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较大班额的现实背景下,集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仍占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国幼儿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也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难题。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表现为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发展。那么,在幼儿园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来思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 有效性 一、选择好教材,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订适切的目标,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后,教师便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尝试”“探索”等词汇。如:“有趣的想象旅行”的活动目标是感受大自然的奇景,进行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想象旅行的情景;借助音乐的旋律变化,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并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展现出来;在想象、创作、展现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把握环节的设计,确保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落实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 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提问得当,对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是落实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点,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提问的技巧,克服无目的的、支离破碎的“满堂问”,以达到启迪幼儿思维,发展幼儿能力的目的。首先,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通常面对的是所有的孩子,但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另外,教师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幼儿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的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如:针对谨慎、顾虑多,反复思量后才作答的幼儿,我们要采取先鼓励,后提问的方法;针对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问必答的幼儿,我们除了加大问题难度以外,还请她们深入思考,做总结性发言;针对胆怯不愿当众表达的幼儿,我们应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帮他们建立自信,并想办法多设计讨论环节,使这样的孩子也能畅所欲言。 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首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这个活动中,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对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提问,要从幼儿已有的亲身体验出发,使幼儿在对问题的思考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如:你喜欢去哪玩?为什么?孩子有自己亲身的体验,会说出许多喜欢的理由。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否则,幼儿的认知就得不到发展。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幼儿提问的时间与机会。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提问就是有效的教,教师应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化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使教学更具弹性。并且,教师在设计问题和选取提问方式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幼儿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五、采取有效的回应,保证集体教学的有
㈡ 为什么要提高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有效的集体教学却关系甚广,如: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执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来,关注“师幼互动”俨然成为教师评价集体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怎样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如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教师成长手册》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解读幼儿表现、形成认知碰撞、巩固和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清晰“师幼互动”的实质,即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建构新型的师幼关系,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有效组织,情景介入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连结,使幼儿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妈妈”开展期间,我发现孩子们经常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娃娃家中的包走来走去,并且普遍对妈妈包中的物品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妈妈爱自己的情感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结合主题开展,尝试开展教学活动“妈妈的包”,以妈妈的包为载体,帮助孩子建立包中物品与妈妈的爱的情感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妈妈的爱。首先我通过让孩子和妈妈制作调查表,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加强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点,为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其次,让幼儿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收集妈妈的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妈妈包中的秘密,“妈妈为什么要把宝宝的照片放在钱包里呢?”、“猜猜包里还会有什么?妈妈包里为什么要放宝宝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物品蕴含的深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再让孩子们想一想平时妈妈这么关心我们,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在包中准备些什么东西呢?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进一步了解妈妈的需求,体验关心妈妈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激励式的语言引导情境,让孩子们亲身调查、交流、体验,帮助孩子运用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实现情感内化。而在师生互动中,我充分运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给予孩子自主发现,表达表现的机会,使活动具有浓浓的情感气息。
小贴士:
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与幼儿沟通。
二、有效调控,层层追问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有效调控教学现场。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执教了集体教学活动《残奥在你我心中》中,我通过剪辑录像“轮椅篮球”,让幼儿在观看中,体会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辛,体会他们每一次成功的来之不易。在观看中,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看到运动员轮椅摔倒,被压在椅子下面,挣扎了几次好不容易才把轮子翻正的情形时,青青对边上的乐乐说:“ 运动员叔叔这样肯定很疼吧?”乐乐一该往日的调皮,脸色凝重地说:“肯定是这样!”,我灵机一动,即刻抛弃了原先的教案,而是通过询问孩子,“谁想来试试看?”在一名幼儿的主动请缨下,用布条扎住该幼儿的脚,使他不能脚上发力,再模仿轮椅打翻的情景,让幼儿尝试体会残疾人运动员翻到了爬起来的困难,再通过让每个幼儿模仿轮椅篮球运动员坐在椅子上向篮筐投球,让幼儿加强体会成功的艰辛和不易,最后再提问:“残疾人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为什么这些残疾人不在家里让家人照顾,还要做运动员呢?”在做做、议议中,加强感受、学习残疾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凸显活动的情感目标。
小贴士:
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 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
2、现场的巧问要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 区”,多用激励、接纳的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导幼儿的比较与思考。
