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儿园中班蒙氏数学教案《描数字一》
目标: 1. 学习用标记记录图形的两个特征(大小、形状或颜色) 2. 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不同特征,并能语言表述。 准备: 教具:数字1-9的卡片各一张;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屋顶的房子图片一张;标记卡片若干张(大小、形状、颜色标记) 学具:幼儿人手1-2份操作材料;颜色、大小、形状标记若干;胶水;幼儿人手一把标有颜色、形状标记的纸制钥匙;在场地上画好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图形若干。 过程: 一、 集体活动 1、 玩游戏"开火车" 序:今天,小兔子要请我们中 (2)班的小朋友去它的新家做客呢,我们开火车去好吗?准备好了,火车就要开了哦。 师: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 幼:几点开 师:(出示数字卡片)你们看 幼:(看数字)X点开 教师带领幼儿先集体开展游戏,再分小组游戏,最后请个别幼儿游戏。 2、 看图形做标记 (1) 教师出示有不同形状的屋顶图片 师:我们的火车终于开到小兔住的小区门口了。可是这么多房子,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幢是小兔的新房子呢?别急,小兔子啊给我们小朋友写了一封信,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标记图)小兔子可真聪明,他把他家的屋顶用标记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小朋友看标记来找到他的家。 启发幼儿根据标记来找出相应的图形,注意引导幼儿要兼顾多个标记来找出图形。可让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小兔子的家的?并集体认识。 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2) 小鹿看见了也想请我们来帮它写一封信,寄给其它小动物。那么小鹿家的屋顶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小鹿图片并粘贴在一幢房子门口 -)小鹿正在它家门口等着我们呢。我们一起帮它来写这封信吧。 启发幼儿尝试用标记将图形的特征记录下来,可先找出图形的三个特征,再引导幼儿任意选择其中两个特征记录下来,可请个别幼儿上来自由选择标记进行记录 师生共同检查操作结果。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帮小鹿把信写对了呢。 二、 幼儿操作活动 1、 看图形记录特征 小区里的其它小动物都知道我们小朋友聪明,所以都要叫我们帮它们写信呢。 幼儿取出操作材料,观察上面的屋顶和小动物,说出是谁叫你写信的,并说出屋顶的名称和特征,然后在空白处记录它们的两个特征。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 活动评价展示 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并请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操作结果的。师生共同检查评价。 四、 活动延伸:游戏《找房子》 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房子了,我们也去看看我们自己的房子吧,首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胸前的钥匙,我们要根据钥匙上的标记,到外面去找一找自己的新房子,找到后,数一数你的房子里住了几个小朋友。 教师示范讲解。 幼儿活动,教师检查评价。
『贰』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1一5以内的教案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 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 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 看实物和圆点连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 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 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 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叁』 中班蒙氏数学5以内数与量结合教案
蒙氏数学观来摩课
开场白:源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大家能够抽出时间来观看我这次的蒙氏数学观摩课。在此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们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是一节蒙氏数学课《数物结合》它是让幼儿体验数字与物品的对应关系,设法将抽象的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联系起来,帮助幼儿认识数字。在生活中应时时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数量的同时,与数字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10以上数的含义并加深对两位数表达方式的印象。
本节课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认读数字11—15。
3、使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授课开始:
一、教学名称:
蒙氏数学
『肆』 幼儿园中班蒙氏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体验图形间的组合替换关系。 2、能运用平移、旋转、翻转等方法拼出平行四边形,并记录自己的拼法。 3、理解操作步骤,乐意探索多种品图形的方法。 活动重点通过与梯形的对比,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多种拼法并进行记录,发展幼儿的空间运动能力和表征能力。 活动难点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对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基本图形有初步的认识
『伍』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认识扇形的反思与分析
提问:小朋友,你知道要怎么认识新朋友吗?如果让新朋友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会不会更加熟悉呢? 四、教师请幼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片上,然后贴在自己人的胸前,开始播放儿歌。提问: 1、小朋友,请大家去认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你觉得应该要怎么做呢?(教师也贴上名片,示范给幼儿看,如何认识新朋友) ... 2、小朋友认识新的朋友之后,可以怎样和新朋友一起玩呢? 五、教师总结活动。提问: 1、因为是新学期的开始,所以适应幼儿园生活和认识新朋友是很重要的,今天,小朋友有没有认识新的朋友呢? 2、请大家围成两个圈圈(外圈和内圈)外圈和内圈的小朋友面对面。我们一起边念儿歌边跳舞吧! 六、字词句教学:学习写自己的名字。 活动评价: 1、能正确地念唱儿歌、做动作。 2、能大方地向新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
『陆』 中班蒙氏数学比较最快和最慢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对速度的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
教学重点:
1、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理念:
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的分析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中速度单位的换算以及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等有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则。
教具准备:投影仪及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放一段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教师提问: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2、学生活动:看书43页“有关游泳比赛”并分组讨论:观众和裁判各是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
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 ②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
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1、利用以上方法来比较课本43页汽车和飞机的快慢
先由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给出速度的定义。
2、 速度的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介绍各物理量的符号给出:v=s/t
教师强调公式的意义:s 和 t 相对应,必须是同一段路程中的路程和时间
3、 速度的单位
仍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分析过程,由学生说出速度的单位:m/s
提问学生:
① 1 m/s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
② 你还知道速度的哪些单位?(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
③ 1m/s和1km/h哪个速度大?
