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好物理课,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课题。其实,静心研究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节好课之所以呈现出外在的诸多亮点,应归功于设计者对课程理念、学科精神充分领悟后生成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者践行教育理念的扎实基本功。 对于课程标准修订教材的理解 新的课标共分为五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将“科学探究”写入了内容标准。这一次,同样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教学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比如:删去了“颜料的混合”、“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公式”;删去条目 “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对“机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二)教师如何 落实“三维”目标,我们要变化回顾教学目标,认识到知识的地位,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过程提高教学的开放度。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与学习方式多元化 1 现代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多元化教育,学习方式多元化十分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探究学习方式十分重要。学习方式不是万能,也不是唯必须用好:七阶段;六要素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素养,做到话怎么讲?字怎么写?课怎么上? 2 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启发(1)明确启发目标(针对什么?)(2)注重启发策略(3)遵循思维规律(4)营造和谐氛围 总之,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多闻多问多学习,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②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开展教师学生互动,老师在充分把握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③ 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教
一、营来造课堂氛围
营造和谐自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氛围,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缓慢呆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节奏呈无规律地急促跳跃,教师情急急,学生心慌慌。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与新课改的课堂节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只有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
④ 英语课中什么是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备课,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课书”的过程。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束缚在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将教材与社会热点、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恰当进行教学情景设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环境中吸收知识、活化知识,并形成学习技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课标”,活化教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备课,注意细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从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设计的课堂活动练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会儿小组活动,一会儿双方辩论,一会儿模拟采访,一会儿剧情表演,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课堂表象热烈,但是究其课堂教学实质,结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如果热烈的表象下是空洞的课堂教学,那么这些热烈的话题和放任自流的活动对学生学习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教师没有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最终就会导致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确实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有利手段,但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学生创建更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直观的语言呈现,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注意“度”,不能过犹不及、盲目从新。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它是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学语言也就无所谓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也要提高话语的质量。教师课堂话语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听懂也要让学生听了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获,更要留给学生充足反馈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些,教师需要认真设计自己的课堂话语,简明扼要,放弃话语霸权,要富有幽默感,声音要洪亮,音调要抑扬顿挫,与学生形成交际的轮回。同时也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需要,使得自己的话语(包括提问)有的放矢,保证学生想听、能听、该听,这样学生才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与教师形成互动。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2)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意学。学生愿意学,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独立自学。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总之,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改变由教师满堂灌、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策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学生。
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大家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虽然有不少教师能从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角度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但是对教材不甚理解,机械照搬教材的现象仍随处可见。研究发现,教师在看待教材,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欠深刻 新教材的有些课例,初步反映了知识的形式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学法、教法在教材之中。但是,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组织教学内容时,简单的、机械的照搬教材,只重视知识结果,而忽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忽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使用教材时,拘泥于教材,甚至迷信教材 教材是载体,其落实新课标的具体体现,但教材的编写有其局限性,有时脱离学生实际。在使用教材时,教师是主体,教师应主动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材。但有些教师对教材肓从,即使意识到它的不足,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奉守以本为本的信条。因此,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不作任何调查、修改、补充。备课仅仅是摘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3、教学内容组织的开放性不够 一是学习材料过于单一、封闭,二是学生没有参与组织,选择学习材料的权力。学习材料均来自于课本、教参、教案集等,并由教师提供。很少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提供。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因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整合性。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在设计各个教学过程,应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双主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案不仅应体现教师如何教,同时也应体现学生如何学,促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情感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开放性。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上,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的过程上,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从教学方法上,应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从练习的设计上应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算法和结果的开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实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实效。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注重实效,摒弃与实现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扎实地提高学生素质。 5、创造性。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劳动。传统的教学设计忽略了课堂变化这一基本事实、扼杀了教学的创造性。新课程使教师灵活发挥的空间增大,例如新教材的综合性及弹性加大,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丰富,都是教师提高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应成为对教学的理解和创造的过程。 6、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在上课后应不断地反思和补充、完善,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会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之中。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在新的课改实验中,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其主要策略是: 1、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数学课程标准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
