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实验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实验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发布时间:2021-01-03 16:11:26

『壹』 急求小学六年级刚开学时候的日记,要有校园生活的,谢了!!

--万花筒---六年级学生数学日记
2月10日 星期三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马维力
利用除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11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 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1111。解完之后,我高兴极了,自夸道:“看来,什么难题都难不倒我了。”正在织毛衣的妈妈听了我的话,看了看题目,大声笑道:“哟,我还以为有多难题来,不就是简单的比较分数大小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刻生气起来,说:“什么呀 ,这题就是难。”说完我又讽刺起妈妈来:“你多高啊,就这题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啊!”妈妈笑了:“好了,好了,不跟你闹了,不过你要能用两种方法解这题,那就算高水平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又看了看这道题,还不禁愣了一下“还有一种解法。”我惊讶地说道。“当然了”妈妈说道,“怎么样,不会做了吧,看来你还是低水平。”我扣了妈妈的话生气极了,为了证明我是高水平的人我又做了起来。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第二种方法出来了,那就是用除法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你看,一个数如果小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是真分数,同理,一个数如果大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大于1。利用这个规律,我用1111/111÷11111/1111,由于这些数太大,所以不能直接相乘,于是我又把这个除法算式改了一下,假设有8个1,让你组成两个数,两个数乘积最大的是多少。不用说,一定是两个最接近的,所以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那么也就是1111/111>11111/1111。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6:26

--
2月12日 星期五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马维力
今天,我在数学1+2训练上看到这么一题,在一底面积为648平方厘米的立方体铸体中,以相对的两面为底去掉最大的一个圆柱体,求剩下的立体图形面积是多少?
看到这个题目,我犯糊涂了,想:只告诉一个底面积,这怎么求啊?坐在椅子上的妈妈看了,嘲笑我说:“哼,还说高水平哩,连这道题都不会做。”
我知道妈妈用的是激将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胜心,让我把这题做完。为了让妈妈认为她的激将法成功了,我就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可是怎么想也理不出头绪来。但是我并没灰心,继续做了下去,我做了出来。
根据图(要画图)可以发现,切掉一个圆柱,又出来一个同原来圆柱同样大的洞,虽然这洞与圆柱体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并不相同,而是比原来圆柱少了两个底面的面积。
所以剩下的图形面积应该等于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减去圆柱的两个底面+圆柱的侧面。
列算式是628×6-628×3.14÷4×2+628×3.14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6:49

--
2月14日 星期六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马维力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到不远处有很多人围在一起。我跑过去一年,原来是抓奖游戏。“哼,抓奖有什么好玩的。”我厌烦地说旁边的人一听,连忙说:“抓奖虽不好玩,但有重奖,可吸引人了。”我急切地问:“是什么呀!”“50元钱。”那人噔大眼睛说。一听这话,我可来劲了,“这么诱人的的奖品,说什么,我也得试试。”说完,我便问店主怎么抓法。店主说:“这是24个麻将,麻将下写着12个5,12个10,每次只可抓12个麻将,如果12个麻将标的数总和为60,那么你便可得50元大奖。”我听了也没多卷起了袖子,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了店主。
尽管,这可以抓10次,但那份大奖我还是没有拿到。
回到家之后,我想了想,感觉有点不对劲。我想,抓60分,那必须抓得那12个麻将必须都标5,最好的情况就是第1次抓到1个5,第2次抓2个5,第3次抓3个5……第12次抓12个5至少得花去6元钱。但万一抓得那些麻将标的数是10或有的总和是相同的,那么得抓多少次花多少钱。
最后经过一番考虑,终于把问题弄清了,我抓紧到街上找那算帐,可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7:21

--
2月16日 星期一晴
八路实验小学 六(7)班 欧创
题目:有粗细不同的两枝蜡烛,细蜡烛之长是粗蜡烛之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枝求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枝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解题思路:如高粗蜡烛长为1,燃烧的速度分别为:(1)1÷2=1/2(2)2÷1=2要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那么式子就是:1—1/2X=2—2X分析已知细蜡烛占粗蜡烛的1/2,粗蜡烛就是细蜡烛的2倍,求停电多少小时,也就是第一根燃烧多少时。
解: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
1—1/2X=2—2X
X=2/3
答:停电时间为2/3小时。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7:57

