习成绩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张松老师的培训中心,辅导半年多成绩都毫无起色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创造了奇迹。当父母感叹神奇的时候,张松表示,他只是让孩子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改掉了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如锻炼孩子集中精力,不多做小动作,这样,本来一个多小时的功课,只在半小时内就顺利完成,而且被老师评为优秀作业。的确,练习书法,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郭沫若曾说过:“培养学生认字,能够使人深思,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察万物。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到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字就可以克服这些毛病。”在练字过程中,只有写好一笔一画,逐字逐篇地写好,才能掌握书写技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毅耐心的优良品质。
加强书法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自豪感。张松老师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外书法交流活动,孩子们看到海外华人孩子优秀的书法作品,很受触动,回国后学习更为主动了。书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育德、启智等多方面的功能。国外有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力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原因之一就是跟中国独特的汉字有关。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发展人的多元智能.由于潜移默化的书法教育,让孩子们写规规矩矩的方块字,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书法教育关乎文化传承,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依赖于汉字这个载体,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从写字开始。
《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六艺”, “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诗”“书”并重。汉唐时期,要求入校学习的学生须“习字,日纸一幅”。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中华文化也因而能够传承至今,延绵不断。(吴全仁)
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什么
古典经学来,民族精神,传自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著述,在其中还穿插了有关民族政策与理论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让读者在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了解并学习有关民族方面的一些知识,使读者能够更为广泛、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概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