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诗经·采薇》怎样停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内狁/之故容。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㈡ 《诗经.采薇》音律
采薇(wei一声)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mi二声)室靡家,玁(xian三声)狁(版yun三声)之权故。不遑(huang二声)启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róng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㈢ 孔子《采薇》是哪个朝代的舞蹈
采薇 出自诗经.小雅 西周时期的诗歌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㈣ 诗经,采薇怎么上课
原文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赏析二
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此诗写得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尤其是其前半.《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晋代谢安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当时谢玄就举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数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把《采薇》末章尤其是“杨柳依依”几句,看成是古今罕见的妙笔呢?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分析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卷上四)他是着眼于景与情相反相成的关系,来把握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现在,这一经典评论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有学者在剖析“杨柳依依”数句的“个中奥妙”时,说:“真正探明此句之佳处的,当推王夫之.他在《姜斋诗话》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写乐云云)……一般来说,诗歌创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诗相反.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诗人正是抓住了情与景暂不和谐的矛盾,运用反衬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现出戍边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第44页,1998)[1]其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句虽然可以说是以乐景写离家出征的哀伤,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绝对不是“以哀景写乐”.诗歌写主人公归来时,明明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何乐之有呢?又哪里谈得上以哀景写乐?只要我们完整地把握诗人提供的各种要素,就可以发现“雨雪霏霏”毋宁说是“以哀景写哀”.
《采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并非所谓的情景反衬.这首诗的前三章反复抒写盼归而不得归的忧伤;第四、第五章文笔稍转,从字面上看没有继续写这一层意思,只叙述戍守和战争的紧急与辛苦,而妙处恰在于不动声色地将盼归而不得归的忧思蕴含其中;最后一章文笔悠然宕开,先追写离家之时杨柳如何如何,可重点显然是在眼下的回归上,尤其是在主人公归途中无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这样说来,一个千百年来本应该得到关注、本应该被省察,可迄今为止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就凸显在了我们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着要回家、要回家,从薇菜初生时节一直念叨到岁暮(抑或从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当他真地踏上归途时,却竟然是“我心伤悲”,并深深感慨“莫知我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行道迟迟吗?不是.揆度诗意,行道迟迟至多只是伤悲的一个表现,而非伤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载渴载饥吗?也不是.在紧急艰险的戍守和战斗过程中,主人公一直经历着载饥载渴的窘况.在归途中尽管他同样载饥载渴,然而改变(至少是部分改变)这种窘况的希望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他怎么会单单为这一点充满了哀伤呢?——在前方戍守、征战时,主人公满怀忧伤的根本原因不是载饥载渴,而是“我行不来”;在归途当中,主人公满怀哀伤的根本原因同样不是载饥载渴.那么是因为雨雪霏霏这种所谓的“哀景”吗?更不是.单单雨雪霏霏有什么值得哀伤的呢?根据《采薇》一诗的整体内容和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来分析,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是因为在他得以摆脱玁狁侵逼的压力、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了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后代有不少诗篇曾写到离乡者(包括从征者)归来后所面对的悲惨处境.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当那位从征数十年的老战士回到家中时,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坟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为兔子野鸡的乐园;庭中井上的葵菜和谷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种而生的),舂谷做饭采葵做羹之后竟自无人可送.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惨剧.汉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几年,后被曹操赎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么呢?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家人已尽,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满了荆艾,白骨纵横,豺狼号吠,主人公形单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真是异曲同工:故园隐没于蒿藜之中,成为狐狸野猫的领地,存者离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变成了尘泥……
提出这几个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说《采薇》的主人公一定会面临相同的处境.我们只是强调,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读者或者会问,你这里列举的都是后世的旁证,在《采薇》那个时代,从征者对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后的处境未必有什么担忧.从《诗经》学史的背景上看,这种疑问不是毫无道理的.远的不说,当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就曾根据“《殷其雷》,……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雄雉》,……军旅数起,大夫久役”、“《伯兮》,……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黍离》,……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鸨羽》,……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诗也”等来自传世《诗序》的七个例子(相关诗篇分别见于《召南》、《邶风》、《卫风》、《王风》、《唐风》、《小雅》等部分),断定《诗三百》当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即通常所说的上层统治者(参阅《诗三百篇探故》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伤呢?
学术界认同朱东润先生上述说法的人并不鲜见,实际上此说是颇值得商榷的.《采薇》写西周时期的事,一般将它归于周宣王时期.西周时期作战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车兵,他们是从“国”中公社农民亦即“国人”中征发而来的;作战时,每辆兵车除甲士外还有御者一二人、徒兵十人,徒兵是从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调来的.“国人”和“野人”是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8页、第3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关典籍中,“国人”又常常被称为“士”.朱东润先生提出:“春秋以前,士为统治阶级之通称.”(《诗三百篇探故》第5页)这种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尽管不少学者在沿用.《礼记·少仪》:“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正因为士本来就是耕农,所以其子长则耕.《管子·问》篇多次透露了这一层意思,比如问“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陈列者几何人”(陈者,阵也),以及问“士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问“国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等,既说“士”又说“国子弟”,既说“身耕”又说“在陈列”,足以证明古代士、国人、公社农民三者实为一体,他们平时种田,战时出征(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第327—328页).因此,不管《采薇》的主人公是车兵还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劳动者.