⑥ 高效课堂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能够操作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行为。
⑦ 怎样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理念
怎样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理念
怎样评价一节课?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首先,它必须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其次,要明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应关注什么?再次,要清楚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课堂标准是什么?在目前对此尚无统一认识的前提下谈评课,确实有些难处,但这又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目前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来看,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大多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下面仅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怎样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部副院长文吉哲教授提出的,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过程。”这一观点是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交流、动态变化的过程;2、是一种学习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3、是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4、教师组织的活动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操作、演示、评价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手段。
二、新课程课堂评价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原则。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方面来看,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还要看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自我监控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等;
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教是否为了学生的“学”而展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等,还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心理氛围,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是否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否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等。
(二)倡导改革创新的意识。
课堂教学评价应倡导改革的意识,鼓励教师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1、整体意识。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要达到“三维”目标,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
2、应用意识。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提倡应用的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欲望,尽可能地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就要有创新意识。面对教育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研究,要有囿于自己的经验的推陈出新的教学风格,即使是“有缺憾的创新,总比无缺点的墨守陈规”要好。
4.超前意识。
教育是为未来服务的事业,教育要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积极倡导超前意识,从课堂教学中反映的教学思想能否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前进。
5.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教学是一种涉及师生双方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承担着主导的功能,但教师的主导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式,及时点拨和指导。
6.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都有新的收获,就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即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使教学活动严密紧凑。同时,作为数学课,学生技能的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的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三、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新课程下什么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专家们也众说纷纭,综合各方的意见,提出一个基本的课堂评价参照标准。
评价项目
评 价 标 准
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2、三维目标渗透整合,既不忽视后二维目标,又不硬加和拔高。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维目标都存在重难点)。
4、重视开发潜能,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
1、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思路清晰。
2、有开发课程资源意识,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有效。
3、敢于对教材和资源地域、时空等方面做必要的加工、调整、活化,教材呈现有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探究性等。
教学方式
1、体现“以学定教”,教学流程注重教学过程和知识形成过程。
2、教学组织形式巧妙,形式多种灵活、有情趣、学生乐学。
3、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定位。
4、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自评、互评、导评,评价真实有效。
学习方式
1、学生积极参与,经历和体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扎实有效。
2、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
3、学生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又能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能吸收别人的学习方法,并在多种学习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法且形成习惯。
教学素养
1、说普通话,语言生动、有艺术性。
2、教态亲切端庄,有感染力。
3、课堂组织能力强,有应变能力。
4、知识面广,教育理念新。
教学效果
1、看学生学到多少东西,看其知识增长,学习方法获得,技能训练,智力发展,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
2、看课堂学习是不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如何。
3、看课堂效率,看学生学习负担。
教学个性
1、看教材处理的独特性。
2、看教法组织的艺术和个性化。
3、看体现个性文化底蕴和人格的教学特点。
四、常用的几种评课方法。
(一)综合评课法
所谓的综合评课法就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做出全面、系统、综合的评价。通常我们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系统教课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看出并理解各种教育现象的实质及困果关系。”我们必须重视对一节课的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从三维目标确定与达成上分析;
2、从创造性使用教材上分析;
3、从教学方式上分析;
4、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析;
5、从教师教学素养上分析;
6、从教学个性上分析;
7、从学习效果上分析;
8、从教育思想分析(可渗透在上7项中,亦可单列)。
综合评课法所评内容,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可扩大也可缩小,如下面这个评价表是某校对新课程评价内容的归纳,也很有道理。这里介绍给教师作为参考
⑧ 如何让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当中
新课程实施已有多年,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很多老师都在进行探索。只要在进行实实在在的探索,就会有思考,就会有提升。下面就成都市双流县棠湖中学刘勇老师在学校教改研讨会上上的一节《秋天》课,谈点感受。
一、《秋天》教学实录(双流县棠湖中学刘勇)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探寻现代诗歌艺术的殿堂。
(师生互相问好)
师:秋风如雾,秋水似梦。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组秋的画面。
(幻灯出示:音乐伴随画面)
师话外音: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请注意: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生朗读声渐弱)
师:读第一节时有一个词语需要注意:“丁丁”,它是一个什么词?(生答:拟声词)请注意第三节的“清洌”的“洌”与“冽”区别。
师:朗读不仅是声音技巧的完善,更是真实情感的表达,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请大家记住:用我口诵我心,要读出自己的感悟。下面老师朗读,你们听一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幻灯出示课文、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学生热烈掌声)
师:现在大家酝酿酝酿自己的感情,准备齐读。注意:用我口诵我心,读出感悟,投入情感。
学生齐读。
师:很好!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感悟,诗歌的韵味逐渐地浮出来了。这首诗歌美吗?(生:美)好!请大家看诗歌,用自己最优美、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者说给每幅画面命个名儿。
(学生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1:农家丰收图。
师:何以见得是农家丰收图?
