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人小学学历,想学习古汉语。 但不知道重哪里开始
首先需要一来本权威一点的古汉语自字典以方便随时查阅建议实体书
需要从最基本的古文学起,可以购买一些基础的诗词
买一本成语词典,每天阅读几个成语并熟悉其来源以及用法
每天都要学习一篇诗词歌赋,不要着急进度,等一篇学透再学下一篇
每天朗读古文以熟悉断句以及锻炼语感
待有一定基础可以尝试翻译陌生古文的语句,从句到段再到篇,慢慢拓展,增加难度。
最后有一定水平再去学习古经典,提升水平。
B. "小学"一词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
晕,楼上太误人子弟了
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国故论衡•小学概说》
“小学”在古代就是古汉语文字学
C. 古代汉语这门课对小学教育专业有什么作用
打牢语言基础。
D.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
论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的语言。由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和以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两部分组成。我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知识是指古代汉语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学、语法学、音韵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等。我们以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从它的研究对象去看,另一方面又要从它的功用去看。世间的学科,有的以研究实体对象为主,有的则以研究关系,功用对象为主,前者如生物学、地质学、语音学,后者如技术经济学、数学。此外,还有一类学科,它既研究实体对象,又研究关系、功用对象,而古代汉语学就是以研究实体对象和关系,功用对象为主的一门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生的古诗、文言教学,生字读音、写法教学以及词汇教学方面有很多帮助。这里,就从以下4个方面来谈谈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声旁的形声字在今天普通话中的读音。
《说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就是由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思的形旁组成的汉字。我们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学生到了小学2年级的归类识字就开始学习形声字了,但是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些字是形声字。究其原因,还是汉语读音的转化分流导致。形声字的声旁是表示一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同被造字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声旁的一组形声字在造字时代的读音应该是一致的。可是到了如今的普通话中,语音的分流转化使读音相差很远。怎样让学生分辨一个字到底是不是形声字呢?
其实这里可以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汉语的知识,比如“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卷五中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之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声母zh、ch、sh在古代其实读作d或者t。所以我们发现“端”、“喘”、“揣”、“踹”、“遄”是一组形声字,“逃”、“桃”、“洮”、“跳”、“挑”、“眺”、“窕”、“佻”、“祧”是一组形声字,“调”、“凋”、“碉”、“稠”、“绸”、“惆”是一组形声字。而且通过这些知识和列举的形声字我们还能发现其中规律性的问题总结:形声字的声旁有念d,t的,都可以翘舌。
二、古代汉语知识可以解决小学语文一些难解的词汇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很让人头疼的词汇,比如“凯旋归来”、“悬殊很大”、“公诸于世”等等,“旋”就是“归来”,“悬”就是“很大”,“诸”就是“之于”的意思,似乎这些都是犯了重复的语病,还有新兴的“铝沙锅”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词。但这些词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这样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导致这个的原因是我们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影响,有羡余性,即多余性(语言的羡余性、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生成性,被称为20世纪国际现代语言学界对自然语言本质的三大发现。)。重复其实是为了增强语言信号。就这一点来看,这些词汇的使用其实是可以的,不算是语病。在我们的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就是这样的情况。如“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这些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试用过程,历代相递袭用,渐渐固定了下来。而上面提到的“凯旋归来”、“悬殊很大”、“公诸于世”、“铝沙锅”等等依然还处于试用阶段,也许将来会渐渐固定下来,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愿意宽容一点来看问题。
三、古代汉语知识对小学的文言释义有很大的帮助。
在中小学的课本上古诗和文言文还是占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师在教授时对字词的解释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曲解词义,误把随文释义当作了义项,有的不考虑文献性质而胡乱解释,如将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疑是”解为“好像”,事实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遥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没看到其景,但古人认为实有“银河”。“疑是”正表明作者心中疑疑惑惑,这瀑布似乎是来自九天之银河,这正反映了当时李白的认知心态。还有,《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是“井干”的意思,并非我们现在的“床”。再如,将“唯贤是举”的“是”翻译成“适合”。事实上,这是一个宾语前置格式,翻译过来就是“举唯贤”,“是”是提宾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在平时多读古代汉语的书,增加知识,在讲到这些翻译时就可以给学生最准确的知识。
四、古代汉语知识在生字教学中的应用很多。
生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汉字音形相近的字很多。怎样让学生弄清楚不写错是教学的一个难题。很多老师会采用编儿歌记生字的手段。但是一些极易混淆的字还是很难让学生区分。比如“如火如荼”的“荼”字,不论是字形还是读音,学生总是和“茶”分不清。其实“荼”是个形声字,声旁从“余”,和“荼”一组的还有“涂”、“途”。教学时联系这两个形声字让学生记忆就很难搞错了。而且根据“喻四归定”的音韵学原理,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是读成定母,所以“余”字上古时就是读作tú的。这样告诉学生他们就更不会弄错字音了。
古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远不止我上面所列的4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这个难点,有些孩子到了五、六年级拼音还是很不好。其实这些都可以用古代汉语知识来解决。我们等待着更多老师来发掘。
要运用古代汉语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必须熟练的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我们老师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
黄侃先生说:“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 我想我们老师能给学生的也就是方法吧。让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理解题旨,触类旁通。孩子不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种方法让他们来理解语文会事半功倍的多。对老师来说也会轻松许多,让古代汉语知识应用于语文教学,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更多方便吧!
