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写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当前小学科学论文,大家最关注什么
1.从关注的内容看,分为六大类: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课堂教学研究最为集中,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有11篇(交流、教学意外各2、记录、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现象、纪律、教师指导各1;教学环节或全过程2)。课堂教学研究对老师来说最为熟悉也最能写出文章来。
2.从论文的形式看,分为理论探讨型、实证研究型、经验总结型三大类。
(1)理论探讨型主要从思辨的角度对某一现象或教学概念进行理性探讨,可以包括什么是该
(2)实证研究型论文是指研究访谈、调查或实验基础上写就的研究报告
(3)经验总结型可分为:经验总结型的论文包括教学策略、实践反思、教学随笔、个案分析等形式。
二、优秀教学论文的基本特点
1.论文的选题针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
《小学生家庭实验室项目实施问题与对策》——课外活动,做到人无我有。
《让科学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在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尝试》——德育渗透,人无我有;
《建立科学探究差异研究共同体,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认知结构》——关注差生,做到人有我新。
《《小学科学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再实践与反思》——学生评价,做到人新我实;
2.论文的主要论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少有“正确的废话”。
3、论文的例证新颖,引证有说服力,论证有深度,研究成果或教学对策能指导实践
三、论文撰写的问题与建议:
(一)选题与标题
1.问题:(1)选题过大过宽,例如《科学教育需要均衡发展》,《农村科学教育之我见》;(2)选题追风,如《把握总舵 和谐构建科学课堂》。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可见选题是至关重要的。
2.建议:角度要小而新,小题大做。很多老师为选题犯愁,
3.标题:第一,在内容上,标题应准确反映研究的主题与范围,《科学教育需要均衡发展——对新课程实施中兼职科学教师培训的一些思考》,这样的主标题显得很蹩脚。第二、在语言上,标题应注意准确、简洁、完整。《“与思维同行”:小学科学有效探究的原点追寻——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秀”的反思与纠正》这样的副标题
(二)行文
1.问题表征:(1)概念界定不清,与标题不符
(2)分类标准不统一,面面俱到
(3)引用不严谨,实践性不够
(4)提出问题不做归因分析,建议没有针对性
(5)有文学化倾向
❷ 小学科学论文,不要从百度上搜的!我只要题目,标题找不到将就
我是专职科学老师,写一篇第一节课课前教育的原创论文给你:
宇宙演化史(课前教育):
我们的宇宙产生之前,原始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横向椭球体;在椭球体中,有几个巨大的逆时针旋转的纵向椭球体原始黑洞。黑洞里面密度极大,温度极高,并不断吸收着周围的能量;黑洞中有许多平行宇宙,由于黑洞不断吸收能量,体积越来越大,当能量达到超载时,黑洞就会释放能量,被称为“霍金射线”,产生虫洞,释放奇点,从而产生大爆炸,形成今天的宇宙。
大约在138.2亿年前,我们的宇宙由一个原始黑洞释放出来的极小奇点大爆炸形成,这是科学家 根据大量星系快速远离我们而去的逆向思维得出的理论。宇宙大爆炸到0.1秒时,新宇宙中产生了1000亿度的高温,这时爆炸区域什么也没有,但我们的宇宙时间开始了,空间也在不断膨胀。137.5亿年前,宇宙温度先快后慢的冷却,宇宙中出现了最早的元素:氢和氦,氢和氦是构成宇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137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许多大质量的恒星,由于大质量的恒星消耗能量多,灭亡得也快,经过了几十亿年后,大质量恒星不断毁灭,在宇宙中产生了许多星云、星团和生命元素。13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包括银河系在内的许多古老星系,11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氮、氧、铁等元素,9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黑洞、星云、星团,7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大量黑洞、星云、星团、星系、恒星、超新星、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红巨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暗物质、暗能量等天体物质,是逐渐并不断演变产生的。
人类进化史可以追溯到太阳系的产生。大约在45亿年前,距银河系中心三万光年的地方,由星云中四个氢原子形成的氦的核聚变,产生了太阳和太阳系。现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5至3万光年的地区,可称为可能有生命存活的生命带,随着银河系中心温度的升高和十亿年后太阳超新星爆发,人类可迁徙到:火星、土卫六和离银河系中心3.5万光年的地带。44亿年前,在太阳系中产生了我们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太阳系中大部分行星都是逆时针自转的,而且,绝大部分行星的地核都是液态的。43.7亿年前,一颗像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在刚刚诞生、高速旋转、还是火球的地球的太平洋处,使之飞出去一块,形成了地球的卫星——月球。40亿年前,宇宙中大量的冰陨石带着生命元素到达地球,并形成海洋。36亿年前,海洋中的水、火山温度、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少量的氧,激活了海水中的生命元素——氨基酸,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蓝藻。29亿年前,最早的植物:藻类植物在海洋里产生。23亿年前,最早的动物:史前海母由藻类植物产生。15亿年前,史前海洋生物达到了繁荣时期。
那么,我们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呢?10亿年前,史前海洋生物进行了同类杂交,物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海洋植物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开始向陆地发展。5亿年前,棘鱼(史前鲨鱼)产生,被科学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人类祖先。3亿年前,史前鲨鱼进化成了史前三角鱼。2亿年前,又进化成了两栖动物——史前螈鲵鱼。1亿年前,进化成了爬行动物——似鸡龙。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二十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大爆炸、13级地震、硫磺大火、巨大海啸、强酸雨、四个月暗无天日、第四纪冰川到来,环境异常恶劣,引起了恐龙及物种大灭绝。生物是生存环境变化决定进化或灭绝。4500万年前,人类进化成了啮齿类动物——普尔加托里猴,它们的头像猴子,身体像大老鼠,尾巴像狐狸的尾巴,非常聪明、灵活,在地洞里靠吃树根和球茎度日。1600万年前,进化成了哺乳动物——猿猴。700万年前,进化成了直立动物——智人。500万年前,进化成了高智商生物——现代人。
目前,人类可以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到1000亿光年以内的宇宙空间,已经发现了1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但还没有发现宇宙的边缘。宇宙还在像吹气球那样,不断膨胀。宇宙膨胀是先快(爆炸能量大于暗能量)、后慢(爆炸能量等于暗能量)、再快(暗能量大于爆炸能量)。我们的轨迹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正在快速远离宇宙大爆炸中心。最后,宇宙不会收缩回到奇点,而是会发生大撕裂。黑洞是大质量的恒星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形成后会吞噬周围的星际物质,连光也不放过,然后,大黑洞吞并小黑洞,大约在550亿年后,宇宙将回到原始平行宇宙,一切终结后又会从新开始。
❸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模 拟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大 气 压 力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顶部的绳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备好了,我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黄豆为什么不发芽
上星期,我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孵豆芽。
外婆给了我一些黄豆种,我嫌少,还要从妈妈扎紧的塑料袋里去拿,妈妈说袋里的豆是不能孵出豆芽的,我不信,偏偏要做实验。于是,我将两种黄豆分开了,孵起来。
根据书上的介绍和老师的指导,我把浸胀了的两种黄豆分开放进两层湿稻草中间,每天早、中、晚各淋一次水。我想,一样的孵法,怎么可能不长出一样的豆芽来呢?
