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简单小数加,减法例4买文具的够不够优质课教案
第三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教 学 反 思
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做整数加、减法的。
2、笔算下列各题。
32+54= 68-7= 48+9= 25-17=
根据这四道题的计算,说一说这四道题有什么特点。(前两道是整数加、减法,不需进位也不需要退位;第三道加法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数要加上进位“1”;第四道减法题的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和个位合起来再减,而十位上的数不要忘了减“1”)
3、教师总结:①做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相加、减。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6页例3(1)。
出示教材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8+0.6= 0.8-0.6=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想怎么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来结果,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相加减完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写成竖式计算。
教师总结并板书:
0.8+0.6=1.4(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1元4角 +0.6
1.4
答:一共1.4元。
0.8-0.6=0.2(元)
方法一:8角 方法二: 元角
-6角 0.8
2角 -0.6
0.2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0.2元。
教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目的是要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2、学习例3(2)。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
学生可根据学习例391)的经验,试着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他们的不同做法。
3、学习教材第97页例4.
出示例4 。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4+4.9= 6.5+0.8= 5.2-0.7= 4.1-3.3=
2、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 小布熊 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 )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 )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 )元)。
3、写出竖式,并计算。
4.8+5.6 5.6-4.8 5.6+5.2 5.6-5.2
四、思维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2、动脑筋试一试。
7.□ 6. □
-□.3 +□.5
3.5 13.3
Ⅱ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的分析围绕小数加减法教案来写
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趣,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若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表格式应用题”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森林中,由大森林给学生出题。在刚进入森林时,出现小鸡图:先跑出4只,又跑出3只,再标上“一共有几只?”,形成学生熟悉的图画应用题,学生轻松自如地就解决了。接着飞来一个表格,边上配上小猴图,并提出新要求:把这幅图放入表格中,怎么放?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的小鸡图放入表格中,从而把图画应用题自然地过渡到表格应用题。让学生在森林“游玩”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自然、轻松、有趣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课交融在一起,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材,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1、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动”起来。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作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就为学生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在引导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下一步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作好了准备。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体现数学课堂中生命的迹象。2、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课堂上“活”起来。学习往往围绕“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采取什么途径学?”等方式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问为什么,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去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是重点,教师可出示一个长6宽3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周长?小组讨论后得出四种方法:①(6+3)×2②6+6+3+3③6×2+3×2④6+3+6+3。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着,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主动的吸取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生命的活力。三、鼓励竞争,激励评价,让课堂充满高昂的活力。适时采用竞争的方法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从每排中选出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作为代表到黑板前做题比赛,我刚说完:看哪一排的代表做得又对又快?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上面的同学肩负重任,全力以赴,下面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上面的伙伴着急、加油。运用竞赛极大限度地增强了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表现出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思索状态,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竞赛方式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对易答题采取“抢答”、“摆手”“眨眼示意”的方式;对于较难题,采取“小组接力赛”等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创造机会因势利导,及时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评价,不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每一个学生,重在激励。比如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的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优等生在较高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在低年级教学中,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时,号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在课堂上,用彩色纸剪成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在苹果状的纸上写上算式,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对他说“你真棒!这个苹果送给你!”如果答错了,对他说“请你继续再努力!”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并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生生互评良好气氛。如“我觉得他说得……”“我还有补充……”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那么,他对数学课堂也会兴趣盎然的。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老师信任、不被理解,他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死气沉沉,即使老师讲课有多么生动,也不可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又特别是数学教学,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参与数学活动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偶尔幽默诙谐的语言或是来几句english口语。例如有一位数学老师在复习计量单位时,出示了一道改错题:今天早上,从2吨长的床上爬起的我,一看钟,哟,快8米了。我赶紧将长30克的笔盒和一盒250平方厘米的牛奶放入书包。一下子书包重了许多,有4公顷呀,我拿不动了……幽默如芬芳的花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会更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二、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入课就把学生吸引过来,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在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活动。例如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三、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反应敏捷,情感丰富,活泼好学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渲染起浓烈的情感气氛,激起共鸣,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和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冷静的思考,幽默爽朗的笑声,启人心智的回答。高潮处,师生激情洋溢,思潮澎湃;舒缓时,冷静思考,消化回味。对课堂上突发的干扰信息和将要造成的破坏性气氛,他们沉着应对,区别处理,或巧妙化解,使其灰飞烟灭;或是因势利导,使其化害为益;或是有意回避,放到课后解决。当然活跃的课堂气氛更离不开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新奇有趣的活动,以便拓展学生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尽情舒展个性,从而达到知识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可采用表演的教学方法,课前老师准备一些道具,如画有各种动物、各种图形的帽子,先请三个孩子戴上画有小鸡的帽子扮演一起吃米,这时有来了2只,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根据表演情景,请学生说一说表演过程,同时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选用了这样有趣的表演法或者把一些知识点改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学生激情高涨,就不用愁课堂没有活力了。四、数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情景:货柜上放着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标价11元,文具盒标价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50元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还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A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以,买3个书包。他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不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种方法,因为买3个要33元,钱不够。大家听了都比较赞成这种说法。生A急了,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一些卖给我呀,剩下的32元钱,买3个书包,只少1员钱,我买了那么多文具,她会便宜1员钱卖给我的。这是多么具有创意的想法呀。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学生从运用数学知识这个“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满足。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我设计的这样一道开放题:小红和小凤同时从学校出发,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凤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来,又得出以下两种结论:如果小红和小凤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取得成功,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问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学生首先迅速答出窗户,接着是一阵沉默。这时有一位同学手里拿着文具盒在桌子上推,旁边一位同学发现后,连忙回答“这也是”。紧接着热闹开了,学生又找到了“飞机、车轮等……教室又是一阵沉默。大概由于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忽然又有同学回答“时钟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现象”等又报了出来。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概念的外延。对于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时刻要把“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你很厉害,老师还没想到这种方法呢”“我愿向你学习”……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学生就会敷衍塞责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十分正确和完满时,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