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认真地读一读《诗》,——以《诗》说《诗》是最好的办法了.《诗三百》中颇有一些篇章可以确证:当时一般的征夫担负着从事农业生产、供养父母亲人的关键职责;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战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父母亲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而充满担忧.《唐风·鸨羽》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艺者,耕种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小雅·四牡》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将者,养也).……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小雅·杕杜》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小雅·北山》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很明显,这些诗所说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义曰:“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适王畿也,故《鸨羽》、《杕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义则说:“……王之事理皆当无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继续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这些诗(尤其是其中的《鸨羽》),明确显示了《采薇》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当“国人”或“野人”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供养家人的关键角色不得不走向战场或担负其他劳役时,一方面他们自身备受艰险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亲人的生活也往往毫无指靠.所以,那位游动戍守,转战南北,家人音信全无,[2]而自己则错过了一年甚或数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离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诸如此类的悲惨现实.他怎么能不充满哀伤呢?至于他究竟担心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悲惨境况,诗歌并没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拨读者的联想.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深刻地指出:“如果在味觉、嗅觉、触觉、热和冷的领域中有任何东西具有同美的价值相似的价值的话,可以肯定,那决不是最强烈的感觉,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觉,而倒是最富于暗示性的感觉,也就是最富于联想的感觉.”(《美学史》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85)《采薇》末章所营造的,不正是这种“最富于暗示性”、“最富于联想”的感觉吗?
《采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于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而在于写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战士在归途中绵绵不尽的悲伤.这种悲伤给读者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出丰富的联想.这种悲伤,说明《采薇》不仅是从战士服役的单一视角来抒写战争的祸害,而且还蕴含着另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战争给民生造成的更广泛、更沉重的灾难;——不管是开赴前方的战士,还是留守后方的那些战士的亲人们,都别无选择地啜饮着同一杯战争的苦酒.而对《采薇》的主人公来说,回家不是悲哀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不得不正视、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开始.
《采薇》是深刻、卓异的,原因就在于那位终年盼归乃至年年盼归的战士,在回家时没有常人可以预期的兴高采烈,而是满腹悲伤;——如果诗歌写他当时一派天真烂漫,一派轻松活泼,一派快乐欣喜,那意蕴就平庸而肤浅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采薇》是蕴藉动人的.它通过启发读者的联想平添了艺术吸引力.《采薇》又是独特的.它没有落入平庸,并且没有把主人公回家后面对的惨况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像后来的《十五从军征》等诗作那样),而是将其留给了我们的想像.唐代诗人宋之问贬谪岭外,“经冬复历春”,跟家人间音信全无.回家时他的心情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即越接近家乡,就越害怕得知家人的坏消息.也许这种近乡情怯,正是《采薇》归乡情悲的同调吧.
总之,《采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写乐”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把末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误解成“以哀景写乐”,是因为忽视了这句诗的上下文,肢解了诗歌的有机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作品中的各种要素常常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元素的功能和意义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能得到彰显.人们误解《采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阅读时偏执于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朱子语类》卷八十).我们必须强调,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伤,就无法体味战争给民生造成的灾难的深重,就无法体味《采薇》表达主题的深刻和有力;而无视这种悲伤的结果,将是歪曲诗歌的内涵,并大大削弱它的艺术表现力.
[1] 今补说明:王夫之本人未必有这种意思,其所谓“以哀景写乐”或者只是由“以乐景写哀”连带而及,不见得对应于《采薇》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笔者针对的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为代表的对于《采薇》的常识性理解,而非王夫之的言论.
[2] 按“靡使归聘”,陆德明《释文》有云:“靡使,如字,本又作‘靡所’”.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作‘靡所’者是也.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无所使人来问,非谓无所使人归问.”他还指出“归”的本字应当从人从归,《方言》等释之为“使”.这种看法比通常的解释似乎更确切.
