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系统方法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系统方法

发布时间:2021-01-20 12:21:04

① 如何理解教育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和学是同义词,它们本来就是质的替换状态,一个是另一个的替换和重复。
它们是同一状态,不同的仅仅是义理状态位置的不同。
教者,校、考、正或批评的意思。
学者,仿效、考验或校正的义理。
教者为学也;
学者为教也。
教就是学,学就是教。
仿效、考验、校正或批评,说的是让前此的知识状态经过批评、校正或仿效因而替换过来,完成青出於蓝、推陈出新的结果来。
教或学因而最後才能教导学生「出师」(flight), 完成修业的结果,即毕业。
修业的业即功课(放在身上的责任和工作)是也。
业即事物的道理谓之。
业者,古谓大版。
所谓的大版,也就是一片一片完美圆融的间隔。
《尔雅。
释器》是以称「大版谓之业」。
间隔即构成事物的道理。
事物的道理是为事理。
事理即放进心里的知识。
放进心里的知识都是要每一个人重新建构出来的。
过去的或前人的知识,都是的历史经验和要传承下来的阅历。
然那些都是相对於过去的时空状态,都跟的时空不是处於合宜、善美或圆融的状态。
因而修业即要重新修齐治平,成就自己的知识。
这是读书、教学和知识的道理,也是自然的道理,没得说的。
读书修业修的正是这些内容。
教或学,也就是要效法古人或前人,从那里让事理分明而取得所需要的知识。
教或学是谓批评、导正的道理在此。
教或学自然就是要另创新局,改朝换代,自己建立另一套合乎现在时空状态的事理,才有造就能力面对自己的这个时代,回应时代的要求。
这是教育和读书的道理,同样是没得说的。
没做到这一点,等因奉此、依样划葫芦或囫囵吞枣,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只有等死。
在这等时候,读书如果没有办法派上用场,一大批应当承接社会责任的这些人就会因为能力和工艺不足,无法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因而造成民族不可收拾的时代悲剧。

② 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教学综合应用系统怎样获得身份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高位、均衡建设和有效应用,全面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制定意见如下。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数字化校园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从传统行为方式向数字化行为方式转变,综合提高学校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是构建和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是教育发展占领制高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基本保障,更是落实“基于网络的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 各区县教育局、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二、强化组织机构,统筹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全局性工作,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教育系统要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分层推进。 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指导、管理、应用、推广及监督的职能,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其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南京市电化教育馆,具体负责全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评估工作。 各区县教育局、学校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推进本区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要将组织机构和人员名单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明确目标,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市“三中心集群+教育专网”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加快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建设,各区县继续完善区县教育信息中心设备设施,在充分满足市、区县和区域内高速信息交换的前提下,注重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供服务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十二五版)》,在全省率先达到并超过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要求。 各学校应逐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扩展性强、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有线网络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网络应用的实际需求逐步建设无线网络环境。 2.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全市基础数据库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该项目的建设由市电教馆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建设方案、论证并负责具体实施。 各区县应结合需求,积极推广使用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有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区县,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与市级平台对接。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统一标准,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完善和更新,依托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效率。 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在建设和使用中不断完善,各区县、学校要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积极有效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建成具有南京特色、兼容并蓄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市电教馆与市教研室共同研究推进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依据目标性、有效性、规范性、多样性和共享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原则,通过全市统一购买,面向基层学校广泛征集,引入省和国家开放教学资源中的优秀资源,与兄弟地区交换优秀教学资源,市、区县和学校统筹自制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全市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数字化校园的有效应用 1.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 市教育局按照《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安排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经费,推进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 各区县教育局要根据发展需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资金投入将作为评估标准之一。 2.强化数字化校园队伍建设

