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的”和“地”的用法
1.的:
1、读作:de,常用结构助词。如:这把尺子是小花的。
2、读作:dí,真实、确实,如“的确”。
3、读作:dì,箭靶,如“目的”“无的放矢”“众矢之的”。
4、读作:dī,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将“的士”中的“的”注音为dī。
2.地:
当读“di”时:
1、[名]地球;地壳:~层‖~震。
2、[名]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势‖山~‖~下水‖顶天立~。
3、[名]土地;田地:耕~‖种~‖盐碱~。
4、[名]地域;领土:封~‖殖民~‖~大物博‖割~赔款。
5、[名]地面;建筑物内铺筑的一层东西:扫~‖铺~‖木板~‖水泥~‖东西扔了一~。
6、[名]地区;范围较大的地方:本~‖内~‖外~‖祖国各~。
7、[名]场所;地点:场~‖目的~‖就~取材。
8、[名]所处的位置或环境:~位‖~步‖设身处~。
9、[名]思想、心理活动的领域:见~‖心~。
10、[名]指地方(dì fāng),即相对中央或相对军队而言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税‖军~两用人才。 [2]
11、[名]指地区,行政区划的一级,在省之下、县之上:~委‖省~县三级领导班子。
12、[名]路程:50里~‖不远,就三站~。
13、[名]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红~白花‖白~黑字。
14、[固定名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传统用作表示次序的符号。也用来表示十二生肖。
当读“de”时:
1、用在动词、形容词及相关短语的后面:吃惊~望着‖疲倦~闭上了眼睛‖头也不回~走了。
2、用在名词、副词、拟声词后面:本能~缩了回来‖非常~高兴‖旗子哗啦啦~飘着。
3、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把握下面三点来区分“的、地、得”的正确读音和使用:
注意区分词性。即注意它们在句子中是起实词作用还是起虚词作用。实词则读实词的音,分别读作dì、dì、dé,虚词则一律念轻声de。
注意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即是起主体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如起主体作用,则为实词,就按实词来读音和使用;如在句子中仅起辅助作用,便为虚词,应按虚词的读音和使用来处理。
注意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它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他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迅速地融洽了。在这一复句中,前一分句的“很好”,通过“得”构成谓语动词的补语,说明“怎么样”。
网络-地
网络-的
②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教案怎么写
浏览答题纸,从中寻找灵感
答题纸作为试讲的依据,很多考生经常忽视答题纸的作用,或者不懂如何从答题纸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当你拿到答题纸时,先确保掌握重点知识,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授的是什么内容。可以给每一段落或者每一小节用一句话归纳,提取主干。随后,将提取的主干依次列出,根据试讲时长确定讲解内容的先后顺序,建议跟答题纸的顺序一致。建议多选取核心知识点讲解,这是比较能彰显能力,较为出彩的。
活动安排多元化操作,增加层次
在试讲中常用的活动方式有两种,提问和小组讨论。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可以用问题的形式依次写具体步骤。那应该如何去提问呢?多采用的是将答题纸中的陈述句换成疑问句,设置疑问的点是较为核心的内容,不要无效的提问。比如《细菌》这节课,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改成问句——细菌的形态能分成哪几种呢?如果全程提问是比较单一的,这时需要的就是另一种形式——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多用于探究性活动,或者较难的问题。比如通过模型观察细胞核的结构,就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小组讨论需要在讨论前提出问题,安排时间,分组情况等。时间需根据活动或者问题的操作难易程度决定,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分组也是视活动或者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的,简单的同桌两人,难得是四人一组都可以。
增加过渡语,促使衔接自然
这一步是在前两步都相对较熟练完善的基础上的加分项目,或者说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基础上的再完善。在衔接这个问题上,较多的考生由于经验不丰富,经常出现一些衔接生硬的问题,如“学完了这些结构,我们来看一看细胞核的功能”等。对于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呈上启下的方式进行转折,或者加入提问的方式进行。所以可以换成“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胞各部分的结构了,都说结构决定功能,那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各部分结构又有哪些功能呢?”这样衔接相对更为连贯,恰当。今天写的“如何在十分钟快速设计教案”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不是拿着方法就直接上考场操作就一定能过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想要在考场上快速写出教案同样需要下一定的功夫,不一定需要“十年功”,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篇目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