生1:从诗歌中“稻香”、“镰刀”、“背篓”“肥硕的瓜果”可以看出是农家丰收图。
生2:渔船归泊图。从“圆圆的网”、“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可以看出。
生3:秋水伊人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还是用少女思恋图吧。
师:同学们看这三个画面有没有共同特征:在季节上来说都是什么季节?(生齐答:秋天)在地点上来说呢?(生齐答:乡村)所以,我们可以将他们概括为“乡村秋景图”。
(师板书:农家丰收图 渔船归泊图 少女思恋图 乡村秋景图)
师: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4:喜爱、喜悦。
生5:赞美
(板书:喜悦 赞美)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用有声语言来再现诗人和自己心中的秋天。分男女生,分读诗歌。
(男女生分读和合读课文)
师:嗯,很不错。我们说一篇优秀的作品,一首好的诗歌,总会带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这首诗歌带给我们的是美的感染和熏陶。下面,我们分小组活动,将你认为诗歌中最美的一节、一行或一个词找出来,说说它美在何处。可以用“我最喜爱‘震落了清晨满披着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两句诗,诗句让我想像出一幅极美的画面:古木参天的幽谷中,微风轻拂”的句式说话。5分钟够吗?注意:有了自己的意见后再到小组中进行交流。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教师巡查,适当点拨)
师:看到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我真高兴。现在老师渴望听听大家的想法。请欣赏第一幅画面的同学举手。来,这位同学,需要上台来讲吗?
生6:不了。大家认为用这篇课文的哪一个词语来形容我最好?(该生有些胖)
生:肥硕。(学生笑声)
生6:一看就是肥硕嘛!因为用肥硕来形容瓜果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如果用其它词语,如“丰满”之类的来形容话,就体现不出丰收了,也没有那种韵味啦。“肥硕”则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了。
(学生笑声、掌声)
师:接着这位同学刚才的话,如果说他仅仅是小丰收的话,看着我,我就是大丰收(教师的体型也偏胖)(生笑声)。感谢这位同学幽默的语言。他用了一种方法,抓关键词来欣赏诗歌。他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词“肥硕”,让自己的语言品味不再空洞乏味。
生7:第一节中的“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后的场景,让我想到了农民伯伯们春天播种的艰苦劳动;到了秋天,“饱食”这个词语让我想到秋天丰收的时候,他们脸上的喜悦,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甜美。
师:这位同学通过想像,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丰收画面。我们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来,继续欣赏。
生8:我最喜欢第一节的“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我读到这里联想到我们的这次月考,我想在这次的月考中能够获得肥硕的瓜果。同学们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首先说,老师也愿意。(掌声)
生9:我先给同学们打个歇后语,花儿为什么这样香?(有生答:何其芳)我最欣赏他的名字了,我觉得他的这首诗就最好的诠释了花儿为什么这样香。
师:这位同学运用了含蓄留白的方法,语言含蓄蕴藉,留给我们想像的空间。大家对第一诗节的品读非常出色,主要运用了抓关键词和融情想象的方法。关于这一节,我收集了两幅图画,为什么刚才没有出示呢?因为诗歌语言永远要比现实中的图画更美,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生齐答:又高于生活)。
(幻灯出示:肥硕、还滴着雨珠的瓜果;农家丰收的喜悦场景)
(生看幻灯,啧啧赞叹,喜悦这情溢于言表)
师:这一诗节哪些词应当重读,应当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生10:朗读“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时”时应面带微笑,读出丰收的喜悦。
生11:“满披”一词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
生12:“飘”字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景象。
生13:“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能太响,但语气要重。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最想听谁来朗读这一节?