③ 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书中,系统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
是现代科学研究共同的一般方法论
系统科学理论
"三论"和"新三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人—人"关系(即师生间的教学关系系统),是关于教育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统称为“旧三论”。从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
1.整体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没有整体联系、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中,应把教学技能看作一个系统,从宏观上把握,从整体上分析,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使教学技能的整体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有序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以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在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中,要处理好各种教学技能之间以及教学技能与外部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形成平衡的有序的状态。教学系统要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要与外界有信息、物质等的交换,必然要求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地吸收各学科的新信息,引进先进的技术,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使教学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
3.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一个控制系统,既有输入信息,又有输出信息,系统的控制部分根据输出信息(反馈信息),进行比较、纠正和调整它发出的输入信息(控制信息),从而实现控制。在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应用中,要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来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

④ 如何理解教育教育系统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⑤ 怎样理解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无论是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教学系统设计,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教学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系统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现,需要按照既定的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结果评价方法,同样,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反过来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有时甚至要根据需要调整分析与设计的环节,要在参考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式。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是针对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方法,即是要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形成一个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是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由此可见,教学系统设计项目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各方面人员的协同工作,如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包括教师)、媒体设计人员等。

⑥ 在教育教学中怎么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就是抄对教育现象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细致的系统记录,使研究者获得最原始的资料,是其他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本书要介绍的调查法中有观察,实验法中也有观察。例如皮亚杰在对儿童进行液体守恒定律实验的同时,加上观察、谈话。他在儿童面前呈现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放上同样数量的水。然后把其中一瓶水倒在高一点窄一点的一个瓶子里,另一瓶水倒在矮一点、粗一点的一个瓶子里,再问这两瓶水是否一样多?3岁的小朋友说不一样多,因为这瓶水高,那瓶水矮;6岁的小朋友说,一样多,因为这瓶水高,可是窄一点,那瓶水矮,可是粗一点。这说明6岁儿童已经从二维角度看问题,具有补偿性。6岁孩子又补充说明,“把这两瓶水倒回原来的瓶子里,水还是一样高”,“这两瓶水就是原来的两瓶水”,这就是可逆性与同一性。可逆性、同一性、补偿性是思维守恒性的三个主要特征。皮亚杰正是通过观察和谈话证实了6岁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守恒性。

⑦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 系统方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

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综合系统工程,主要用图像、声音、文字表现教学内容,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理想教学环境,同时也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最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快乐学习落到实处。

然而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时常困惑着学习者,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

一、教育技术的前世今生

追溯一个事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该事物。教育技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一种意见认为教育技术起源于一般的技术概念,“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也有人认为教育技术起源于现代化传播媒体的运用。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产生的最原始的动机是人们对于直观教学的追求。 自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直观教学在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祥地,我们主要以美国为例,简述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所谓“教育技术”,定义为:“在特定年代下可以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先进技术”。[1]

教育技术包含了两条平行的发展线索:一条是物化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另一条是非物化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2]

媒体技术的发展(物化技术)

智能技术的发展(非物化技术)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电化教育阶段(1978 年以前); 定义、内涵探讨阶段(1978—1987);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 年至今)。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目前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光盘、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和抽象形式表现出来的作用于教与学实践中的科学理论知识、系统方法。[3]

电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二、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的确切定义,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5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4]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5]

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的过程进行创造,使用和管理,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AECT'05)

教育技术(ecational technology)与现代教育技术(modern ecational technology/contemporary ecational technology)。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名称不同: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加上了“现代”二字,出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要弄清它的概念,我们必须先弄清“现代”的含义。中文关于“现代”的解释是:现在这个时代。英文解释有两种:一是“modern”,译为:(1)近代的,现代的;(2)现代风格的,新式的,现行的,时髦的。二是“contemporary”,译为:(1)发生,存在; 生存或产生于同一时期;(2)同一瞬间发生的;(3)自始至终同时存在的;源出同一时代的;(4)当代的或仿佛当代的,现时的。可见, 由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现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义理解。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从广义上理解呢,还是狭义理解呢?对此,我国专家作出了如下解释: 解释1: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 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

解释2:教育技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 几乎包括教育系统的所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仅涉及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的内容。

解释3: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相比较, 现代教育技术学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近一二十年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解释4: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⑧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整合英语教学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中学英语教学