赏析三
诗经·小雅·采薇》新解2009年12月01日 星期二 21:26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二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㈤ 诗经采薇节选断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回/之故。
不遑/启居,答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㈥ 诗经采薇的改编剧本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
那首歌谣
不经意被专写就属
白露前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㈦ 诗经采薇的分类及发展
内容上的分类
一、祭祖颂歌: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ráng)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讲解《大雅·生民》(ZP42)
克禋克祀:郑玄笺:“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阴也”。夏以水菜(后来三晋节俭)、殷人(东夷、郑卫宋齐、楚)尚声,周人重气。
履帝武敏歆:闻一多先生说:履帝武敏是一种象征性的舞蹈,“所谓帝是代表上帝的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犹言与尸伴舞而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光义读为‘愒(qì)’: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神话与诗》)
这里实际描写的是古时求子求爱的仪式。
宋周去非《岭表代答》: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蹈,谓之踏摇。男女意相得,则男咿嘤奋跃,入女群中负其所爱而归,于是夫妇定矣。这是原始狂欢节求爱求子仪式的遗存。而“履帝武敏”当是许许多多形式中的一种。
清陆次云《峒蹊纤志》:苗人每遇节令,男子吹笙撞鼓,妇随其后,婆娑进退,举手顿足,疾徐可观,名曰踹堂之舞。不过苗人此舞,已经失去原始时代舞蹈的意义。他们只是在象征性地表演祖先的狂欢舞而已。苗人是伏羲氏之后,传说伏羲也是因为他的母亲华胥履迹而生。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
艺术上:本诗采用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似乎是一篇《后稷本纪》。后稷出生、转弃、稼穑、祭祀过程,生动细致。用方、苞、种、裦、发、秀、坚、好、颖、粟,描写谷物生长过程中的十种状态。用旆旆、穟穟、幪幪、唪唪描画豆、谷、麻、瓜四类作物的长势。以舂、揄、簸、蹂、释、烝,叙谷物处理的六个步骤。精细而形象。孙鑛《评诗经》:“次第铺叙,不惟记其事,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传奇色彩:履帝迹而怀孕,生而如肉团,剖之不开,弃之见异,生而会立,天生知农,天降嘉种。
二、农事诗:
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发明农业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与之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予丰收,天子亲率诸侯、公卿大夫、农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这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讲解《七月》
《七月》是一首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艺术上,这首诗受到的称誉过多,说它“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洵天下之至文”、“真是无上神品”,这些赞词,都缺少发展的眼光。清代崔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评价比较中肯。的确,这首诗不着意构筑,信口而出,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七月》的艺术特点。
三、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讲解《小雅·鹿鸣》。
本诗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全诗以鹿鸣起兴,首章言奏乐,二章言饮酒,末章则并奏乐、饮酒而言之。从情绪上说,是一章比一章亲近;从气氛上说,是一章比一章热烈。至末章则达到“和乐且湛”的高潮,层次十分清晰。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所谓“变风”、“变雅”:《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后世经学家纳入伦理轨道后对《诗经》作品的主观解说,即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确有不少含蓄蕴藉的作品,但也有一些直吐怒骂之作。这些作品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其特点是“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刘熙载《艺概》)如小雅中的《节南山》、《雨无正》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五、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诗经》反映战争徭役有两种情况: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自西周建国,不断受到外来侵扰,北方的玁狁(戎狄),东南的徐戎、淮夷,南方的荆楚。这些部族尚处于游牧阶段,未进入文明的门口,文化水准的差异及对子女财帛的垂涎(xian),使他们对农业为主体的较为富庶的周民族发动进攻。于是就有了战争诗。《小雅·采薇》《秦风·无衣》(与玁狁)《大雅·常武》《大雅·江汉》(与荆楚)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其二、对内镇压叛乱的。武王灭殷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国,并让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死后,周公当政,武庚、管叔和蔡叔及徐国、奄国相继背叛,周公率兵东征。经历了三年的激战,最后平定了叛乱。如《豳风·东山》。《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说在战争诗中,除了厌战思乡之情外,还有少数激奋昂扬之作的话,《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六、婚恋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有单相思的诗:《周南·关睢》;男女相互爱慕的诗:《邶风·静女》;女子对男子的思念:《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争取婚姻自由的诗:《鄘风·柏舟》;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讲解《氓》和《谷风》。
《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谷风》以具体的事实诉说自己的劳苦贤淑和丈夫的薄情寡义,指责了丈夫的喜新厌旧,得新捐故的恶劣行为。客观地反映了妇女的悲惨命运。
㈧ 急需把诗经采薇改编成能演的剧本 要剧本形式希望尽快有答复
雪欲来的时候
又烫一壶酒
将寂寞 绵长入口
大寒夜 山那头 彤云出岫
小炉边 那首歌谣
不经意专被属写就
白露前 麦未熟
恰是初秋
约临走 将柴扉轻叩
岭上霜红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头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时节
煎茶试新叶
让光阴 杯中交叠
茅檐下 水如泻 沾衣未觉
研开墨 芒种刚过
歌写至下半阙
春分后 花未谢
尚可采撷
却低首 问是耶非耶
枝上残香也覆盖了眼睫
谁和着那首歌
刚吟罢的第一节
卿尚小 共采薇
风欲暖 初成蕊
问离人 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 独采薇
露尚稀 叶已翠
问征人 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忆采薇
草未凋 又抽穗
问斯人 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昔我往 杨柳垂
今我来 雪霏霏
问故人 可记当年高歌唱《采薇》
㈨ 怎样教好这首诗经.采薇(节选)
[设计理念]
[目标定位]
[教学流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三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菲菲”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
五、作业
1、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2、背诵《十五从军征》。
3、读读《采薇》整首诗。
六、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㈩ 舞蹈《诗经三首》取材于《诗经》中的
采薇
诗经 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版故。不遑启权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调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