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什么舞蹈高考加分
⑵ 采茶舞的舞蹈简介
采茶舞是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此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走步时二手柔摆,双膝微颤,舞扇时手腕灵活地抖扇,甩伞时,胸腰有提、沉、含、放。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都含有巧、柔、圆的风格。采茶舞源于茶乡的劳动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手持茶篮,口唱“十二月采茶歌”,载歌载舞,描述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丛、双手采茶、拣茶和在茶叶丰收归途中追、扑蝴蝶的喜人形象。整个采茶舞以跳跃活泼的乐曲和轻盈优美的舞姿,使人联想起风和日丽的茶乡春天的生动情景。
简介
采茶舞是玉林市民间的自娱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结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采茶舞。男的称茶公,女的称茶娘,道具分别有钱尺、彩扇、手帕、彩带等。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几乎是无村不唱,无圩不舞。演出场地不拘,空旷的晒场、草坪均可,也有在竹木搭的台演出的。采茶舞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时插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可以在“采茶大例”(即从歌舞到串古,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形式)中表现,也可作单独表演,民间把这些情节叫“茶插”,意即采茶插曲,如“十打舞”即是此类。 采茶舞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采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二胡、笛子、唢呐为主,再伴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随着社会发展,采茶舞由原来群众自发组织发展到乡镇、县文艺团体来排练演出。“六人斗金花”、“九龙摆尾”的采茶舞,在五六十年代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1981年以后,经过艺人改编的采茶剧《改风水》、《绿叶扶花》、《选女婿》等节目先后参加南宁地区、自治区文艺大会演出。《绿叶扶花》还获得南宁地区1985-1986年剧本创作三等奖。崇左采茶舞现在仍不断创新,但其音乐曲调、表演动作、服装道具均保持了原来的风格。
起源
大唐时期,品茶之风盛行于世,皇宫内眷之间更盛行一种品茶斗茶的采茶舞风气,每逢春季采摘新茶的时节,宫廷中便会举行一些庆典、祭祀或茶艺活动,采茶舞便是这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采茶舞是唐代的一种特殊的舞蹈,既不同于宫廷流行的歌功颂德的“软舞”,也不同于国外传入的胡旋之类的“健舞”,而是在“软舞”的风格上融进了胡旋舞色彩的一种独特的舞蹈。福宝阁茶艺表演团所表演的采茶舞音乐欢快、服装华丽,主要表现皇家茶园采摘新茶时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和皇亲国戚及后宫粉黛们围桌品茗,观赏采茶舞的情景。采茶舞于民国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采茶剧团刘信王传入开化严村,之后才有本地民间采茶舞队,每逢农历六月廿二日,开化三千元帅庙会时演出,江西传入的采茶舞,只有摆扇、采茶、献篮三段程式。后来艺人黄发将八套花伞舞融进《采茶舞》中,丰富了它的内容。采茶舞,舞姿优美,走步时;两手的柔摆、双膝的微颤、抖扇的轻盈,甩伞时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动作,都含有巧、柔、圆的风姿。
发展
采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清光绪二十年(18采茶舞94年),钦州一个打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也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从此以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4、5代人的传教,流行崇左的采茶戏,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采茶舞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间采茶队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特点