第二天,我轻轻地翻开豆芽上面的稻草,外婆的黄豆种已膨胀到它原来的两倍大了,许多豆粒的腰部长出了短短的、粗壮的芽。可是妈妈的黄豆,只发胖,不发芽,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四天,外婆的豆芽又长高了许多,可妈妈的那些黄豆,却变颜色了,由淡黄色变成深黄色了,还有几粒变成淡黑色了。看来,真要被妈妈“不幸言中”了。
第五天,第六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用外婆的黄豆孵的豆芽,越长越高,越长越嫩,玉柱金顶,漂亮极了!而妈妈的那些黄豆却腐烂了。我这才相信,妈妈讲的是真的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去向妈妈请教了,妈妈笑眯眯地说:“豆种尽管已经干了,可还是要呼吸的,你外婆的豆种挂在屋檐下,空气新鲜,呼吸当然不成问题。而那塑料袋里的黄豆,因为袋口紧扎着,不通气,它们没法呼吸,早就憋死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若有所思地说。
真没想到,晒干了的黄豆也会憋死。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啊!
`
``````
捏 鸡 蛋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作文的题目一定会说:“鸡蛋怎么能捏呢?”谁都知道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破。“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带我到成才书店里买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爸爸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
我先拿来一个碗,为的是防止捏时被捏碎了,那些蛋黄撒一地。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里全是汗。鸡蛋破碎的一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弄清楚鸡蛋能不能捏碎,我双眼一闭,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没破,可我还是有些怀疑,准备再做一次实验。
我又把鸡蛋放在手上(这回我用的是两只手),然后咬起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量去捏鸡蛋。可我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还是安然无恙。这真让我又烦恼又惊奇,我只得去问爸爸。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4,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我真的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奇妙。
❹ 急需关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论文。
【内容提要】: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的兴趣和深入。如何让学生了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并使探究充实有效,是一线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学习 提出问题 有效教学
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假设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假设,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方面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的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
一、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 “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得到终极的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是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所以要想学生们主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对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确、具体的问题。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问题就会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它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是,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的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而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我们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二、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突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就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
如要求学生对 “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假设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那么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的温度不会上升?这与假设的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这矛盾的基础进而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观测呢?这种通过思维论证,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吗?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连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养成科学学习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在探究过程中促使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科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说:“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情况一样。”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在这之前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在关注物体本身上,学生也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在第一个活动中——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的不同状况的现象出现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很自然就会提到液体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变化,这与前面所学的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展开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的探究。这样前一个探究结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个问题了。
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虽然早有定论,但今天是学生直接探究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可他们确确实实直接在搞“科学”,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教师所追求吗?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养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做学问的开始,是吸取知识的动力。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发现总是是思维论证和假设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学教学炽,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善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
3、韦 钰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❺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可以写哪些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二、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
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
3、实践性。
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三、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科学小论文格式!五年级
❻ 小学科学小论文怎么写
鱼会说话吗?
您相来信自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
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❼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文题目有哪些
你去CNKI或者万方 打中小学教育 就会出来很多
❽ 小学生六年级科学论文有什么题目好写(要写2千字)
蜜蜂 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我省 监利县 12岁的小学生 聂利 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 发音器官 ,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8月举行的第18届全国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上, 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 声》,荣获优秀 科技项目 银奖和 高士其 科普专项奖。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 苍蝇 、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 《十万个为什么》 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 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 蜂箱 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 木板 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 放大镜 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 油菜籽 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 大头针 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 蚊帐 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了解, 中国教育 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新闻链接:昆虫专家称可能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昨日省内多位从事昆虫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院副教授 陈国 生说, 膜翅目 昆虫一般没有 发声器官 ,而蜜蜂属于膜翅目昆虫。省昆虫学会理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徐冠军说,还未发现有资料报道蜜蜂有发声器官。 听说聂利的发现后,徐冠军教授说,由于他没有见证聂利小朋友的试验,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试验,所以尚不敢对她的发现下结论。如果这位小朋友的发现是真实的话,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