--
2月18日星期三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徐瑞祥
今天下午,我在《小学生双色课课通》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8分米,高的长度与底面半径的比3:2,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圆锥方面的题相结合的应用题。求圆锥的体积是多少,要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题中告诉了底面半径,可求出底面积,而高却不知道,可以根据一个条件求出,可将比转化成一个数占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即可知道高占底面半径的3/2。算出高后,然后根据“V=SH÷3”算出圆锥的体积。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8:34

--
2月21日星期六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王光普

生活中的小发现

今天早晨,我制作了一个小电灯,用的是两节电池和一根钢丝和一个小电灯泡制做的,先准备了两个电灯泡,生怕晚上玩的时候会闪了。到了晚上,我出去转悠一圈,我拿出了小电灯一照了一圈,我发现有时照出一个面,有时照出的是一条线,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小发现,给我带来了兴趣,去探索它到底为什么并且获得了答案。它不但给我带来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我对生活新的看法,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要勤于发现,要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39:19

--
2月22日 星期日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马维力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着另外一种求圆柱体积的方法,凭着我的感觉我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直径×直径×高×3.14÷4。
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证明这个式子到底对不对,我试了一下,用课本上的解法和我的这种解法来算一个圆柱的体积完全一样,我又试了很多次结果都一样。
我感到非常地纳闹,我的这种解法到底是什么意思,经过我一番的思考和证明发现原来是把圆柱看成一个相当于直径和高相等的正方体。然后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再根据圆柱与正方体的比是:3.14∶4就成了一个圆柱的体积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请广大爱好者参与研究,给予指正。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0:00

--
2月28日星期六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侯京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
[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平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平方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只要勤学善思,就一定会攻克难题,走上成功之路!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0:31

--
2月27日 星期六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马维力
今天,我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感到万分的不解,为什么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我经过了冥思苦想终天明白了。
假如 b/a=c/d,将a扩大d倍,要想使比值不变,也必须将b扩大a倍,也就变成了bd/ad;再把等号右边比中的d扩大a倍,要想使比值不变,也要把c扩大a倍,就变成了ca/da。那么比例就变成了bd/ad=ca/da,把等号左右的ad消去,所以就变成了ad=ca。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1:01

--
3月2日星期二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马维力
每逢清明节,巨山上便会人山人海,于是一些骗子便想出了一些骗人的把戏来骗人,比如:像圆盘赌物。
道具非常简单,在一块木板上画一个大圆,大圆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转动的指针。大圆被分成24个相等的格,格内的针可以转,格内分别写着1—24个相等的数,在单数格中没有值钱的,而双数中差不多都是值钱的。
玩法也很简单,把指针先拨到1,然后你拨动指针,指针就开始旋转,最后停在某个格内,接着再按着指针所在的格上标的数,再把指针拨动,N-1格,N是格子上所标的数。
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其实你无论拨到哪格,只能吃亏,不能得利。因为当指针转到奇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奇数-1=偶数,奇数+偶数只等于奇数,所以不可能转到偶数格上,就得不到值钱的东西,假如指针转到偶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偶数-1=奇数,奇数+偶数=奇数,还不能得到值钱的东西。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1:37

--
3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听了一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质数和合数》的一堂公开课,听后彼有一番感慨,本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了帮助教者的一种组织手段,能够更好得为教学服务,增加教学的新颖性、独特性、深化性,更加具有吸引性,这么长一段时间提出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学,但是听了几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却都流露出注入式的影子,不错注入教学以前已经扎根,但我们一定在平时的教学中得慢慢改之;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是围绕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围绕计算机服务。是否能引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2:16

--
3月6日星期六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侯晶晶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正在家里看数学报,无意中看到求比值与化简比这个题目,我想这不是上学期学过的吗?但是我又一想,我还是看一看吧!
“求比值”与“化简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学们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求比值的目的是求一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化简比的目的是把一比化成和它相等并且前、后项互质的整数比。
2、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类似。有以下几种:
(1)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如:
5/6∶1/2=(5/6×6)∶(1/2×6)①比值为5/3;②化简比为5∶3。
(2)运用比与除法的关系。如:
6.3∶0.9=6.3÷0.9①比值为7;②化简比为7∶1。
(3)运用比与分数的关系。如:
16∶20=16/20=4/5①比值为4/5或0.8;②化简比为4∶5。
3、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和分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它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见上例),不能写成整数、小数或带分数的,化简比的结果要读成几比几,如:16∶20化简比为4/5,应读作:4∶5。
通过这就可看出,只要我们多看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资料,你的成绩会提高的。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3:26

