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教学的
通过实际来分东西,使学生知源道除法的含义。
B. 求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笔算除法的优质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笔算除法,十位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C. 乘除法的关系该怎样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11~15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12×4=4848÷4=12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算式。
学生2:12×4=48和 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有点关系。
……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
12棵树上挂了48个灯笼。
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12页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D. 小学数学六上分数除法教学时要注意什么
分数除法教学抄;一,从也学知识引入,也就是袭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相对比分数乘法不同的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相反,所以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乘法,设未知数,用方程解.接下来就简单了.求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样除法算式就出来了;二,从分数的意义着手进行教学,从相对应占多少份进行着手,这样也就自然得出为什么除以一个因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了.没有例题我也就只能说到这里了.
E.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里的“除法竖式”怎么制作
先在被除数数上面弄一直线,再在前面弄一半括号)
F.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乘除法教学方案
1.考生为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的同住子女,且在本市内参加中考或父母一容方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同时须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
2.考生为《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留学人员持证人的子女,且须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
3.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现属上海市常住户籍,考生本人持《上海市居住证》且考生须是参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生或2015年已列入本市高考报名库的历届毕业生;
4.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原属上海市常住户籍(含上海支内、支边、支疆职工或知青),且考生须是参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生或2015年已列入本市高考报名库的历届毕业生(本条执行至2016年止);
G. 求小学除法的教学视频
到优酷网,土豆网上去搜。
H. 怎样教学除法竖式更有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装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