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武汉大学传播学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老师,以及他们的著作
罗以澄
张金海
姚曦
石义彬
罗以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出生,祖籍福建福州,从小在上海学习、生活。六十年代初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九六六年毕业后,长期担任报纸和广播媒介的记者、编辑工作,一九八四年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任教。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海德传播研究院院长,是该校新闻传播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新闻学博士点负责人;同时,还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特约编委、武汉地区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地方媒体的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罗以澄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发展,先后撰写(或主编)、出版《新闻采访教程》、《新闻采访学新论》、《新闻写作现代化探析》、《新闻传播评论》、《广播消息选评》、《广播通讯赏析》、《应用新闻学600题》等学术专著、教材或教学参考书7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过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新闻论著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73)
* 代表性成果:““西方主流媒体的西藏‘3.14’事件报道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对策探讨” ( 3月11日 ,57)
* 代表性成果:““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2篇) ( 3月11日 ,63)
* 标志性成果:《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卷、2005年卷、2006-2007年卷、2008年卷) ( 3月11日 ,56)
* 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年度中国传媒市场盘点 ( 2月26日 ,9509)
* 我国新闻学10年发展的哲学思考 ( 5月12日 ,6163)
* 我们离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 9月18日 ,5822)
* 新闻网站的市场前景、存在问题及策略探讨 ( 9月18日 ,5858)
* 我国证券类金融报道理念与运作的反思 ( 9月1日 ,6324)
* 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 7月15日 ,5978)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广告传播、传媒经营管理
张金海,1951年生,湖北省石首市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78年就读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担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会长。先后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论文集、教材15部。
张金海教授早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与《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卷”的编撰,出版《黄鹤楼集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唐代艺术诗选注》(中州出版社,1991年)、《中国古典四大名粹·诗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古文观止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等多部著述,近年仍有《全唐诗校编》(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杜牧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等著述出版,成果累积达200万字。
20世纪90年代初,张金海教授进入传播学领域,致力于广告学专业和传播学学科的建设。主编《珞珈广告学从书》系列教材(两辑共10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2002年)、广告经纬》(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广告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概论》(中央电大指定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广告学教程》(全国10所高校组编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个人专著《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在广告传播领域,张金海教授主要从事广告传播理论、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以及广告文化的研究。他出版的《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广告理论的专著,是国内广告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学理的标志性著述,也是珞珈广告学派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国内广告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他出版有《广告经营学》,承担有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广·告规范化研究》、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经多年潜心探求,撰成《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规范研究》一书,则为张金海教授广告传播的运作与管理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述。
张金海教授治学严谨,在学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他所创立的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经近10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已处于领先地位,并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张金海教授则是这—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珞珈广告学派的开创者,并已成为全国广告学界、广告教育界颇具影响的著名学者。
近年,张金海教授的学术研究又由广告学领域进而拓展至传媒领域。他所主持的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在传播尤其是传媒研究方面已颇富成果。目前,张金海教授正围绕他所主持的国家“十五”“211工程”项目“现代传媒的经营管理”,集中从事传媒的经营管理研究。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广告经营与管理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世界十大传媒集团产业发展报告 ( 3月11日 ,96)
* 代表性成果:学术著作:整合: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 ( 3月11日 ,88)
* 代表性成果:“广告学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6篇) ( 3月11日 ,91)
* 代表性成果:“传媒经济与传媒产业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1篇) ( 3月11日 ,76)
* 标志性成果:“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29篇) ( 3月11日 ,81)
* 论广告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 3月11日 ,77)
* 广告负面影响新视角——浅析广告对社会诚信的伤害 ( 3月11日 ,76)
* 品牌延伸战略再透析 ( 3月11日 ,76)
* 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7)
* 网络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消解及其利用 ( 3月11日 ,75)
* 广告社会价值的争议及其重新解读 ( 3月11日 ,78)
* 不对称信息与广告传播——兼论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消费信息与广告传播——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 ( 3月11日 ,78)
* 谁来保护广告创意人 ( 3月11日 ,78)
* 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与影响因素 ( 3月11日 ,80)
* 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 ( 3月11日 ,88)
* 我国传媒新一轮扩张态势 ( 2月26日 ,786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2月26日 ,7307)
* 传媒广告:200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述评 ( 5月10日 ,6447)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结果摘登 ( 5月7日 ,6096)
* 2003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的相关情况 ( 5月7日 ,6114)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 ( 5月7日 ,6078)
* 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目录) ( 5月7日 ,6275)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发展 ( 5月7日 ,608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栏首语 ( 11月26日 ,6044)