(生齐:张悦)
张悦朗读。(掌声)
师:读出了诗人和你自己心中的秋天。我刚才也说了要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感悟,真是太好了。我们接着来品味第二诗节,谁来带领我们进入第二幅美丽的秋景图?
生14:我们小组喜欢第二节的“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的“轻轻”,我们想到一幅很美的画面:一条小河里,一个有雾的早晨,渔人打完鱼回来了,他的桨轻轻划入水面,荡起涟漪,周围有鸡叫、狗叫、鸭叫(小组其它同伴模仿发出相应的声音)。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世外桃源的鸡犬相闻,多么宁静、闲适的生活场景啊!(掌声)
师(喜悦地):感谢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们的默契配合带给我们丰富层次的听觉享受。一个非常形象的画面啦!也让我想到了这个渔人悠闲自得地抽了口烟,然后把烟杆别在腰后,很熟练地拿起一张网来,用力一撒,网在空中跳起了圆圆的舞蹈,最终落到了水面上。来,继续品味。
生15:如果说诗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我想,诗的感情就是这片天空里一道最美丽的彩虹;如果说诗是一片温暖的大地,我想,诗的感情就是山外面绽放的一株明艳的花朵。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丽,我想诗人一定是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因为这是多么深沉的感情,“白霜”这个词语带给我们梦幻般的感受,酝酿了作者对秋天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学生热烈鼓掌)
师(动情地):我也被你说得感动了,其实你现在就是一位诗人了(学生再次鼓掌)。好,那我们看看画面。真是不好意思出示了,比起我们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比起我们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来,这图片没有这么优美,这么含蓄。但是老师这么辛苦的收集了,还是展示一下吧(学生会意地笑)。
师(幻灯出示):看这乌桕叶,书上也有它的相关注释,来,我们齐读课下注释②(学生齐读)。我有一个问题:诗中描绘“收起了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究竟收起了什么?
生16:收起了满满鱼网的鱼。
生17:他收获了希望。因为他丰收过了,他肯定还有希望,这是美好的,他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师:作为渔民,他收到了鱼吗?
生18:收到了。
生19:他白忙活了一阵子。
师:为什么?
生20:因为他收起的是“影子”。
师:那他很失落哟!
生21:不,他很高兴。
师:为什么呢?渔民没打到鱼没关系,因为他已进入了小康生活,他特别高兴,是吗?(生大笑)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他很高兴?谁还有补充?
生22(脸有些微红):收起了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生23:其实他没有打到鱼,因为他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而他用自己美好的遐思把乌桕叶的影子比作鱼,比作秋天的畅快,也说明自己丰收了,是一种美好的遐思,是心情欢畅的体现,也体现着秋天的美好。
师:好!这位同学很细心。后面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心情是愉悦、闲适的而又欢快的?
生23:满载,游戏。
师:对了,满载的是希望,满载的是愉悦,满载的是心情的丰收和快乐。其实,诗歌的品读是多维的,我认为同学们的这几种解读方式都是正确的,不过呢,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方式(生笑)。那我们来看看,第二节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生24:这一段中的“撒网”的“撒”,“收起”的“收”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
生25:“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的神态。
生26:“满载”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还要把喜悦之情朗读出来。
生27:“游戏”一词也要重读,读出轻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师:同学们推荐谁来读?
(生齐:张娴)
(张娴读,生鼓掌)
师:来,我们接着品读第三小节。
生28:我喜欢“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话体现了少女眼里秋天的景色,那心里一定是一种喜悦和梦想;特别是“梦寐”一词,更加写出了少女的内心世界——思念。
生29:我喜欢的是“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和热”这两个字是情感的热烈和甜美,而“那满流着”是少女的一种思念的情怀,都要趟出来了。
生30: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师: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想着牧童,牧羊女在想牧羊王子呢!(生大笑)应当怎样来读?