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状态由此得到启动。 捕捉细节重在一个准字,教师通过“追问”将某一幼儿的想法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中,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 升“追问”的质量。
三、价值判断,积极回应 有位学者说过:“追求个性化是生命成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依现场实际而改变的临场回应能力。
(一)加强幼儿的回应预设,促进有 效回应 教师要明确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幼儿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回应内容,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在儿歌活动《别担心》中,我以图式调查表为依据,了解到每个幼儿上小学担心的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预设幼儿的问题和回答,得出因人而异的回应内容,如:“上学迟到真难为情,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考试成绩差多没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妈妈还会因此生气。” “老师的问题我不会,这可怎么办?” “没有朋友一个人多孤单呀!”“上课时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鞋带松了没法系,万一摔跤怎么办?”------在活动中,这些回应预设又继续转化,为教师预设不同儿歌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导。充分的回应预设,使教师的儿歌指导在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为教师达成活动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因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不断地加强回应预设,充分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展现,体现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则,回应才能在动态推进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应的多种方法,促进有效回应 有效的回应,必须落实到教师脚踏实地的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怎样聆听幼儿的声音?怎样与幼儿交流?怎样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梳理回应的方法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活动场景一:中班学习活动《小熊的烦恼》中,教师做小熊,幼儿做小鸟和蝴蝶,体验根据小熊的需求主动给予关心与帮助,给小熊带来快乐,我运用角色体验策略,在角色扮演中,帮助孩子迁移运用习得的经验,进一步感受与理解主动关爱的行为对被关爱者产生的影响,推进幼儿关爱方法的掌握,加强情感的体验。 活动场景二:大班活动《爱是什么》中,在说到妈妈平时是怎么爱孩子的时候,幼儿回答说: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很开心。老师马上追问推进,“什麽事情让你开心?”,孩子进一步回忆以往妈妈的种种爱的行为,“妈妈会买东西给我吃。”“妈妈陪我看动物表演。”“我摔跤的时候,妈妈会把我扶起来。”这时老师又使用了接话表述策略,“快乐就像------”“温暖就像------”给幼儿一个坡度预设,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被爱的感觉,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强了孩子对爱的美好情感体验。
㈢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什么见解
在目前幼儿园普遍存在较大班额的现实背景下,集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仍占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国幼儿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也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难题。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表现为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发展。那么,在幼儿园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来思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教学 有效性 一、选择好教材,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订适切的目标,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后,教师便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尝试”“探索”等词汇。如:“有趣的想象旅行”的活动目标是感受大自然的奇景,进行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想象旅行的情景;借助音乐的旋律变化,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象,并用油水分离的方法展现出来;在想象、创作、展现过程中,体验美术的乐趣。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把握环节的设计,确保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落实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 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提问得当,对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是落实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点,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提问的技巧,克服无目的的、支离破碎的“满堂问”,以达到启迪幼儿思维,发展幼儿能力的目的。首先,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通常面对的是所有的孩子,但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另外,教师也不可能让每一个幼儿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的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如:针对谨慎、顾虑多,反复思量后才作答的幼儿,我们要采取先鼓励,后提问的方法;针对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问必答的幼儿,我们除了加大问题难度以外,还请她们深入思考,做总结性发言;针对胆怯不愿当众表达的幼儿,我们应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帮他们建立自信,并想办法多设计讨论环节,使这样的孩子也能畅所欲言。 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首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这个活动中,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对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提问,要从幼儿已有的亲身体验出发,使幼儿在对问题的思考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如:你喜欢去哪玩?为什么?孩子有自己亲身的体验,会说出许多喜欢的理由。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否则,幼儿的认知就得不到发展。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幼儿提问的时间与机会。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提问就是有效的教,教师应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化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使教学更具弹性。并且,教师在设计问题和选取提问方式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幼儿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更具有效性。 五、采取有效的回应,保证集体教学
㈣ 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内容有哪些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教学时首先
要考虑的问题,而有效的集体教学却关系甚广,如:教学的环节设计、
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执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来,关注“师
幼互动”俨然成为教师评价集体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怎样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如何?《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
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
关系”。《教师成长手册》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解读幼儿表现、形
成认知碰撞、巩固和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逐渐清晰“师幼互动”的实质,即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建构新
型的师幼关系,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
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有效组织,情景介入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连结,使幼儿
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