--
3月12日星期五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李田利
算工钱
中午爸爸下班回来,哼着小调,兴高采烈地跨进家门我迎上去问道:“爸爸,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爸爸说:“这个月我涨工资了。”我问道:“那你现在一个月拿多少工资?”爸爸想了想,微微一笑说:“我比你妈的工资高,我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是2800元,月工资差是100元,你说我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听了爸爸的话,我动手在纸上画出了线段图帮助我理解: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并且告诉爸爸。首先把妈妈的工资看作和爸爸同样多,那么爸爸、妈妈的月工资一共是(2800+100)=29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是:(2800+100)÷2=1450元。
爸爸听了,满意地直点头。这时,正在做饭的妈妈对我说:“你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其它方法?”我惊奇地说。我报着好奇的心情静下心来再次观察、思考,我发现此题关键是找出以谁作标准的问题,标准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于是,我有了第二种方法:就是以妈妈的工资作标准,假设爸爸和妈妈的工资同样多,那么俩人的月工资和就是(2800-100)=27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妈妈的月工资最后加上爸爸比妈妈多的100元,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为(2800-100)÷2+100=1450元。
听完了我第二种方法的介绍,爸爸、妈妈笑了……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0 13:44:00

--
3月16月星期二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侯晶
容积与体积的区别
由于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容积就是体积。其实,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一、意义不同。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木箱、油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一个物体有体积,但它不一定有容积。
二、测量方法不同。求物体的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它的长、宽、高进行计算,而求物体的容积则必须从里面来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因此,对于同一个物体,一般地说,它的容积要比体积小。
三、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气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盛液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3 18:01:14

--
从整体考虑
[问题]如图(1)这样的8行8列的数阵,其中A、B、C、D、E、F、G、H、I、J、K、L、M、N、O表示从小到大的15个连续自然数,把这个数阵分成四个4行4列的数阵图(2)。已知图(2)的第四部分中所有数的和是576。试问,这个8行8列的数阵中所有数的和是多少?
图(1)图(2)

(分析与解)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把工作为切入点,把它设为X,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把图(2)的第四部分列成一个等式X+2(X+1)+3(X+2)+4(X+3)+3(X+4)+2(X+5)+X+6=576,求出X=33,也就是I=33。这样的15个自然数依次便为25、26、27……39。求出了每个数的大小,那么就可以计算出图(2)的所有数字之和了,等于2048。
或者算出工之后,只算出H=32。然后把这15个连续自然数两两配对组成中间数H、,A与O等于2H,2个B与2个N组成4H,3个C与3个M组成6个H……这样一共可以组成56个H,再加上原有的8个H,共是64个H。所有数字之和就是64×32=2048。
其实这题还有一个最简便的方法,从整体考虑,就是说不需要求出数阵上任何数的具体大小,只需要比较一下4个部分之间存在的关系就行了。第二部分的第一个数E比第四部分的第一个数I少4,第二部分中的第二数F比第四部分中的第二个数J少4……,第二部分中的每个数都比第四部分中对应的数少4,第二部分就比第四部分少了16×4=64。同理,第一部分比第二部分少64。而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等。所以这个数阵的所有数字之和就是576-64×2+(576-64)×2+576=2048。

邳州市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马维力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3 18:01:47

--

假设青蛙可以继续跳

[问题]在正六边形ABCDEF上,一只青蛙在顶点A处开始跳动,它每次可随意地跳到相邻两个顶点上,如果在5次之内跳到D点,那就停止跳动;如果5次之内不能到达D点,那在跳到第5次之后就停止跳动。试问:这只青蛙从开始到停止,不同的跳法有几种?

[分析与解]
这题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5次之内跳到D点。有2种跳法:AFED,ABCD。
二、青蛙跳了5次。先假设5次之内青蛙跳到D点之后还能继续跳。青蛙从A点开始,有两种跳法(到F或B),其实青蛙每一次都有两种跳法。根据乘法原理,青蛙跳了5次便有2*2*2*2*2=32种跳法。而实际上,青蛙跳3步到D处就停止跳动了,所以还要减去跳到D处又跳的走法。在第一种情况中,已经明确青蛙从A跳3次到D有两种走法,从D跳两步有DED,DEF,DCD,DCB四种跳法。再一次根据乘法原理,便有2*4=8种跳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青蛙有32-8=24种跳法。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青蛙有2+24=26种跳法。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实验小学六(3)班晁雪傲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23 18:03:14