E. 小学阶段是只需背诵现代汉语词性还是要和古代汉语词性一起背谢谢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既不需背诵现代汉语词性,也不需要背古代汉语的词性。
F. 如何学习小学(古文字、音韵、训诂)Z
本人中医科班出身,从小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取得过一些比赛名次),准专业水平,读过大量古文著作(有二百余篇散文可熟背),现有水平通读史记(三家注)没有大问题。想系统自修小学,不知有何门径(专业点儿的),有何学习的顺序,望真正专家学者指点!(请别从网上复制,你们能找到的我也能找到。) 问题补充: 小妹妹,我初中就通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两遍了。《说文解字》段注在高中时也已粗读(首师大教授卜希旸先生是我的篆书老师)。我是想问专业一点的学习门径和学习顺序。不过还是要谢了先! 先生既然有所积累,可以读一下章太炎先生的著作,关于小学的著作主要有《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等,以及国学讲演录的《论小学》部分。章先生师承名家俞樾老先生,可谓得其真髓。但是章太炎先生的文章不免古奥难懂,须有耐心方读的下去。本人以为近代在训诂方面章氏可谓奇才大才! 另外陈独秀在阴韵学上也是颇有成就,但因政治缘故,多不为人广知,主要著作有魏建功序,自序,古音阴阳人互用例表,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连语类编,荀子韵表及考释,屈宋韵表及考释,晋吕静《韵集》目,《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 古文字方面,本人以为目前对其的研究的确不是很理想。著作及成果都不很多。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古文字诂林》自1991年立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编纂,已经于05年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全部出齐。据说这本还是很有价值的,汇集了众多高级学人的研究成果。 至于学习的顺序,对于向您这样有功底的,可以直接切入就可以了,无所谓先后。但是古文字、音韵、训诂比较起来,建议先习训诂,因为本人就是这样做的,感觉还不错。其实,三者都有联系,绝对分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学习中最好还是前后联系,互相促进为佳! 推荐系统阅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或者许嘉璐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加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文字必备书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个人很喜欢音韵学,可以提点简单的建议。学音韵的话最基础的语音知识要懂,这个在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第一部分都有的,简单说就是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方法和发音部位等,这部分知识要求国际音标表熟练掌握。 然后音韵学教程,推荐一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这本教程是以广韵为主来讲的。 我学音韵学侧重喜欢推字,就是给出一个现代汉语中的汉字,根据现在音推求其中古音韵地位,即其中古时的声母韵母和音调等,以至于推上古音。但如果是自学这本教材,要推古音的话我觉得难度大了些。我们教授是用自己专门的音韵学讲义给我们上课的。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就是语言学的权威,你已经读过了应该没有问题了啊。然后可以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研读古文啊。
G. 小学用到的古汉语知识
常用文言虚词:
------------
文言中的虚词有上百个,这里选最常见的作些解说。由于虚词的用法灵活性很大,所以有的虚词很难说它究竟属于哪一词类。下边为述说方便,分九类来谈。
1.之 其 者
这三个词,都具有指代的作用,可以作代词,但也都具有其他的作用。
之,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如:
(1)徐公来,孰视之
(2)燕、赵、韩、魏闻之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分别代人(徐公)、事(齐国修明政治的情形)、物(酒)。此外,“之”的重要用法是作结构助词。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这里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担又有区别。(1)相当于“的”,(2)是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3)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中间,(4)和(1)相近,但都不必译出。
另外,“之”还可作动词,相当于“往”、“到”;还有时仅起凑成某种语气的作用,不译。例如: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公将鼓之
其,作为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或起指示作用,相当于“这”、“那”、“那个”。例如:
(1)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3)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分别相当于“他”、“这”、“他的”。“其”也可指代自己,如《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就相当于“我”,这种情形不多见。“其”的另一常见用法是作副词,或表推断、测度,或表命令、劝勉、希望,或加强反问语气;分别相当于“大概”、“恐怕”、“可”、“难道”等等。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里的“其”,分别是估量副词,命令副词、反诘副词。
