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召开教育教学会议

召开教育教学会议

发布时间:2021-01-20 14:04:13

『壹』 省教育厅2012年10月召开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视频会议.某中学七年级教师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制

(1)设原计划家访时间为x周,则(10+2)x-10x=10.
设实际的“家访”家庭数为y,则

y
10
-
y
10+2
=1.
故答案是:(10+2)x-10x=10;
y
10
-
y
10+2
=1;

(2)由(1)得,
y
10
-
y
10+2
=1.
解得 y=60.
答:实际的“家访”家庭数是60.

『贰』 疑似病句: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局长多次强调: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它的教学质量

正确的,教育质量有高有低嘛

『叁』 1980中国教育改革会议

从1949年建国就开始了。 在建国以来的5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全面考察这8次课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所助益。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对这一时期的课程母锲鸬搅酥苯拥闹傅甲饔茫?哟丝?剂宋夜?谝淮慰纬谈母铩?br> 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191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 1953年12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小学工作和学习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领导布置。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明确指出:“为提高教育质量,中央教育部应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为教师编辑一套教学指导用书,这是目前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这两个文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根据教学计划,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于1956年基本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且“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这一轮课程改革也于1957年初结束。这一时期的课改存在的问题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三)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泰民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58年的调整。在新方针指导下,教育部于1957年6月调整了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于1958年3月颁发了1958— 193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对中学课程作了调整和变动,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完成中学肩负的“双基”任务。 第二阶段:课程改革大跃进。上一阶段的调整,随着1958年9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发布而毁于一旦。指示指出:必须积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大革命很快进入高潮。从1958年到1960年,中小学校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勤工俭学,兴起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其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具体表现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学适当缩短学制年限的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原来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各地开始自编教材;劳动时间大量增加,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设置甲乙类中学,甲类教学计划要求较高,设置最高限度的科目,乙类教学计划要求低,设置最低限度的科目。 第三阶段: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面对 1958年“教育大革命”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危害,从1961年开始,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做了必要的调整;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供 12年制学校选用,但因种种原因,修改后的教材没有在学校正式使用过。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四)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虽然基本扭转了课程编写和实施中的混乱局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1964年初,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课程、教学方法都要改,3月又针对当时学生学习压力过重批示“课程可以砍掉三分之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7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接着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使1961年调整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付之东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五)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酝酿,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78年颁布新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原则性说明。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使用。新教材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特别是这套教材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出版的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注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缺点是“深、难、重”。 (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 经过两年的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课程发展已趋于正常化,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的竞争与国内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1978—1980年间的具体实践中,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势必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1981年教育部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精神,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根据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在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对教学大纲也进行重新修订,于1986年颁发了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 经过第六次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个别问题上,如普及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僵化等仍需进一步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配合义务教育法的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试行教学计划》,之后进行了修改,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首次将“教学计划”更名“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将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37-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与此同时,国家教委组织编订各学科教学大纲(初审稿),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在教材试验的基础上,对大纲做修改,形成了24个学科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用),于1992年颁布。 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课程已从原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分离出去,而且原教学计划中高中的课程结构也不够合理,一些学科的要求偏高,国家教委于1990年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作为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颁发前的过渡性教学计划。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96年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期间,由人教社负责全新编写和修订的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也于1988年秋开始使用。 这一时期的课改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都有重要地位。 (八)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前七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为了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中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 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成败与否有待实践的检验

『肆』 目前有什么好的教育会议网站或APP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滞后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带宽和传输质量仍然是影响网络教育的瓶颈。基于光纤技术的地面宽带网(地网),虽然能解决带宽的问题,但地面宽带网高昂的成本令许多教学单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单位望而却步,况且我国还有2/3的土地不适合铺设光纤。如果不能做到覆盖广大地区,发展网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随着鑫诺一号卫星转发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第十九中学合作的第一期卫星宽带网(天网)教育节目以来,卫星宽带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卫星传输信道价格昂贵,初期投资大,传输时延大,所以目前只能采用单向的卫星信道实现同步实时广播式学习,使教学双向交互信息来往不对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系统的硬件和公共底层软件,包括网络系统设备(如传输线路、交换设备、路由器以及操作系统),各种安全保证机制,底层网络服务需要的QoS、Muhicast、密钥管理、VPN等相关通用网络技术的滞后也制约了我国网络平台的发展。
目前,网络教学软件平台,大多为国外产品,如WEB CT、Virtu-al-U、LearningSpace等。国内自主开发的一些网络教育平台系统,如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Blue-Power、清华大学的清华网络教育平台、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开发的Vclass网络教学平台等等,目前都无法支持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教育,因而很难满足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要求。在远程实时授课中,绝大多数单位采用国外商业化的视频会议产品,费用昂贵。有的产品在使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数据信息不能有效传递,模拟信号转换造成失真等。同时,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具有教育特色、专供教育资源搜索用的搜索引擎平台,也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2.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不高
(1)教师对网络教育的特点缺乏研究,同时缺少足够的技术培训,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教师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素材、教案、习题及相关辅助材料,造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更新速度慢、自主学习的资源不足等问题。
(2)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存在网络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许多学校在开展网络教学时,从教学系统支持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重新开发。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都是当前的热门专业,很多课程基本是相同的,没有必要每个学校都去开发自己的教学支持平台和管理系统,而应该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每个专业建立一到两个精品课程。
(3)网络课程重量不重质,交互性差,适应网络教育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很少。基础教育网站内容单调,缺乏创新与变革,仅为文字教材电子化或书本搬家,没有体现出网络教育的主动性和交互性。有不少网络教育虽由名校名师执教,但大都沿用逗老师讲,学生听地的旧模式,只是逗教材搬家,黑板搬家地而已,是传统学校教学内容的翻版。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3.网络教学手段不完善
完善的网络教学手段是保证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虽然视频广播、网页发布、视频会议和BBS以及同步交流与异步交流技术日趋完善,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交流,仍然存在技术和现实的障碍。我国许多学校的网络课件就是把老师的教案电子化后传输给学生,在一定意义上只能说是一种新的函授和电大。直播课堂节约了人力资源,可以同时监控十几个课堂的学生,但事实上,任课老师根本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的反应,往往只有枯燥的文字传播和老师的半身像,授课效果不容乐观。在我国目前的网络教学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课程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流还有待加强。
另外,网络教学缺乏协作学习,即实现通过计算机的协作学习(人与人协作)、实现与计算机的协作学习(人机协作)以及网上协作学习活动(讨论、交流、协同创作、激励、评价等)。要实现协作学习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当然也需要相当的硬件环境,但更主要的是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方法和应用策略,以及依托良好的资源库建设的基础网络教学。目前,国内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4.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价不力
第一,评价方式落后、单一。传统的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的,评价的内容以课本书面知识为主,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评价主体过于集中。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而不是对教学资源、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一整套的评价,同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三,对评价过程监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教学服务站评估、服务站考试组织评估、巡考评估、阅卷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估的监控不够,造成网络教学考试的管理混乱。