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化
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
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
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
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妈妈”开展期间,我发现孩子们经常学着妈
妈的样子,拿着娃娃家中的包走来走去,并且普遍对妈妈包中的物品
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妈妈爱自己的
情感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结合主题
开展,尝试开展教学活动“妈妈的包”,以妈妈的包为载体,帮助孩
子建立包中物品与妈妈的爱的情感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妈妈
的爱。首先我通过让孩子和妈妈制作调查表,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加强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点,为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其次,让幼
儿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收集妈妈的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妈妈包中的秘
密,“妈妈为什么要把宝宝的照片放在钱包里呢?”、“猜猜包里还
会有什么?妈妈包里为什么要放宝宝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
物品蕴含的深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再让孩子们
想一想平时妈妈这么关心我们,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在包中准备些什么
东西呢?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进一步了解妈妈的需求,体验关心妈
妈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激
励式的语言引导情境,让孩子们亲身调查、交流、体验,帮助孩子运
用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实现情感内化。而在师生互动中,我
充分运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给予孩子自主发现,表达表现的机会,使
活动具有浓浓的情感气息。
小贴士: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
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
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
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
响,相互补充。
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
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
行为与幼儿沟通。
二、有效调控,层层追问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
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
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
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
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有效调
控教学现场。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执教了集体教学活动《残
奥在你我心中》中,我通过剪辑录像“轮椅篮球”,让幼儿在观看中,
体会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辛,体会他们每一次成功的来之不易。
在观看中,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看到运动员轮椅摔倒,被压在椅子
下面,挣扎了几次好不容易才把轮子翻正的情形时,青青对边上的乐
乐说:“ 运动员叔叔这样肯定很疼吧?”乐乐一该往日的调皮,脸
色凝重地说:“肯定是这样!”,我灵机一动,即刻抛弃了原先的教
案,而是通过询问孩子,“谁想来试试看?”在一名幼儿的主动请缨
下,用布条扎住该幼儿的脚,使他不能脚上发力,再模仿轮椅打翻的
情景,让幼儿尝试体会残疾人运动员翻到了爬起来的困难,再通过让
每个幼儿模仿轮椅篮球运动员坐在椅子上向篮筐投球,让幼儿加强体
会成功的艰辛和不易,最后再提问:“残疾人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为
什么这些残疾人不在家里让家人照顾,还要做运动员呢?”在做做、
议议中,加强感受、学习残疾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凸显活
动的情感目标。
小贴士:
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
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
2、现场的巧问要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
区”,多用激励、接纳的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导
幼儿的比较与思考。
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
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状态由此得到启动。
捕捉细节重在一个准字,教师通过“追问”将某一幼儿的想法
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
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
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中,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
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
升“追问”的质量。
三、价值判断,积极回应
有位学者说过:“追求个性化是生命成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
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
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
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
依现场实际而改变的临场回应能力。
(一) 加强幼儿的回应预设,促进有
效回应
教师要明确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幼儿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回应内容,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在儿歌活动《别担心》中,我以图式调查表为依据,了解到每个幼儿上小学担心的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预设幼儿的问题和回答,得出因人而异的回应内容,如:“上学迟到真难为情,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考试成绩差多没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妈妈还会因此生气。” “老师的问题我不会,这可怎么办?” “没有朋友一个人多孤单呀!”“上课时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鞋带松了没法系,万一摔跤怎么办?”------在活动中,这些回应预设又继续转化,为教师预设不同儿歌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导。充分的回应预设,使教师的儿歌指导在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为教师达成活动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因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不断地加强回应预设,充分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展现,体现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则,回应才能在动态推进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应的多种方法,促进有效回应
有效的回应,必须落实到教师脚踏实地的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怎样聆听幼儿的声音?怎样与幼儿交流?怎样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梳理回应的方法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㈤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师互动提问形式如何开展
摘 要 幼师根据集体课教学的目标以及幼儿学习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以引起幼儿反应,启发幼儿思维的一种集体课教学方式。提问作为师幼互动的一种形式,需要幼师与儿童双方的真实投入,包括幼师和儿童之间的情感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关键词 幼儿园 集体课教学活动 互动提问一、互动提问的内涵与展开的意义(一)互...动提问的内涵互动提问就是指在集体课集体课教学的过程中幼师根据集体课教学的目标以及幼儿学习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以引起幼儿反应,启发幼儿思维的一种集体课教学方式。(剩余1883字)
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包含哪些
幼儿园中经常会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师幼互动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发现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表扬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