者,作为代词,与形容词、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人”、“……的事物”、“……的”。例如: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3)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分别相当于“的人”、“的原则”、“的”。此外,“者”还常用作助词,在主语后表停顿,或在复句中前一分句末表停顿: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所 所以
“所”在文言文里用法相当灵活。原本不妨看作实词,表示处所,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在这个意义上稍稍虚化,意思就比较灵活了,例如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各得其所”,这个“所”就不一定指处所,可根据语境具体解释。在这类情形下,“所”实在可以看成有指代作用的虚词了。不过,作为指代词,“所”通常是用在某个动词前边,指代与行为动作的有关方面,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马上遇所交识
(4)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5)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
前三例都是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分别代回归的地方,溺爱的事物,交识的人。后两例较复杂,(4)指代事业成就带来的好处,(5)指代自然界冲犯筋骸、浸渍肌肤的各种因素,如寒暑、霜露、风雨之类。
“所”又可以同一些介词结合成固定结构,最常见的是“所以”。例如: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3)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分别相当于“(得天下)的原因”、“(为法)的根据”、“(养人)的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
“所”和“为”相呼应,相当于“被”,是文言被动句的格式之一。例如:
(1)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是 斯 兹
这都是指示代词,“是”的用法较复杂。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4)唯余马首是瞻
(5)余是以记之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斯故百世之遇也
(8)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例(1)—(3)是“是”作指示代词的常见用法,分别表示远指、近指,相当于“那”、“这”、“这个”或“这样”。(4)中的“是”有提宾的作用,常和“唯”字同用。(5)的“是以”,就是“以是”,相当于“因此”;(6)的“是故”,相当于“这个缘故”,也就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斯、兹的用法较简单,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或 莫
它们常用作无定代词:
(1)或师焉或否焉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这里的“或”相当于“有人”、“有的”,“莫”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和“没有什么”。
它们还可以用作副词:
(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莫若自遣腹心自结于东
这里的“或”相当于“或许”、“也许”,“莫”相当于“不”。
5.乃 将 特 徒
这些词都可以作副词:
(1)良乃入,具告沛公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5)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6)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民将不安
(7)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9)徒以吾两人在也
(1)—(3)是“乃”作副词的三中常见情形,分别相当于“就”、“才”、“竟”。(4)—(6)是“将”作副词的三种情形,分别相当于“去”、“刚”或“方”、“将要”,其中(4)的用法较少见。“特”作副词,相当于“仅仅”、“只是”。“徒”作副词,在(8)和(9)中分别相当于“白白地”和“只是”。
这几个词,作为虚词,“乃”的用法较复杂: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这里(1)是作代词,相当于“你”、“你的”,(2)相当于“是”、“就是”,(3)中的“乃”与“无”合成固定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不是”。此外,“乃”还可作转折连词。
6.和 安 孰 胡 曷 奚 恶
这些词都常用作疑问代词:
(1)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豫州今欲何至
(3)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5)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吾与徐公孰美
(8)是可忍,孰不可忍
(9)吾孰与徐公美
(10)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11)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2)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最常用的自然是“何”。(1)—(4),分别相当于“为什么”、“哪儿”、“怎么”、“什么”。(5)和(6)中的“安”,相当于“怎么”、“什么”(或“哪”)。(7)—(9)的“孰”,相当于“谁”、“哪一个”和“什么”,“孰与”则表比较,是“比……怎么样”的意思。(10)—(11)的“胡”分别相当于“为什么”和“什么”。(12)—(14)中的“曷”、“奚”、“恶”都相当于“何”,可以分别讲成“什么”和“怎么”。