【内容提要】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让教育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契机。同时,英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育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有效整合 【正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因而在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整合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
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一)综合性
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甚至还融合了美学、文学、广告学等多种人文学科。它可以接受外部图像、声音、录相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改变了计算机只能输入输出文字、数据的局限,使得计算机能说会唱。
(二)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和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随意控制。如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可以把你想做的事情告诉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显示、传播,并按人们的意愿控制信息的走向。只告诉做什么,不必告诉怎么做,它自己就可完成操作。
(三)实时性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很高的运算处理速度和对文本、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综合处理交互的能力,故在模拟显示各种现象时,可选择不同的条件或参数,模拟变化情况,编制交互性极强的英语教学课件,将学生自我练习与教师指导加以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和改善学习效果。据美国国防部调查,多媒体教学比普通教学的成功下提高38%,而培训时间减少31%,它使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能够主动地创造学习。
(四)复杂性
多种媒体中各个媒体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放到计算机,所以要求采用复杂的大压缩比的实时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很大的存贮空间、高速的传

输网路和较高的实时处理速度。多媒体这一复杂性,使多媒体全数据的存储检索以及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增加了难度。
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双向课件系统
多媒体双向课件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并进行信息交流,教师随时监看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指导。它突破传统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教、学双主体的积极因素,增强教学的控制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按需随时修改程序,及时把新教材和练习编入软件,不断增添新内容和完善课件,为教师更形象地表述教学内容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教师编写和开发教材提供非常方便的工具。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将电影、电视、录相等切割拼接合成,形成完整的视听结合的表现丰富的多媒体教材。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的口语发音标准是一个突出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可不必自己发音,而由机器发出标准的语音来完成单同拼读、课文示范朗读。声、图、文的集成信息给教师的表达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而声、图、文并茂的授课内容更易使学生理解、接受和模仿,这在语言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题库管理系统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是一种图文混合管理数据库,使用户在阅读文字时还可看到相应画面;带有语言功能的数据库,可连接电话同各种信息库联网,随时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甚至还可以同图书馆联网,直接在电视上阅览图书、查阅资料。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多向传播能力,可给英语教学带来巨大的潜能。CD-ROM可擦写光盘使数字化视听教材得以广泛使用,扩展了语言教材来源,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可根据课程进行的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或插入新的题材。在练习中可设多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由软件未判断学生答案的正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可限制其答题次数或响应时间,记录学生的正确答案数及回答问题数,随时测验及作成绩记录。
(三)自习考查系统
在多媒体磁盘的服务器中,存放多种教材,供学生们按需选用,可以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多媒体系统学习和复习,多媒体系统将恨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给他出题的难度。基础好的人可以不断学习新课程;反应差一点的人可能要多练习一些,多媒体系统才把新的一课教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用于考试方面,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操作界面,使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考试环境中。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与理解练习时遇到的困难,为他们设计了许多实用的工具,提供了语法字词解释和翻译等辅助工具,方便学生自修。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电子参考书、电子培训教材、电子自修课程等,进行自学。人机对话功能使学生具有参与、控制以增进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学习顺序、内容、进度和显示速度,计算机可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和适当的强化材料,特别适合于个别化教学。
(四)演示实练系统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微机VGR信号转换成视频PLA制式全屏幕信号,实现了在电视机上显示经过微机处理的文字、图像和图形等信息。这样电视机不但播放教学录相,还可作为微机的显示终端演示英语教学软件。还可将PLA制式视频信号转换成VGA信号,微机显示器也可作为视频信号监视器,利用微机存储、处理视频图像。即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可任意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等各个种类的信息排列组合,进行综合表现,使学生感到参与感强,生动有趣,易于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由于图、文、声一体化的效果,使抽象的内容立体化,使受训者一目了然,犹如身临其境。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显示和有声有色,电脑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有控制的校正错误,常常很容易使学习者“渐入佳境”。它能提供十 分逼真的模拟环境,创设环境,产生直接经验。也可将枯燥、繁多、难记的单词通过在显示屏上轻轻触摸便可调阅。
三、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师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不仅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中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确定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策略整体设计,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入手,不断地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情感的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地利用旧知识向新知识进行迁移,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主动地学习。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课件,使学习都能进行独立的网络学习。