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五年下册级科学教学目标

小学五年下册级科学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21-01-03 09:45:31

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评估题期末综合(2)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题

姓名:

一、填空题。

1.2小时=( )分 0.208米=( )厘米

3500千克=( )吨 4米5厘米=( )米

86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03公顷=( )平方米

0.28平方米=( )平方分米 3米4厘米=( )米

4角=( )元 3米5厘米=( )米

0.5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005克=( )千克( )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 )。

7.8÷0.1○7.8 3.5×7.28○7.28 2.7○2.7÷0.8

15×0.6○15×1 3.6÷1.2○3.6 0.82×0.99○0.82

3.57÷1.05○3.57 5.85÷0.9○5.85 2.75×1.01○2.75

4.95÷0.9○4.95 1×1.009○1.009 3.6×1.45○3.6

一个物体在桌子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 )个面,最少能看到( )个面。

用a、b、c、表示三个数,写出加法结合律( )。

用a、b、c、表示三个数,写出乘法分配律( )。

一本故事书有98页,平均每天看x页,看了6天,还剩( )页。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 )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它的上下底之和是16米,高是( )。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5米,高是4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米。

一本《数学竞赛》的定价是a元,买5本这样的书,应付( )元。

9.954保留一位小数是( )。

二、判断题。

比0.2大而0.3小的数有无数个。 ( )

3÷b是方程。 ( )

有限小数比无限小数小。( )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是 ,它一定由3个正方形拼成的。( )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2a<a ( )

一个因数有两位小数,另一个因数也有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

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45×0.8的积精确到十分位约是2.0。( )

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小于除数,商小于1。( )

分类练习题(2) 姓名:

一、 用竖计算。

2.84×0.05 = 1.204÷0.43= 2.08×7.5=

18.9÷0.54= 1.05×2.4= 1.44÷1.8=

1.89÷0.54= 0.35×8.6= 5.61÷6.1=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58÷0.23= 6.21÷0.3= 54÷0.36=

二、 解方程。

2x-5.2=2.8 4.3x-1.8x=97.5 13(x+5)=169

2x-20=4 2x+2.8×2=10.4 x+2.4x=5.1

X-0.36x=16 3(x+2.1)=10.5 42x+25x=134

4x-3×9=29 5(x+1.5)=17.5 (x-3)÷2=7.5

2.5x=14 3.8+x=6.3 x-7.9=2.6

三、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0.125×16 3.2×5.6-11.4 5.74×99+5.74

4.75+3.25×2.4+7.6 3.8×1.4+18.2÷0.7

4.8×0.25 4.7×10.2 7.63×99+7.63

9.4-1.2÷0.6+6.24 6.73+2.56+1.44+3.27

2.37×2.5×4 1.5×102 2400÷16÷0.5

2.8×3.2+3.2×7.2 3.76×0.25-0.49

0.25×4.78×4 0.65×201 1.2×2.5+0.8×2.5

四、 应用题

1、 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 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样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能到学校吗?

3、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4、 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5、 一条高速路第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6、 雨燕的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一只雨燕3小时可飞行510千米,一只信鸽每小时可飞行74千米。雨燕飞行的速度大约是信鸽的多少倍?

7、 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8、 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装下15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呢?

9、 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10、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方告牌,底是12.5米,高6.4米,如果要油饰这块广告牌,每平方米用油漆0.6千克,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11、 一个玩具厂做一个小白兔原来需要3.8元的材料。后来改了制作方法,每个只需3.6元的材料。原来准备做180个小白兔的材料,现在可以做多少个?

12、 学校开运动会要制作一些锦旗,式样如右图。

一面锦旗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布料?

做5面呢?

13、 一个指示牌的形状如右图是一个组合图形,

请求出它面积是多少?

Ⅱ 小学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回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答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激光笔。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Ⅲ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怎么写

教学目标可抄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袭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
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怎样用力教案

目标正确就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版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怎么写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方程、确定位置 、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简单的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实践活动、整理与复习
三、教改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Ⅷ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才能省力教案

怎样才能省力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并说明用简单工具是如何方便、省力的.
2、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使用简单机械方便、省力的现象.
3、与同学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简单机械方便、省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使用简单机械会提高工作效率.
2、生活中使用简单机械的例子.
三、教学材料准备:
木板1快、图钉5个、长短不同的铁片(每组各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像搬运东西之类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些工作,比如课本给我们提供的各个时期人们从事的劳动场面图片中,他们在用不同的方法搬运石头,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学生看图:人们在不同时期搬运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在远古时期,人们只用人的肢体搬运重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发现:使用工具可以省力.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把简单机械组合起来,制造出现代化的大机械来搬运重物.人们真是越来越聪明!
(二)探究体验:
1、我们看了图片,了解了借助工具可以省力,有的同学可能不大相信,是吗?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每组桌面上都摆放着一块木板,上面钉着5个图钉,请每组的同学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选用不同的工具拔下一个图钉,看一看谁先把图钉拔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感受与本组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体验用力感受,还要注意不要被图钉扎了手哟.
(1)学生分组活动:拔图钉比赛.
(2)交流感受.
明确:使用工具可以省力.
2、既然我没已经体验到使用工具可以省力,下面,就请同学根据你自己已有的经验用你的聪明的小脑瓜来想出巧妙的办法完成图中提供的任务吧!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生活现象有所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现象和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只停留在表面想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思想上来.从生活中来,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阅读全文

与小学五年下册级科学教学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