④ 教师讲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⑤ 指导学生看书98页“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4、速度的计算
① 学生读例题。
② 教师强调解题的规范格式。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由学生说出其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速度不变或改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强调 ①匀速或变速、②直线运动
『柒』 中班蒙氏数学《数物结合》公开课优秀教案
蒙氏数学观摩课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大家能够抽出时间来观看我这次的蒙氏数学观摩课。在此我代表全体老师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们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设计意图:
我设计的是一节蒙氏数学课《数物结合》它是让幼儿体验数字与物品的对应关系,设法将抽象的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联系起来,帮助幼儿认识数字。在生活中应时时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数量的同时,与数字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10以上数的含义并加深对两位数表达方式的印象。
本节课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认读数字11—15。
3、使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授课开始:
一、教学名称:
蒙氏数学
二、教学内容:
《数物结合11—15》
三、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四、教学准备:
1、串珠、数字拼版
2、彩色纸条、圆形小卡片
3、彩圈卡片
五、教学过程:
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走线,线上游戏:《小火箭》
小火箭,真厉害。一飞飞到蓝天上,发火箭啦——11、12、13、14、15,发射!
出发到太空喽!
2、集体活动
①感知数物结合
⑴创设情境:太空里呀,有金色王国,还有彩色王国。金色王国里有许多金色串珠,彩色王国里有许多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怎么办呢?数字王国里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⑵提示:刚才小朋友们玩游戏《小火箭》时,小朋友都听到老师说那几个数字了呀?(11、12、13、14、15)
⑶先出示教具数字拼板、数字卡片11,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是1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1的串珠、数字拼图。
⑷请个别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11—15中的任意数字,以增加幼儿的兴趣。
②游戏:“找数字”
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我问你,,哪个数字不见了?”
幼儿边拍手边答:“尤老师,告诉你,数字11不见了。”
然后请幼儿放回原位(游戏可反复进行)
3、分组活动:
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① 看数字,贴星星。
② 读一读,涂与数字相对应的彩圈。(彩圈卡片)
③ 玩“串珠、数字拼板”。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每组个别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操作的情况,感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总结:
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11——15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蒙氏特色:
蒙氏数学主要是让幼儿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转到生活实际操作为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进一步探索创造。并且通过蒙氏数学的学习可帮助幼儿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幼儿善于提问,爱思考的习惯。
『捌』 中班蒙氏数学《比多少》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探索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掌握重叠和对应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会比较两组(5以内)物体的多少。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尝试找出比较物体多少的两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超市游戏。(碗和勺子)
2、学具准备:超市游戏。(每人手中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
3、颜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组,每组不超过五个,用学具袋装好。)
4、猫和老鼠头饰若干。(各占幼儿人数的一半。)
5、操作册第1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听音乐走线。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买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个碗和五个勺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帮老师看一下碗和勺子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超市游戏。”比较学具袋中的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哪种多一些?哪些种少一些?一样多?
第二组:玩雪花片。比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种颜色多一些?哪种颜色少一些?一样多?
第三组:完成操作册中第17-18页的练习。
4、集体游戏:猫捉老鼠。
教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放音乐《一只小小老鼠》。)
每组8-10人,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每种头饰不超过五个。)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当音乐停止时,要请幼儿说出自己组中猫和老鼠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都学会了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重叠和对应。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小学具袋的门打开,把手中的学具宝宝一个一个装进去,不要忘记把学具袋的门关上!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下男孩和女孩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2、请幼儿回家后比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谁的多一些?谁的少一些?