--
3月21日 星期日小雨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侯晶
今天由于下雨,我不能出去玩只好在家无聊之余,我便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数学报看,突然看到:怎样防止写错0。正好我们将要进入全面复习,一开始就得复习整数的读写法。由于在多位数的读法中,对“零”的处理有多种情况。如读一个“零”,有的表示一个0,有的却表示几个0,有时没有读0,但写数时却要写一个或几个0。这样在写多位数时就很容易出现少写或多写0的错误。怎样防止写错多位数中的0呢?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按级分段写数。
在写多位数时,先找出级名“亿”、“万”字,在级名下各画一条竖直的虚线,表示分级线,然后在万绒有,个级部分分别画四条短横线,表示这两级应写满四个数字。写数时,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写万级、个级数时,如果每级不足四个数字,就在一个单位也没有的数位上,用0补足。
2、确定最高位及位数。
当多位数“级中”连续有两个零,“级头”连续有两个或三个零时,最容易少写0。如上面第二个数,错写成32040009。如果在写数时能确定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有十位数,那么马上就会发现32040009肯定写错了,因为这是八位数。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30 15:37:43

--
3月24日 星期三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徐瑞祥
电扇厂计划20天生产电扇1600台,生产5天后,由于改进了技术,工作效率提高25%,完成任务还需要多少天?
分析:这题可以通过转化,用正比例方法解,设原来效率是“1”,则实际效率是原来的(1+25%)=5/4,那么实际效率与原来效率的比是5/4∶1=5∶4,因为效率与时间成反比例,因此实际与计划所需时间的比是4∶5,如果设实际还需要X天,原来的天数是20-5=15(天),于是,可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设完成计划需X天。
4∶5=X∶(20-5)
5X=4×15
X=12
答:完成计划还需12天。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30 15:38:12

--
3月24日 星期三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侯京
数字传奇
有人说:“1、2、3、4、5、6、7、8、9、0,世间一切事,离它都不行。”
有人说:“数学真枯燥,十个数字颠过来倒过去。”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谁对?谁错?还是让事实说话吧!18世纪,英国有位叫桑克斯的数学家,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仅凭手算,将π值计算到小数部分第707位。如果数字真的枯燥的,他能耐得住那么长时间的寂寞吗?
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演草纸用了几麻袋,如果数字真的是乏味的,他那持久的兴趣从何而来?“万物皆数”。颠来倒去的1、2、3、4……其中蕴藏着无穷奥妙。
也大也小的“1”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自然数的单位。从它开始,1、2、3、4、5……无限地排列下去,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数字大军”,其队伍之大,可以绕地图无数圈。其中1最小,它站在数列的最前面。然而1又是最大的。整个地球,整个宇宙,整个……只需用1,就可以把它们概括无遗。
人类语言每时每刻都离不开1:一成不变、一目了然、一见如故、一日三秋、一暴十寒、一念之差、一孔之见、一枕黄梁……瞧,这个令人不起眼的1,不是很有趣吗?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30 15:38:39

--
3月27日星期六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侯京
今天,显得非常地无聊,就随手拿出一张《数学报》,突然一个非常的特别的题目把我吸引了。
[题目]有一张长方形铁皮,剪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正好能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分米,那么原来 长方形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题]仔细观察右图,可以发现阴影长方形的宽不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阴影长方形的长,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长方形铁皮的宽,即圆柱体的高是圆柱底面直径的2倍,圆柱的底面直径+底面周长=长方形铁皮的长。因此,长方形铁皮的长是2×2+2×3.14×2=16.56(分米)宽是2×2×2=8(分米)原来长方形铁皮面积是16.56×8=132.48(平方分米)。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3-30 15:39:19

--
3月27日星期六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曹少青
要结合实际想问题
想一想,他的错误在哪里?
[题目]某大厅有两根圆柱形木柱,木柱的底面直径是0.6米,柱高是6米,如果要在它们的表面积重新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的部份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小强看完这题之后,觉得这题很简单,很快列出算式并求出油漆的部份是多少平方米。
3.14×(0.6÷2)×(0.6÷2)+3.14×0.6×6×2=23.7384(平方米)。仔细分析题意,我们可以发现,小强的这样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有结合实际想问题。木柱虽然是圆柱形,但就实际问题来说油漆的部分不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因此要求油漆部分的面积就是求这两根圆柱形的木柱的侧面积,列式应为:3.14×0.6×6×2=22.608(平方米),答:油漆部份的面积有22.608平方米。