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自制并放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主要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地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即Mine or Yours课件)中寻找答案,通过网络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如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与归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主体作用,懂得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去学,有问题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交互课件,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实现了电子技术与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对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处理使计算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完善,这种聚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现代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同时给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交互课件,是实施人机交互个别化学习的关键。教学手段是教师得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是学生学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它必须是行之有效的。
我在设计课件中,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考虑:
1、课件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如启发性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 2、课件要符合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面的考虑而设计的。
3、课件设计要体现以启发式、训练型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能体现最新的教改成果,移植最好的教学经验。如在每一题完成后,都出现一句鼓励或祝贺的话,做对的题后都出现正确反馈等,这些都出于上面的考虑。如在教学时用PowerPoint制成的配有动物叫声的图片或动画的幻灯片来学习动物英文名称,然后进入一个Flash动物园,让学生看草图猜动物,回答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点击草图显现动物真实图片,并用声音播答案,再叫学生把各种动物图片拖到其英文名称上。.从开始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以来学生上英语课的积极性大增,有的以前对英语毫无兴趣,现在也开始表现出学英语积极性和兴趣。把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还可利用网上的在线网页教学课件和丰富的其他资源以及查阅任何你需要的信息。这就把课堂直接延伸到了互联网,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利用多媒体手段化难为易,寓教于乐。例如:讲解语法知识时枯燥乏味,学生们毫无兴趣可言。运用多媒体辅助讲解,把句中的主、谓、宾制作成活灵活现的Flash动画,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以小游戏、捉迷藏、找房子等形式加入其中,真正实现了教学由老师的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仿真,化抽象为直观,把学生带入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用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官受到刺激,把知识形象化,化难为易,大大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充分利用和拓展学生已经发展起来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
真的情景再现,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融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生环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可使课堂内容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思维环境中,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教学设计思想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反馈)。
2、创造适当的情境
3、教学设计的个别化,针对性强。
4、网上协作学习(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 5、丰富的多媒体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下面以小学英语第三册中的《Mine or Yours》为例,具体谈谈基于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基于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指的是: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这样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即教师利用多媒体体制作技术,创设有关失物招领、寻找失主的学习情境{将寻找失主的场景录制成录像,导入新课},学生在课前围绕所设情景自编对话,Is this your pencil?No,it isn't.Whose is it?而教师课堂上通过投影仪出示新的句型Is this yours?以及回答“No,it's not mine.本节课主要掌握句型:Are you sure? Whose keys are these? Are they yours? They are not mine. Would you give them to her,please?然后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自制并放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上述主要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地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即Mine or Yours课件)中寻找答案,通过网络与同学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如竞争、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网络提出让学生总结“What have we learned?”懂得怎样询问失主,以及怎样把所拾物品归还给失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其
次课堂反馈题由Lanstar考试系统制作试题库,并存放在教师机中,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与能力通过访问教师机,独立在学生机上完成,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最后由学生自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
(五)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加强课外交流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只有加深学生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和谐发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提供一些优秀的网址,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给学生作为课后兴趣学习,提高拓展能力的途径之一。比如网站http://www.bbc.co.uk,单击Ecation,我们便可以看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幼儿英语教学节目。但对于小学生还是很适合的,这个栏目有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很多动物形象如小刺猬,小熊,小猫等,合适小学生看,还可以和小朋友交流英语。这些节目都可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丰富语言点!
(2) 使用网络交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写的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但网络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把我的QQ还有email 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英语和我交流,还可以把平时布置的写作任务已Email 的形式发我,学生发来很多不错的作文,有写爸爸 妈妈的,有写同学的,有写自己周末忙什么的。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同时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会去寻找资料,这样就真正的开展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下,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老师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导者身份出现在教学中,而不再是说教者。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系统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