『玖』 幼儿园蒙氏数学中班双胞胎教案
中班数学:分类计数 (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特征进行多次分类,并用数字记录。 2、使幼儿学会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以及结果。 【活动准备】 1、帽子图、标记卡、数字卡若干,黑色水笔; 2、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标记分类计数。 出示图形一 师:图上有什么?(帽子) 师:一共有几顶帽子?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用什么标记来表示这里记的是帽子?启发幼儿说出帽子标记。 师:这7顶帽子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讲述,教师和幼儿讨论用什么标记来表示。例如:帽子上没有花的可以在花标记上划一条斜线表示没有花。 (2)分类计数。 这些帽子有这么多的地方不一样,哪每样有几个呢?(屈老师 www.qulaoshi.com)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引导幼儿把数字贴在标记的左面。 (3)小结。 盖住图一,现在我们不看这幅图能不能知道图上有几顶什么样的帽子?每样有几顶? 你怎么知道的?(看标记的) 引导幼儿一起看标记来说一说。 二、小组活动。 1、看图按标记印数字。 2、盖点子游戏。 3、依照样子涂色。 4、给数目最多的点子打勾。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讨论做的是否正确。 中班数学:分类计数(二)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重点)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难点) 【活动准备】 1、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 2、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记录图形。 (1)出示图形一。 师:图上有什么?(房子、小桥、蝴蝶) 师:用什么图形拼搭成的?(长方形、三角形) 师:每个三角形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出示图二(颜色标记、形状标记、大小标记) 师:用哪些标记来表示大三角形?小三角形? 师:用哪些标记来表示红三角形?黄三角形? 幼儿先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3)按照标记记录。 师:这儿这么多的图形,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呢?请幼儿报数字老师记录。 (4)小结。 请幼儿一起说说这幅图里面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 (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看一看,说一说,(屈老师 www.qulaoshi.com)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看图按标记记录。 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讨论做的是否正确。
『拾』 幼儿园中班蒙氏数学该怎样教
蒙氏数学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笔者到使用蒙氏数学的幼儿园进行了一些跟踪的调查和研究,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大家分享。但也有一些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及教法的运用等还很不得法。本文将蒙氏数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缺乏有效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一分析,希望能对教学第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四个主要问题
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缺乏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联系的意识
一次,中班的“数物结合”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完“串珠、数字拼板”后,教师要求幼儿每人用一根小绳穿出和数字卡片相同数量的木珠,幼儿纷纷将珠子穿在自己的小绳上,操作过程中气氛相当好。当老师请幼儿数数自己小绳上的珠子数时,却只有部分幼儿所穿的珠子数和教师的数字卡片上的数字相同。
活动前,教师为准备材料花费了大量精力。活动中,孩子为摆弄、操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在穿珠子的过程中感知认识、获得数物对应的经验。可是,幼儿在整个操作活动中,只是忙于穿珠子了,根本没有去思考所穿的珠子数与教师的数字卡片是否相对应,无法去关注自己的过程,也就无法获得数物对应的经验。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也缺乏适时适当的指导,使操作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
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 缺乏深层次的对学具价值的挖掘
还是以中班为例,在 “认识时间”的活动中,教师出示教具“星期转盘”的时候,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便问幼儿:“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可是,当老师拿出教具时,孩子们都发出“唉”的长叹,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像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当被猜测的物品与幼儿的设想并不一致时,它便很难再激起幼儿的兴趣。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只会隐性地浪费时间。
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
在中班“图形分割”的教学活动中,一位老师为了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了“变魔术”这一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即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变成各种图形。老师在操作前提出:“老师想请小朋友当魔术师,用这张纸变图形,看哪个小朋友变得又多又好。请小朋友拿起剪刀,开始变。”不一会儿,每个幼儿都剪出了好多图形。当老师请幼儿说“变”了哪些图形时,幼儿说得最多的是三角形,其次是梯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很少,而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
只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在中班的数学活动“认识单数、双数”中,教师安排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提供了“数字与筹码”等材料。教师先示范学具的摆放方法,再请幼儿操作练习,全班幼儿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学具;老师则忙于控制活动的时间,并让个别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并说出10以内的单数与双数。表面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幼儿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课堂的活动内容很丰富,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幼儿也能根据操作的学具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
但是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思考的时间,即使幼儿正确地汇报出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也只是在复述学具效果图上的内容。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为学数学的操作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潜在的教育资源被浪费。
加强实施有效性的措施
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关注幼儿真正的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在上面提到的中班“认识时间”的活动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对幼儿兴趣的引导与幼儿的需要不相符,反而会让幼儿失去兴趣,其实幼儿对学具“星期转盘”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直接出示教具就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可见,有效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引导幼儿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幼儿或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的幼儿多种感管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中班的“认识单数、双数”的活动中就缺乏幼儿的思考。在此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思考呢?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与活动,如前例中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操作、摆放筹码,不用示范筹码的摆放。
其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老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