--------------------------------------------------------------------------------

--作者:翱翔
--发布时间:2004-4-2 14:05:25

--
3月31日星期三 晴
八路实验小学六(7)班 侯京
成双成对的“2”
2、是偶数是最小的质数,也是质数中存在的唯一的一个偶数,“一分为二”。任何一个数用2去除,都能分得公平,不会留下余灵数。
2、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阴与阳、奇与偶、天与地、生与死、方与圆、大与小、高与低、长与短、前与后、动与静、虚与实、黑与白、贵与贱、贫与富……等等,它们两两成对,彼此依存,果真有“无独有偶”!
在平面上,只有具备两点才能画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才能构成角;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就叫做“平行”。
瞧,2的神通够大吧!
完善的“3”
古希腊人把3称作“完善数”,说它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了”,因而具有神性。
在中国,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在数字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人为众,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棱镜可以分析光谱。爱因斯坦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是三条:艰苦的工作+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看,这里都是“3”!

『贰』 小学数学 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叁』 小学数学五步教学法指是什么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两多两少两忽视(课内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现象,从1988年起,我们开始倡导“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旨在彻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轻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或称五阶段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五个阶段的练习(或问题解决),去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想、培养能力。它的课堂结构是:
附图{图}
二、实验的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四点:
第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强调学生的实践(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事物(数学知识)。
第二,小学数学教材和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是:范例传授新知;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是:解答例题与习题。基于这一显尔易见的事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强调以学生练习为主,以老师讲授为辅。
第三,现代教育理论。1982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的《普通教育学》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一般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等基本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和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我们把一节课分成新知导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后知孕伏等五个阶段。新知导入的练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向;新知形成的练习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新知理解与应用的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知孕伏的练习要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四,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1984年4月,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题为《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该文件指出:“数学课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尔后,美国数学科学教育委员会、数学科学委员会以及2000年数学科学委员会指出的《人人有份》(Everybobycounts)这份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围绕“问题解决”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这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我们试图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实验构建一种以激励学生自我学习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模式。
三、教学的基本程序与实施要求
五阶段练习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它的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五个阶段的练习与指导措施,课内激励与指导学生练习与思考。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1.旧知迁移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教师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如应用题“相遇问题”的教学,在旧知迁移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用简便方法计算:18×4 12×4。(3)甲乙两个小朋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2小时后呢?这三道题中,第一题主要为学生小结相遇问题的求解公式“速度和×时间=共走的路程”进行铺垫,第二题则为比较例1的两种解法进行孕伏,第三题为导入新课作准备,并启发学生理解“相遇”的意义和必备条件。
在旧知迁移练习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导入新课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本阶段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重点。旧知迁移阶段的教学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
2.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我们认为,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士兵在长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教师可设计阅读思考题、新知探索的台阶题、新知探索的实验操作题或新知发现题。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组练习题:
(1)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想一想:正方形或长方形对折后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3)量一量: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的每一个内角,看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4)拼一拼: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猜一猜”是为了在新课一开始,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后面的“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练习,既展现了数学家发现与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又为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新知形成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探索、练习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适当的提示,诱导他们在练习的基础上小结出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一阶段的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
3.新知巩固练习
学生通过上一阶段练习形成的知识,一般来说还不完善、不准确,认识也还比较肤浅。新知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巩固练习的设计,练习题要紧扣新知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可通过变换教材上范例的条件、结论,或转换新知的表述形式、内容,设计出一道道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认识新知的本质特征。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可设计如下思考题:“4比7的结果是‘4/7’,而4比7也可以写成‘4/7’,这两个4/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从意义上、从表示方法上、从读法上弄清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新知巩固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这一阶段大致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4.新知应用练习
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作业,时间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一开始做课堂作业,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结束了。这样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截然分开,信息反馈闭塞,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一久,两极分化现象就特别严重。因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进行讲解,要用学生中的普遍错例把有关问题讲清讲透,要扶植学生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中的创造性思维。
5.后知孕伏练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横的联系上看都存在教学上的先后顺序问题,所以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做到知识上前有联系,后有孕伏。据此,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下课时布置几道与本节新知识紧密相关的后知孕伏题,让学生在课外去做,从而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如“小数的性质”新授课的教学,后知孕伏阶段的练习可这样设计:(1)31.30与31.31谁大谁小?(2)1.39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1.40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3)1.39与1.40谁大谁小?1.40与1.41呢?显然,这三道题是在为下一节课上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知识铺垫。
把一节课分成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各个阶段之间必要的过渡和衔接。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各个阶段的安排科学合理,结构严密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从感性到理性,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基础到发展,层层铺垫,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实验的设计
1.实验过程的设计
整个实验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8年9月—1989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现状,设计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与实施要求;第二阶段:零星实验阶段(1989年9月—1990年6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设计出的基本教学程序与实施要求,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第三阶段:初步验证阶段(1990年6月—1991年6月),选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用“五阶段练习教学法”教学一年,看教学效果如何;第四阶段:对比实验阶段(1991年9月—1993年6月),严格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有无显著差异;第五阶段(1994年9月—1996年6月),实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我们的实验在全县、全省、全国进行推广。
2.实验方案的设计
上述五个阶段的实验,我们在实验开始时都认真的制定了实验方案。为了节省篇幅,下面只简要地介绍一下第四阶段的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考察“五阶段练习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之间的教学效果存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对象的选择:在一所普通小学(安乡县城关镇城东小学)五年级四个班中选出的两个班;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3)实验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实验课题组组长由实验倡导者潘能钧同志担任,实验班的任课教师由谢先荣老师担任,教育局管教学的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实验学校的校长都是实验课题组的成员。
(4)实验因子的控制:实验的自变量是:五阶段练习教学法,对其它主要无关变量采取如下控制办法:
a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由两个教学水平、过去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的小学高级教师担任。
b为了排除师生心理因素的干扰,采取“双盲”实验,即让学生和不从事实验的教师都不知道在进行对比实验,只讲学校要重点考察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及其效果。
c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教材,授课时数完全相同。
d教学要求相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都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达到“大纲”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e严格控制实验班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对照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可不受限制。
(5)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独立样本的检验方法,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验平均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五、实验结果
初步验证实验阶段由城东小学谢先荣老师在该校四·二班进行了一年的实验。该校当时四年共三个班,实验前四·二班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从下表可以看出实验一年后,该班成绩提高十分显著。