生31:“寥阔”,“清洌”要读得缓慢一点,因为它们写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点。
生32:“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疑问句,要读升调。
生33:“梦寐”一词要重读,读出牧羊女的思念。
师:同学们品味得非常好。请再欣赏一组画面
(幻灯出示,生观看)
师:请我们的女同学准备好,来齐读第三诗节。
(女生齐读)
师:同学们,涵咏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刚才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诗人赋予了秋天人的思想和行为,她清纯活泼,宁静致远;她调皮可爱,朦胧迷离。这是一个多么明媚、快乐、温馨的秋天啊!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自己情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品味诵读全诗。
师:需要配乐吗?
(生齐:要)
(背景音乐:学生配乐诵读)
师(饱含深情):看着你们天真、活泼的样子,我就想起了15年前的秋天,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我漫山遍野地去采摘火红的枫叶,那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心中,我们的诗人何其芳以他独特的诗心来捕捉秋天,强烈地拨动了我们的心中的那根情弦。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和我们一样,还是学生,才20岁呀!他曾说:“那时我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同学们,我们也曾在不经意之间,十多个秋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现在是否还有点点滴滴秋天的余韵涌上了我们的心头。
(幻灯出示:音乐响起,展示一组秋的画面,老师配乐朗诵。)
师(画外音):秋天,轻轻拨开夏的珠帘
乘着风儿轻歌曼舞而来
秋天,淡淡流动菊的清香
旋着枝头幻想的颜色
秋天,浓浓地燃烧着枫叶的思念
卷着片片如飞的黄蝶梦
我仍想悄悄步入
问寻那深掩的秋门
看其中有多少生活的足迹
(生完全陶醉并感染其中)
师: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才气和文笔呢?敞开心扉,激扬文字,写下美丽的四季诗篇。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写诗,准备好了就自由上黑板展示。来吧,拿起你的笔,酝酿好你的情感,来吧,创作吧!我们都是你的读者,你就是诗人。
(幻灯出示:音乐响起,画面字幕——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学生写作,热情四溢)
师:来,诗人们,上台来展示你的作品。欢迎第一位诗人上台,第二位诗人上台。
(两们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好,冯婷和蒋卫两位诗人已完成他们的作品,你们是诗歌的原创。来,你们来读一读作品,谈谈你们的创作。
生34:袅袅兮秋风/你们绘着爱的思念/缠绵于我们彼此笑的脸魇/你是一支飒飒的舞曲/撩逗了梦乡里的珍珠/夕阳西下/掀着的是我梦的斜阳/温暖而温馨/随着秋千荡漾/秋的畅思/万丈牵连
生35:丰收
瓜累果硕满农家/叶叠藤密出沃膏/繁菊艳园坠枝弯/丰穗盈田映日圆/家翁拄杖迎空对/笑看鼠狸抱果归/今夜秋月圆九轮/欣知明日又一天
(学生激动、赞叹、掌声)
师:非常好,谢谢!下面也有同学写好了吗?来,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36:秋风再一次席卷大地,该走的都走了,说好了一起看腊梅灿烂地凋零,却也随风而失。仿佛苍茫天地间只剩下一个我。我终究来迟了,时间没有等我,你也没等我。这一切的一切如同风过无痕,连记忆都是模糊的。
生37:暇夏:置一盏满载着清风的桨/望着窗外炽热的长河/那时呼啸而过的波涛/带我走进十三岁/那一片宁夏
(学生一片掌声)
师:同学们,我看了一下,还有很多同学想尽情展示自己的诗情和才气,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来之后再一起交流,好不好?今天黑板上的这两首诗和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诗篇,同学们,他们写得好吗?(生齐答:好!)