7.于 以 为
这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三个介词。
于,放在动词后相当于“在”、“从”、“对”、“向”等。例如:
(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2)青,取之于蓝
(3)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于,放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比”;“于”还有表被动的作用,相当于“被”。
例如: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以,作为介词,相当于“把”、“拿”、“用”、“凭借”等等,这在初中就已经十分熟悉了,不一一举例。它还表示“以……资格”,相当于“因”,相当于“在”。例如:
(1)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
以,还常用作连词,用法和“而”相近:
(1)夷以近,则游者众
(2)作《师说》以贻之
以,还可用如动词,相当于“认为”、“以为”:
(1)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2)皆以美于徐公
为,作介词用时,可以相当于“替”或“给”、相当于“被”、“因”、“为了”、“向”或“对”: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4)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5)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为,还经常用作动词,含义很广,可讲成“做”、“是、”“成为”、“进行”等等,因已不属虚词,而且用法极为灵活,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
8.而 则 虽 然
这是几个常用的连词。
连词“而”的用法有三:顺接两个词、词组或句子;转接,相当于“但是”、“却”;连接状语和动词。例如:
(1)吞二周而亡诸侯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还常作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连词“则”也可以表顺接和转接。表顺接时相当于“就”、“那么”,相当于“原来是”、“原来已经”;表转接,相当于“却”。例如: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连词“虽”主要用于表转折,通常用在转折复句或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虽然”或“假使”: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连词“然”也主要用于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如“然赌促织,隐中胸怀”。
不过,“然”还经常有别的用法:
(1)近抚之,气息惙然
(2)成然之,早出暮归
(3)物皆然,心为甚
这里分别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某种情态;动词,相当于“认为对”、“同意”;代词,相当于“这样”。
文言文中“然后”、“然则”中的“然”,从意义上说,相当于“这”或“这样”。“然则”可以解释为“既然这样,那么”。
9.也 矣 哉 乎 夫 耳 焉 诸
这是一些常用的语气词。值得注意的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也”不仅用于句尾(或用于判断句尾,与“者”呼应;或用于陈述、疑问、感叹句尾,表肯定、否定或疑问、感叹语气),而且常用在句中,表提顿或语气的舒缓,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种情形不要和现代汉语中副词“也”混淆。
第二,“乎”作为语气词,可以用在句尾或句中。除此之外它还经常同“于”一样,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夫”作为语气词可以用在句尾,也可用在句首。如用在句中,则往往是代词,相当于“这个”、“那个”、“那些”。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四,“焉”除作为语气词外,常作为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例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1)的“焉”,有指代作用,相当“于之”、“于此”。例(2)的“焉”则相当于“安”,是“怎么”的意思。
第五,“焉”作“于之”解时,它实际兼有了两个词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兼词。“诸”也是个兼词,相当于“之乎”。
常用的文言代词:
--------------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 吾 朕 余 予 自 己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自己 我们 我们这些人(我等)
2.第二人称:尔 而 若 乃 女 汝
相当于现在的:你 你们 你们这些人 您
3.第三人称:之 彼 伊 厥 渠 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 它;(他 她 它) 他们 他们的
4.疑问代词
问 人 事物 处所 情况
谁 孰 何 曷 安 焉 胡 乌 恶 奚 盍
现代汉语意思:
谁 哪一个 什么 哪里 怎么 为什么 何不
5.指示代词
近指 此 是 斯 兹 之 夫 然 尔
这 这样 这里 这种 这样
远指 彼 夫 其
那 那个 那里 那些
旁指 他 人
别的 旁者
虚指 或 某
有的 有人 有些 有时 某某
无指 莫 无 靡 或
没有谁 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