* 《现代广告·品牌与中国企业发展》专栏:品牌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 11月26日 ,6109)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三):接触广播电视行为 ( 11月26日 ,6255)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二):读报行为及读报意愿 ( 11月26日 ,6128)
* 2002年武汉市民媒体接触状况调查(一):武汉市受众调查实施方案 ( 11月26日 ,6130)
* 2001年《楚天都市报》读者意见调查报告 ( 11月25日 ,6124)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3) ( 11月25日 ,6457)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2) ( 11月25日 ,6651)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 ( 11月25日 ,6256)
* 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绪论(续1) ( 11月25日 ,6382)
* 广告与文化三题 ( 11月25日 ,6366)
* 武汉传媒业发展的几点构想(纲要) ( 11月18日 ,6204)
* 试论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性质与功能 ( 11月12日 ,6687)
* 媒介的产业化与广告经营 ( 9月1日 ,6333)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石义彬、单波教授的论文《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荣获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石义彬,男,1955年3月30日生,汉族,湖北省随州市人,中共党员,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新闻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年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留外文系任教。
1985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今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
1987年-1989年在美国西东大学传播学系学习;
1994年9月参加大陆、台、港、澳两岸四地新闻传播学研讨会;
1995年—1996年赴美国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
1995年9月在美参加依阿华大学举办的传播学国际研讨会;
1998年10月—1998年12月应邀赴法国波尔多三大、巴黎等地访问讲学;
2002年获新闻学专业博士学位
教学工作:
1995年至2000年以来,一直主讲新闻学专业必修课“大众传播学”和“英美报刊选读”,主讲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学原著选读”。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
1.主持“二十世纪传播学批判学派研究”(武汉大学重点项目子课题。经费1/10万。);
2.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大众传播与湖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经费20万);
3.主持湖北省专项资助项目“网络传播与湖北社会发展研究”(经费6万)
4.主持横向项目“媒介效果研究”(经费3万)
5.主持“传播学批判理论研究”(武汉大学海德传播研究院,2万元);
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
1.《也谈新闻失实》,载《新闻学探索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2.《批判视野中的传播理论发展》《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
3.《新颖独到的理论视角》,《湖北日报》理论版1997年3月6日;
4.《论信息时代媒介的权威性》,《广西教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论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建构》《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6.《且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光明日报》理论版1999年6月11 日;
7.《论新闻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8.《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受众意识的强化与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人民日报》理论版,2000年5月13日;
10.《新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年5 月16日;
11.《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2.《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13.《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新闻与传播》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心)
14.《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新动向》,《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3期
15.《关于新世纪新闻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年3月15日;
16.《教育改革的首选课题——素质教育》,《参考消息》2000年3月28日;
17.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新闻前哨》2003年第2期
18. 论谣言生成的效果《湖北社会科学动态》2001
19.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2003年6月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国际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
20. 对麦克卢汉媒介 思想研究现状的检讨《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21. 鲍德里亚后现代传播理论的历史谱系《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22. 互动媒体与营销传播《广播电视研究》2003年6期
二.著作
1.专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国家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2.专著: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译著:《二十世纪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合译)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译著:《追寻记忆的人》(合译)华夏出版社
5.译著:《灾难的星球》湖北少儿出版社
6.译著:《媒介效果》2004年
获奖情况:
1. 1997年10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1997年9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200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4. 曾多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师、武汉大学优秀工作者和武汉大学优秀研 究生管理工作者称号。
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代表性成果:““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系列论文(2005-2008,13篇) ( 3月11日 ,60)
* 转制改革下公益性传媒的治理结构创新 ( 3月11日 ,59)
* 我国传媒治理结构的理论渊源与创新 ( 3月11日 ,61)
* 新闻与创新——浅析创新新闻学 ( 3月11日 ,58)
* 关于中国传播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 3月11日 ,58)
* 我国当代女新闻工作者职业地位批判 ( 3月11日 ,57)
* 媒介暴力研究的多重视角 ( 3月11日 ,59)
* “以偏概全”:一种隐蔽的新闻失实 ( 3月11日 ,61)
* 西方新闻传播的后现代表征透视 ( 3月11日 ,61)
* 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以奥运报道为例 ( 3月11日 ,59)
* 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 ( 3月11日 ,58)
* 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 ( 3月11日 ,59)
*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媒介背景——电视 ( 3月11日 ,59)
* 文化身份认同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月11日 ,57)
* 再论大众传媒时代的传媒消费取向 ( 3月11日 ,58)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2月26日 ,7689)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征 ( 5月12日 ,6581)
* 比较与整合:西方媒介理论的新动向 ( 5月12日 ,6522)
* 合著:科学发现观的演进 ( 5月12日 ,6205)
* 二十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 5月11日 ,6190)
* L’Histoire de l’Espace public médiatique en Chine ( 5月11日 ,7088)
* 石义彬教授专著《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出版 ( 5月8日 ,6178)
* 短信息:依托互联网的传播新媒介 ( 5月8日 ,6498)
* 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 ( 9月1日 ,6234)