二、应对策略

1.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首先要解决网络教育硬件瓶颈,争取实现网络教育的规模经济。国家应加大基础电讯设施的建设投资,尤其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应给予特别扶持。同时,要大力开发宽带数据网、卫星网、Internet等主干网络的融合技术,解决带宽和双向传输障碍,大力开发近距离传输技术,完善PSTN、ISDN、HFC、ATM、LAN等接入层的性能,改进、优化获取知识的通信终端设备,由传统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接受知识变为固定地点不固定时间(如按需点播技术VOD),再逐步过渡到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的灵活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育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资源支持环境、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环境等。应逐步建立自主开发的完善的网络教育应用系统,包括教学和管理的应用系统,如多媒体学习系统、智能答疑系统、作业提交系统、分布式考试系统、论文答辩系统、分布式教务管理系统、计费系统等。

2.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开发,加大投入建设精品课程
加强课件的开发,包括:(1)课件的制定要突出重点,必须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2)多媒体网络课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必须注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灵活运用。如,利用字体的突变色彩的强弱以及音频的变化等反差造成鲜明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配上相应的讲课节奏,模仿课堂教学的板书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多媒体网络课件必须强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4)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其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5)科学地选择多媒体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6)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制作不同形式的课件,如,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突出知识要点的学习资料、网址链接等课件;针对较低文化水平的人群,采用趣味性和刺激性较强的游戏类课件。

3.重视教学软件的开发
网络教学软件可以简化教师开发网络课件、视频的过程,使普通教师能够方便地构建网络课件和相关内容,降低课件开发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同时可以通过web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学软件开发重点包括:(1)开发素材库与素材库管理软件,简化教师开发网络课件时的素材制作负担。(2)开发针对具体学科的网络课件模板和向导工具,并提供一些模板化的网络课件,使网上课件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3)开发一系列的课件制作辅助工具,如公式输入工具、图画工具和使用方便的视频制作工具,以及封装Javascript语言的流媒体网络发布、关联工具。(4)开发针对网络教学目的的基于html和xml以及asp的网页和网站开发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转换工具。(5)开发一系列的学生辅助学习工具,支持学生在网上学习和探索,完善书签标记和搜索工具的功能软件。(6)提供支持分布式模型的师生远程交流工具,包括同步或异步讨论工具、课程电子邮箱、协同工作工具等基于文本的交流工具,以及提供包括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交流工具。(7)实现课件开发、网页开发和网站建设与基于web课程开发、教学传递、教学管理以及网上测试工具的软件集成。

4.加大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建立较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
(1)制作相关网络教育的法令法规,提供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网络教育的各级教学单位,规定其权利、责任、义务,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网络技术标准、质量监控和评价机构,为保证网络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跟踪国际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引进相关国际标准,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技术标准,最终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并形成一支信息化教育标准研究队伍。
(3)推广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完善一致性测试体系。提高开发者应用行业协会提供的适当工具进行产品自律测试的意识,同时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测试中心、标准认证中心和仲裁中心的职能和技术,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广产品标准化的权威测试。
(4)积极推进质量认证。为了适应网络教育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特有的教学规律,网络教育学院应采取质量认证的评估方式。质量认证注重过程的控制管理以及持续的工作改进,注重管理体系的文件化、程序化、规范化,注重目标与措施、条件的符合性。
(5)引入第三方监控组织,如民间的评估认证机构,对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学服务质量做出评估和监督,加大监控的力度。

『伍』 学校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目的是什么

提高教学质量,增加考中名额

『陆』 怎样写通知!!帮我写一篇XX市教育局关于召开各中小学教学教育的通知!!要长系点哦!!急急急

事务类通知有时也以书面形式发出,但并非正式公文(明显标志是无公文号)。有时直版接在单 位内权部告示栏写出(或张贴)而不另行文。
事务类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 ”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 通知的主要内容。
②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 ,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 、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 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阅读全文

与召开教育教学会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