师:如果说蒋卫同学是一位从邈远走来的诗人的话,那么这三位女诗人就是现代的戴望舒,现代的舒婷!同学们,诗歌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要有丰富的意象,毫无疑问,这四位小诗人创作的诗歌都是非常优美的。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愿我们都来做诗的知己吧!知道《秋词》里的这样一句诗吗?“晴空一鹤排云上,(师生齐答)便引诗情到碧霄。”谢谢大家!
二、点评
《秋天》一课是棠湖中学青年教师刘勇在学校面向全校教师上的一堂公开课,从这堂课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心中有目标,目中有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具体说来,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教师的调动。这堂课自始至终学生积极投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得益于教师学习氛围的营造。刘老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在音乐声中,从秋的画面引入,带领学生从艺术中去感受秋的美景,引导学生自然走进了课文。加上刘老师整堂课富有激情的语言,善于煽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处在兴奋和愉悦中。
2. 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诵读中领悟。
诵读是语文新课标最重要的一种学习语文的要求。语文课不读不成其为语文。只有加强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只有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由此才能有真正的领悟。刘老师这堂课,可以说在诵读上体现是非常充分的。在整堂课,多次进行了诵读,有老师读,有学生读,而且根据教学的需要,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由诵读,有集体诵读,有分男女生分读;有放声诵读,有读默读。诵读,使学生走进了课文,体验到了诗中的情感。诵读的效果,在后面学生的交流感悟、理解的深度和写作上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3. 体现教学的民主,珍视学生的感受。
新课标强调珍视学生的感受,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分析。在这堂课中融入了这一理念。比如,在让学生谈对三节诗的感受时,教师说“将你认为诗歌中最美的一节、一行或一个词找出来,说说它美在何处。”后面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受点,自己发表看法。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的感受。这里没有语言的霸权,教师不是思维的主宰者,而是一个时时的交流参与者,时时的引导者。在这样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具有了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没有了顾忌,因此,能够对诗歌几个画面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发表了看法。这一效果,如果没有老师民主教学,没有老师对学生感受的重视,是不可能较好地体现出来的。
4. 在对话中引导,在引导中提高思维层次。
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教师的组织和思维的引导就非常重要。在这堂课里,刘教师充当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刘老师将引导放在与学生民主的对话中,针对学生的交流与理解,刘教师不断地与学生对话,通过对话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不断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如,开头对诵读的引导:“用我口诵我心”,让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去诵读;又如学生对三节诗的理解,教师不断地与学生对话,适当地追问,实际上是在进行思维的引导,正是这一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进一步,感受更深,思维的层次得到了提高,从学生后面的回答和写作实践可以看出引导的效果。
除此外,刘老师在合作学习、鼓励性评价等方面也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从新课标理念角度来反思这堂课,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要进一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课上,老师在提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诗歌三幅画面之后,很快就让学生来回答这一问题。这里,老师没给学生留足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关注全体学生真正的参与方面考虑还不够。因为,这一问,每一个学生对三幅画面是否在极短的时间里都有了一定思考,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恐怕只能打一个问号。学生的思维是有一定层次差异的,教学中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些。
2.进一步处理好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施中要正确有效地运用。这堂课较好地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自主学习重视不够。老师往往在给出了一个问题和要求之后(比如让学生谈诗歌美点、品味诗歌语言),就马上让学生进行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的交流,更多的只是好的学生的参与,有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交流的深度也不够。因此,合作交流之前,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提高、拓展。如果这堂课处理好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时间,更多的学生就会动起来效果就会更好。
除此外,在教学中对想像的引导还不够,诗歌的理解需要想像的介入,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想像来丰富画面,加深理解。
总之,刘老师这堂课能够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理念。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学习氛围热烈。希望刘老师不断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⑨ 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中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 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 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 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 首先,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在教育教学实 践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和行为也在发 生转变。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并且我们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我 们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以前的应试转化为 素质教育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他们以小组为 单位充分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 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时间会根据具体的教学 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活拨, 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 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们就是看学 生的考试分数,现在我们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 过程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情感 态度。同时,我们对学生的笔试检测也进行了改进,在测试题目的选择上 注重现实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等。这种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与新 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的。 第四、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 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