『肆』 吉林师范大学是一本吗

吉林师范大学是省属公立大学不分一本二本。

吉林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融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生为一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现任党委书记许才山教授,校长杨景海教授。

学校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舒适,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配套齐全。现有21个学院,2个教学部,33个研究所,182个实验室。



(4)实验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扩展阅读

师资力量:(2019年9月)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405人,研究生2602人,留学生140人,专科生1595人。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593人,其中正高级139人,副高级457人;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482人。

双聘院士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省高级专家3人次,省拔尖创新人才23人次。

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1人,长白山学者、长白山技能名师12人,省主讲教授2人,省教学名师13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教学新秀2人。

『伍』 教法和学法有哪些

1、教法:

(1)以语言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实回践为主的方法,答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

(3)以直观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

2、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

(2)思维方法的指导

(3)迁移方法的指导

(5)实验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扩展阅读:

教法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于之相适应的方法。

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

『陆』 教法学法有哪些

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学法有:自主版学习法权、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法又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 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法与学法的互相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法转化为学法,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和学生把教法内化为学法的能力等。

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

『柒』 小学数学有关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哪些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六、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七、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捌』 要想把数学学好,要先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你是否也不爱学习数学?

如果你去初中或者高中,对学生们做一项调查,内容是:你最不喜欢学的,是哪一门课程?我想,绝大多数孩子们的回答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学了。数学之所以这么优秀,就是它有着不拘一格的个性,千奇百怪的解法,能让你大脑发散成水蒸气的思路……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基本以牢记为主,只要知识点掌握扎实了,运算准确,基本数学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初中数学就不一样了,它的知识体系开始拓展开了,代数与几何并进,相互渗透,灵活多变,足以让很多孩子开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等到了高中,不仅内容暴增,难度也加深了,很多孩子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几乎被拽得喘不过气来,成绩下滑厉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能怪孩子们,毕竟数学的发展史那么漫长,卓越的数学天才们,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寻求的定理定律,要想把它们在短短几年内年学习好,确实勉为其难了,呵呵——

结语:要想学好数学,光靠上面说的还不够,还得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有句话说得好:成功并不难,因为能坚持到最后的没有几个。具备了这些优势,你——没有理由学不好数学!

『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哪些

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大二老学姐来回答一波~看到这个问题,也是勾起了我高考完报志愿时的回忆。高考发挥的比较一般,没有太多的院校供我选择,妈妈是数学老师,在妈妈的熏陶下,从小到大我对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就想这报一个数学专业吧,就这样来了林大数学系。

总之,数学专业的课程是十分丰富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报考数学专业,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成就感也是非常高的。

阅读全文

与实验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