采茶舞的动作特点是朴实大方、富于幽默感。茶公常用颤腿、屈膝作矮桩采茶舞动作,舞步轻快潇洒。手中的钱尺在表演“开荒舞”时可当作锄头,表演炒茶时可作拉风箱状,动作诙谐,富有情趣。茶娘的动作多为羞涩含蓄、细碎轻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转”。手中彩扇轻挥疾拢,有如云朵飘舞、柳絮轻扬,舞姿婀娜,仪态万千,充分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采茶舞亦歌亦舞,一般两句或四句一歌,间从锣鼓或音乐过门。舞者在过门中成△形循环串插,步履轻如蜻蜒点水,急如流水疾风。配以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记载
据郑氏宗谱记载,石马郑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间从高枧双娄茶山迁居于此,采茶舞《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石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数百年前,祖辈辛勤,山上山下,地边角落,山湾山岗,坑边岩档,甚至路边墓旁都种上茶叶,还有山湾名曰“茶园湾”,故采茶舞应运而生。《采茶舞》源于元末明初,盛于清、民国,族人相传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族人都要举行采茶活动,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革时期被列入四旧,责令停止活动。1980年后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后,采茶舞重又恢复生机。81年元宵曾被县文化部门邀请参加县民间艺术展演,同年省歌舞总团编导戴群、曲作家朱培华曾赴该村采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文化部门曾派员指导,拟代表三门民间艺术赴台州市汇演。 主要曲调有:采茶调、花鼓调、看相调、紫竹调、古人头调、鲜花调、凤阳花鼓调。《采茶舞》表演时,先锣鼓闹场,接着进行采茶表演,表演开始时圆场,扮演者交叉串连各种队形,茶心在前、茶斗随后,其次茶女、花鼓、看相、卖六头、和尚紧随茶心旋转,旋转后进行反旋转,上下起伏,转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队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边歌边舞,先后顺序是由茶心领唱,茶女接着和唱,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共表演十二节。最后看相表演完毕结束。整个表演演唱由乐队伴奏曲,曲调有采茶调,整个表演边歌边舞,曲调丰富,民间艺术特色鲜明。
过程
采茶舞是一种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灯舞。与传统的龙灯舞、马灯舞齐名采茶舞,流传于青田乡间。每年新春佳节,乡村采茶舞队,便大显身手,为节日增添喜庆。舞队通常由村里年长有威望的人领队,队员有十多个,其中有敲锣打鼓的、拉琴、送贴的。而开场演出的正式演员却只有五位,有的舞队则配备一两位候补演员。演出队的开路先锋先按家家户户依次送贴,然后由演出队按贴的先后进行演出。表演结束后,乡亲们纷纷端茶送水、烧点心招待演员。红包是采茶舞队的主要收入,其除一部分给队员们作酬金外,大部分都作村里办公益事业的资金。采茶舞使用的道具并不繁琐:一副锣鼓,两把胡琴,四个用几根粗竹篾做骨架,四周糊上白纸,写上“茶”“福”等字的茶篮。茶篮里面置一根蜡烛,晚上演出时点燃蜡烛,显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每到一处,只要一听到敲锣打鼓和“采茶罗——”的吆喝声,乡亲们便整理好院子,摆好桌椅,等候着舞队的到来,孩子们听了,则高兴地三五成群地汇集在一起跑到屋外去迎接。 采茶舞是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的。随着二胡的音乐,演员排好梅花形队列翩翩起舞。扮演相公的男演员站在上首,手执纸扇,边舞边唱。扮演小姐、妹妹、丫环(两人)的姑娘,每人面前摆着茶篮,做着摘茶的手势,边摘边唱。采茶舞全过程分月采、贩茶、劝茶三部分。月采的内容最丰富,咏唱名花名茶、风景名胜、生活习俗、优良品质等。贩茶是一段情节生动的说、唱、白相结合的家庭小闹剧。劝茶则因人而异,歌颂各行各业的人们兴旺发达。在音乐伴奏下,采茶舞那清纯的小合唱、对唱曲调,以及其优美的舞姿,受到了民间乡亲邻里的喜爱。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是采茶舞表演的高峰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演员在音乐的伴奏下,与龙灯舞、鱼灯舞、马灯舞相互媲美,竞相斗技,增添了节日的欢乐。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元宵节前后的那几天,恰遇天气阴雨绵绵,但乡村各种灯舞仍然坚持演出。