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师观影响教学观,小学数学课堂存在什么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谈谈你的理解
对现代课堂教学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对现代课堂教学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听谢利民教授报告后感
暑期里,我们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谢利民教授的精彩报告。我是受益非浅。在报告中谢教授给我们剖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内涵,阐述了现代教学的生命价值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性的终身发展。在今天,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发生了改变。“昨天,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学知识的学生。”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是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现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扩展了,教师也同样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教师的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激活教材知识,这是教师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不断地提炼生活。教师的知识要比教材的知识大很多。然后,教师要激活思维,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释放出来,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转变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这是教师知识外化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要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赞扬学生的一切结论;要有促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的意识,保护、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与尝试。
教育的真谛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促进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充分肯定学生就要正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并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比如识别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学生今后应该怎样继续学习或发挥其强项的建议,指出哪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以及评价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能等。
正确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自信心,调整学习策略;能增强学生合作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着眼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教师是学生评价的最直接操作者,教师的评价观、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实施的成效。正确的评价需要有个性的教师,要求教师具备超前的教学理念,创造性的教学意识,自我风格的教学设计。
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如何有效开展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此引用郭景扬教授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一种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适合的学生——筛出一大批差生;一种教师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造就出一大批人才。”
㈡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学”和课堂教学的“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综合复习课都离不开学与练.“如何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体现学练结合的有效性,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 课堂教学的“学”和课堂教学的“练”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重点花时间进行重点讲解,在学生理解之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否则只能起到事功半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求面积》是,我第一轮上这节课是,没有向学生交代什么是分割法和添补法,我只是将例题照本宣科给学生讲完了,从作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只有部分学生只会列式计算,从组合图形上看没有反映出是通过分割法还是通过添补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而且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也说不清楚.第二轮上这节课是,我重点讲清了什么是分割法和什么是添补法,课堂上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能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作业稍有改动,大部分学生就傻了眼,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第三轮(今年)上这节课是,我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什么是组合图形),再通过自学来回答什么是组合图形(体现了课堂的学)紧接着我出示课件:下面各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体现了课堂的“学”和课堂的“练”要有针对性,即学什么就练什么)
通过上面的学和练,使学生明白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首先要把这个组合图形通过分割法或添补法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接着教学例1,通过例1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最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这是新学校教学楼占地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㈢ 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谈谈怎么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 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 、“体验” 、“操作”等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应用题前可布置学生做一回小小调查员,完成下列表格:
品 名 黄瓜 白菜 萝卜 猪肉
单 价(元)
数量(千克)
总 价(元)
这样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他们在学习上坡度,对他们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并不神秘,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进而激起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 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1、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内容时,我用CAI课件演示李蕾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 物 招 领
李蕾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校少先队大队部
2002.3
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我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A元所表示的意义,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由于学生容易认识具体、确定的对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数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因此开始学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本题中的“失物招领启事”是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便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去。在讨论交流中,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理解了新知,并对所学的知识更理解,掌握地更牢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相互帮助、合作的意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如,学过了100以内加减法之后,创设了“买汽车”的教学情境:微型汽车大削价,小林花去100元买了几辆汽车,他买了几辆汽车,是哪几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我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为:
(1)把100元分解为两个数的和: (2)把100元分解为3个数的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50+20+30=10040+40+20=10030+30+40=100
(3)把100元分解为4个数的和 (4)把100元分解为5个数的和 40+20+20+20=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这也正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题的应用味:漫画的形式更贴近于儿童的实际生活,学生从图中获得各种汽车价钱的信息,又从文字中获取“小林花去100元”的信息,由于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刻板地归为哪一种类型,要想解决“买了几辆汽车,是哪几辆?”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整个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学习过程。不仅巩固了100以内认识和加法,而且促进数学的交流,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两步应用题之后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8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4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妈妈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创造而倍感兴奋,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 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再如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 “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㈣ 关于小学数学组合图形有哪些小课题
小学数学组合图形方向的小课题很多,可以研究怎样求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等。评职称需要小学数学小课题找亿百出版。
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线段图解决问题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如实际操作、找规律、整理数据、列方程等等,其中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基本也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高低。现在的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对单一。其实很多数学问题,通过画画图,在画图的基础上找到具体的量或分率和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把抽象、模糊转化为直观、具体,题意和数量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注重和利用画图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可现实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画图策略的运用存在两种情形,越聪明成绩越好的人在碰到难题时会主动地画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却是懒得画或者不会画,觉得怕麻烦或无从入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并利用画图策略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体验画图策略的价值性
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叙述出现,纯文字的问题在语言表述上比较简洁,桔燥乏味,以至使他们常常读不懂题意。所以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自己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
如六上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多少只?鸡兔同笼是一个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头疼的问题,但是运用画图策略却非常容
易理解且把问题解决。如:画图时,先引导学生把8个头全画上两只腿了或四只腿,发现少的或者多的那些腿是兔子或者鸡的,然后依次再添上去,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后,兴趣浓厚,纷纷动手,了了几笔简笔画并通过添腿或减腿就能非常快速地计算出鸡或兔有多少只。然后依托画图法,再理解假设法中求鸡:(8×4-26)÷(4-2)=3(只),为什么除以(4-2)的差就容易多了。我也曾把这道题用画图法叫我读二年级的儿子来做,他居然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感兴趣,画得得心应手,并且很快地解答出来。画了几次以后,他居然也能感悟出通过算式来计算了。
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一、创设良好的开端,引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心理铺垫。如果开场白讲的好,就能先生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宛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导入新课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上下功夫。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三、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赋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五、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