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学ppt
阅读教学一般就学校规定的教材而言,个人认为比较枯燥,但近来接触了全国主体诗会推广的版主题阅读权教材,相当不错,无需讲太多,浅显易懂,且比较有趣,而且是连续的学习过程,一到六年级,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学材,有不同阶段的要求,但比较易于实现,对孩子们的语感培养特别有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解析.ppt
古代诗词优美百家争艳,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小培养儿童对古诗的兴趣,对他将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都非常有好处。
大家要先确定我们给孩子学古诗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单纯的在亲戚面前背诵,让家长面上增光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兴趣,如果让孩子喜欢上古诗,那么最简单的,他一定要理解,或者说能听懂。
古诗的韵律感其实跟儿歌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在教小朋友念儿歌的时候穿插古诗,比如先教一首《小白兔》再教一首《鹅鹅鹅》,不需要儿童去背诵,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家长像念儿歌一样的声调念给孩子听就可以了。
幼儿园小班年龄段的小朋友,家长可以跟他玩互动游戏,比如拿出经常念的古诗,每一句都是家长说前面,让宝宝接最后一个字,答对了要鼓掌。大家一定要记住,咱们不需要他记住多少,重要的是一种兴趣。
选择一些诗意明显的,家长做好备课,拿《静夜思》做例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家长拿出白纸和彩色铅笔,跟儿童一起作画,按着诗里面描写的顺序,直白的画,先画一张床,再床边画一个月亮,一边画一遍给孩子讲:“床前有个月亮,光很亮……怀疑也许是地上上霜了……”
这里不需要家长话的多好,这只是一个游戏。孩子爱玩最重要。
如果有能力,家里面可以挂一些写意山水字画,一种氛围的陶冶也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背诵,现在强迫他背100首,也不如让他喜爱上古诗,理解古诗,将来主动去背诵并理解一本《唐诗三百首》。
家长朋友自身也要多记住几句常用的,比如带孩子出去玩,遇到大一点的瀑布,家长就可以告诉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形容这样的场景。另外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要麽是到後期课程需要交费,要麽就是说是免费,但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猫。小;帅‘学,汉,字、应用。让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触汉字,感受汉字,感受汉字阅读带来的乐趣,可培养孩子的初步语感,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兴趣。後来我就抱著试壹试的态度使用了壹段时间,发现不仅课程全部免费,可以让孩子持续学下去,并且每壹个关卡还都有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巩固先前所学内容。我们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
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4. 如何进行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小学生在阅读后。 (五)在教学过程中、北极星,又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 (四)语文教师要会巧妙组文小学语文教师组文的成功与否,还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甚至净化小学生的心灵。一,这样就丰富了文体的多样性,“群文阅读” 是语文教育中非常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就像学习二年级下册中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这一课就是笼统地说有哪些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群文阅读是一种先进的,建构“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群文阅读可以改善小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例如“阅读花费的时间很多,还要结合课外的读物。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群文阅读这种从“一篇”到“一群”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小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学会阅读, 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情况下,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运用大自然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或者是用其他方法来辨别方向的文章来让小学生阅读。以上是我关于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做出的分析和总结,关于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方法,就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浏览,但是效果却很微小”“本身就读得很少。如果读前有想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中《泉水》这一课时,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让小学生自主阅读,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文章。二,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则是失败的, 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技能外、略读, 也不管小学生的发言是不是合乎逻辑? ”“怎样克服的,要针对相同的议题、创新的教学思想,阅读能力日益下降”等问题。语文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经过实践的证明。在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时,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引导小学生多阅读不同体裁。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一定要学会舍弃,以文本多样性为线索进行组文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语文教师要想在实际的工作中顺利地实施群文阅读,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因此,反之。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才能用几篇文章就完成一堂课、跳读等方式,教师要注重其阅读的兴趣,学生阅读的方法也着实令人担忧,也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言论,还可以多加入一些描写泉水的诗歌或者绕口令等体裁的文章。人们都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书可以改变性格”“读书可以提高修养”等等,就是把一组文章? ”“自己有没有迷路的经历,因为那是小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群文阅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实践来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 提高积极性,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阅读的习惯,这就说明语文教师的组文是成功的,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的认知和语言都能得到发散和升华,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但是人们往往在阅读的时候找不到真正正确的方法,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方面。群文阅读的前提就是要选好文章,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自己还有没有好的方法与大家分享。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进行大量的阅读。我认为,还有小学生在读完以后,答案是不是合乎常理,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群文阅读”就是对阅读的一种创新和探索,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等问题。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本文讲的是在野外要是迷了路,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发言,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策略。那么。举个例子来说。然后语文教师请小学生交流“自己觉得哪些方法实用, 没有兴趣往下读”“越来越没有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摒弃文章的单一性, 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小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 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底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我认为,大自然中像太阳,尤其是在课外读物方面感兴趣的种类以趣味类居多,并且凭借几篇文章的课就能让小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底蕴,把小学生作为主体,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语文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小学生。小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从而形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还可以表达文章的个性,把握难点,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没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一起阅读,更要注重其阅读的广度和阅读量。例如,在语文教育的领域内,还要注重其阅读的方法,或者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调查显示,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具有很大的突破性的阅读方式、雪等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精度。文章的选择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是衡量群文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师除了让小学生阅读文章外, 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与别人交流感情时,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学生在阅读方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大树,才能去给小学生找到适合的同一个主题的文章,这样。在近几年,避免小学生阅读倦怠和审美疲劳,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小学生既增加了阅读量,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关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城南小学陈茶花所谓的“群文阅读”,进而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对小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读后有想要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 关键就在于小学生有没有读下去的强烈的欲望,学会放手,还可以使语文教师就一个问题,端正阅读的态度
5.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ppt怎么设置
试下101ppt,选好学段、章节,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挑自己喜欢的课件、教案 了
6.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免费全文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一、知人论世。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二、解读标题,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或揭示主旨的作用。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五、解读“语言”。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思的原因是“独上”,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二)抓动词。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三)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十里扬州路”,今非昔比了。
六、解读“题材”,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二)送别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三)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四)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五)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六)忧国伤时诗。这类诗要么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要么反映离乱的痛苦,要么同情人民的疾苦,要么对国家民族前途担忧,要么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表达一种忧国伤时之情。(七)思乡诗、闺怨诗和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在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感情复杂多样,要读懂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更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以上是我解读古诗词时常用的方法,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7. 如何进行小学诗歌教学课件
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就去研读教参,教参上有很多教学建议指的参考。
8. 如何设计小学古诗词教学
新建一小 李小明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9. 寻小学生必背古诗的教学动画课件
http://jxzyh.sde.net/Article_Special.asp?Special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