虽然纸做的龙身、鱼身、茶篮壁都被雨水淋湿并掉落,只剩下竹制的骨架,而演员们的表演兴致却丝毫未减,风雨中的飞龙游鱼和采茶舞,谁也不比谁逊色。令观看的人竟忘记了天在下雨,孩子们崭新的衣服挤了一身泥、年青的小伙子淋湿了衣衫也不在乎,个个兴致勃勃,有欢呼的,也有喝倒彩的,只有老人们连叹天公不作美,颤颤魏魏地忙着生火炉、烧热水、点心、为演员们热身子暖心,其情景至今难忘。 一家人都很喜爱采茶舞,尤其是父亲,就是一个采茶舞迷。他不但会唱、会演采茶舞,而且多年来还整理记录了十几套采茶舞词,空闲无事时常拿出来看看,有时候来了兴头,还教我们演唱采茶舞,逗得大人、老人们直乐。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但采茶舞这一民间传统灯舞却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儿时扮演采茶舞的情景至今记忆忧新。
盛行
丰收的鼓乐、涌动的稻海、韵味十足的采茶舞蹈。一场“农味”十足的第采茶舞六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昨晚在泉州海峡体育中心隆重举行。2007年7月8日晚8时,身着传统农村服饰的表演者敲响了丰收的锣鼓,80位舞蹈演员扮成象征农时节气的妙音鸟,展开“双翅”款款“飞”进现场,以欢快的舞蹈拉开了表演的序幕。在丰收篇《民以食为天》中,由1600名女演员组成金色的“稻海”涌动,她们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金风吹拂、稻浪翻滚”的喜庆场面。演员唱起《丰收歌》,与舞蹈相映生辉,展现出一派丰收景象。风情篇《挥汗天地间》对新时代山区茶农、草原牧民、沿海渔民等生产生活进行了艺术描写,展示了祖国大地东西南北、林牧渔区的不同风情。记者看到,当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采茶扑蝶》的音乐声响起,茶乡女背着小竹茶篓出现在舞台上,跳起欢快抒情、韵味十足的采茶舞蹈时,观众纷纷鼓掌喝彩。 妙音鸟的形象贯穿始终,在展望篇《春风颂吉祥》部分,钢琴华彩乐段伴随花腔女高音的歌声中,由专业舞蹈演员组成的妙音鸟翩翩而至,伴着吉祥的云朵表演“大海架心桥”的场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农运会的“农味”贯穿开幕式演出的始终,讨小海的湄州女,披花巾、戴斗笠的惠安女。不同角色粉墨登场,表演的各种节目都极富农村特色。来自泉州灵感书屋的郑正锋带着一家五口特地赶来观看开幕式,“泉州难得举办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以前还从来没现场看过开幕式,所以就带着家人来了。没想到开幕式的表演这么精彩,这么有乡土味。听说后面的比赛也很有趣,我准备这两天都来看比赛。”
诗词
据开化庚诗写的《陈毅将军咏龙顶》中说,歌词结尾“沏龙顶”三字和1938年陈毅将军率领湘赣、赣南四、五营的江南府春队北上抗日到安徽岩寺集中,途经华埠休整时留墨宝“咏龙顶”诗相关。陈毅将军《咏龙顶》的诗作为:采茶舞 一麾出赣御外侮,时雨桃花华镇游。 三水环岛伏金溪,粼光迸目结蜃楼。 醉欣戎歌品龙顶,君酌千觞志更酬。 惜日兄弟阋于墙,而今挥戈逐倭寇。 在开化华埠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抗战 时期的“惜别歌”: 风习习,雨淅淅,桃红柳绿杜鹃鸣。 意切切,情绵绵,亲人相依惜别离。 送君千里终须别,盼侬逐寇传佳音。 待郎征倭凯歌还,妻为郎君沏龙顶
相关
进京迎奥运 从江西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的“中国奥运拉拉操宝贝”将以江西传统的采茶舞为主要动作设计元素,把采茶舞带入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各个现场,向世界展示采茶舞的魅力,为奥运健儿加油。据了解,江西理工大学拉拉操队共有13名队员,7男6女。此次奥运拉拉操宝贝表演的采茶舞亦歌亦舞,舞者成三角形循环穿插,步履轻如蜻蜓点水,配以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赣鄱风情,表达了全省人民对北京奥运的深深祝福。据悉,2008年1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表演拉拉操总决赛中,江西理工大学拉拉操队以第一名的身份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拉拉宝贝”,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在射击、击剑和游泳等项目的场馆进行现场表演。
⑶ 舞蹈的灵魂是什么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⑷ 如何让一个舞蹈有灵魂
我所理解的,舞蹈的灵魂是肢体语言与舞者内心思绪的结合,把舞蹈的中心思想与舞者版心灵所体会到的权感悟相融,就能创造出来自内心的舞蹈,使舞者和观众都能得到来自肢体舞蹈的美丽与真情,使观众能把情感融入与舞蹈中与舞者在心灵上沟通,这,便是舞蹈的灵魂所在。感悟到一个舞蹈的灵魂,就能跳出最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