* 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表述活动的历史与逻辑 ( 9月1日 ,6165)
* 耕耘有思想的学术 创建有学术的思想——记石义彬教授 ( 1月20日 ,6015)
㈡ 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2-2-18早上8:00左右 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展 视频
我也在找,这种东西既然要人看,就把视频发到网上嘛!真是的。
㈢ 厦门大学为什么有那么多别称都是怎么来的
1、南方之强
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厦门大学之时,于1920年11月发表了“筹办厦门大学演词”,就强调要把厦大办成“南方之强”。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被广泛了解,是在抗战时内迁长汀办学时期。
1940年8月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广泛称誉为“南方之强”。
2、厦门第一人民公园
厦门大学是我国东南隅的重点高校,厦大的校园风景是全国有名的,号称是我国“最美大学”,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甚至需要预约排队购票才能一睹厦门大学的“芳容”,这个“厦门第一人民公园”的别称,实在是名副其实。
(3)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新闻扩展阅读:
厦门是个旅游城市,也是个热门旅游地,现在许多人前往厦门鼓浪屿、厦门大学都是必须要去的景点,厦门大学始建于1921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是我国近代第一座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最初为私立大学,后来改为国立大学。
厦大之前成为了一部火热的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的取景地,这部电视剧的男女主都青春靓丽帅气美丽,他们的校服也是让大家觉得这才是理想大学的状态。因此大家都想去体验一把明星们待过的地方,也是人们想去厦大的一个原因。
㈣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成果
在教学上,学院充分依托西华师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学科基础教学,同时强化学生实践,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取得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新闻毕业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
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高素质、实用型的新闻传播和播音主持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宗旨。长期以来,学院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文积淀深厚的优势,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努力锤炼、提升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学院学生在包括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四川电视台等省内外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举办的国家级和省级大赛中,我院学生屡获嘉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已走上工作岗位新闻专业学生中有186人荣获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以上各种专业比赛或社会活动评比的210个奖项,出版著作5部。其中1994级王熙为获中国“乐凯”杯一九九七年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新闻摄影作品获国家级省级新闻奖项20余次,新闻摄影作品被美联社、路透社等世界级通讯社转载;1994级范华明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特约记者。《军歌嘹亮》获全军系统优秀电视军事节目二等奖。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两小时,武警某部200名突击队员向汶川开进。作为突击队一员,范华明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第一时间报送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和中央军委常委给予高度评价,范华明因此荣立二等功。1995级林小明获中国“乐凯”杯九八年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1996级吴雨珊,后来成为《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2005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中国金融新闻年度人物”。1996级王兴川,后来成为四川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四川新闻》记者,曾获第25届四川广播电视省级政府奖专题类一等奖;2001级李蓉获中国大学生2002年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2001级李蓉、2002级胡英、杨楹(独立编导拍摄的)《老兵、老柴》获四川省(2004年)首届大学生DV大赛优秀奖;罗志强、黎峥、李阳旭同学的纪录片《走过人生节点的小兵》获中国电视艺术协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首届“自然记录杯”DV纪录片大赛短片一等奖;2003级秦尧、袁露(独立编导拍摄的)《挥动翅膀的女孩》获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005年)(纪录片组)入围资格;石松林的纪实摄影作品《送战友》获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摄影类一等奖、中国首届大学生艺术节摄影比赛三等奖。2003级徐湘东,后来成为攀枝花晚报记者,通讯《一个白血病患儿母亲的感恩童话》获200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全国一等奖。
学院既注重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及社会科学素养的构筑,适应媒介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个性化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
㈤ 胡翼青的教学成果
1、专业主干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学基础、传播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
2、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外国文学、社会心理学
3、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
4、选修课:消费行为学、传播学名著选读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
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
1、《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独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12。
2、《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5、《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
6、《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8、《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4、《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
16、《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19、《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
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
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
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
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
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
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
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㈥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怎么样
北京信息科技大抄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
学校设有9个学院,32个本科专业,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其中研究生800多人,普通本科生近11000人;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800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174人。
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10个,国家级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标志性成果。近三年,学校有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取得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17个、北京市级精品教材16本、精品课程9门等成果。学校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知识管理与技术经济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取得了以连续3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为标志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