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践行生本理念,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我校语文学科全体教师积极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结合我校三学一练主流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不断创新,努力实现生本高效课堂。
“三学一练”即:自学—同学—导学—精炼。自学:自主初学感知环节。是预习或初学过程,学生用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来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自发自觉、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同学:互动交流讨论环节。是交流借鉴合作提升的过程。目的是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展示反馈提升环节。是展示反馈、点拨提升的过程。目的是对前两个环节中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反馈,对感悟进行点拨、提炼、提升。精练:巩固训练知识内化环节。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
我校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遵从“一心一意奔识字”的原则,把识字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引导学生快乐识字,并在过程中渗透识字方法的教学。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想办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加一加、减一减、偏旁识字、生活中识字、顺口溜识字等多种方法,不断强化练习,逐步实现学生自主识字,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知识和习惯的双重基础。
我校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抓住两个点: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的目的是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规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当中要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表现。当然,语文教学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和大阅读观。因此在学习课文这个范例时我们还将大阅读引入课堂。在前置性学习时布置学生查找阅读与课文之中任何一个知识点有关联的课外阅读资料。在课堂学习时对课外阅读资料的交流,既深化了对课外这一范例的理解感悟,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课文学习结束后,通过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经典书目或篇目,将学生的阅读活动再向前推进一步。
我校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大体流程分为两课时进行。每课时前布置相应的前置性作业。第一课时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认过生字、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汇报,解决生字词的认读。然后让学生在课上自学课文,要求读思结合,标画重点语句,记录读书感受。第二课时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通过再次深入阅读看看自己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是怎样读懂的。二是让学生查找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课堂教学时以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通过研讨课文的字、词、句、段等信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中心的。在小组交流、展示和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到其中,抓住课文的关键点进行点拨、提升,讲学生浮于表面的讨论引向深入,透过文本抓本质,体会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的方法,进行感情朗读。做为帮助者,当学生在互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启发和解惑。另外,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运用适时的鼓励性、肯定性评价语重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氛围。
课堂最后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或说或写,让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升华,语文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贵有疑,不会提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学习。因此在进行前置性学习的时候,我们还要求学生在记录自己学习所得之余要提出自己学不明白、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学习时,把这些问题先在小组同学的过程中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放到全班交流时解决。当然,孩子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有开始漫无边际的、肤浅的提问到最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生本教育,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我们将在今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完善学校主流教学模式,打造出具有我校特点的高效语文课堂。
❷ 周一贯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一、什么是“生本”?
1、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才华、艺术和修养展示。这是当前小语教育的方向性错误。
2、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矫枉过正。课堂应该是一个多元存在的生态环境这里面包含了:生本、师本、文本。这些对于教学而言,对于学生而言都很重要。
3、而这三种“本”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平分秋色,更不可同日而语。“师本”的“本”是指教师的本质,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文本”的“本”是指教材的本质,也不是教学的根本。而只有“生本”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师本”和“文本”均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和展现,但只是为了“生本”服务。三者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立足“师本”,用好“文本”,服务“生本”。
二、“师本”、“文本”、“生本”三者如何结合: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低年级学生练习诵读我们可以这样做:(1)同桌合用一本书。(2)一人读一行,如果同桌读错了,提醒他反复读。(3)第二遍读时,交换顺序读。这样学生利用反复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中的“正确”与“有感情”两个问题。同时,我们在公开课上,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利用老师的范读和优秀学生的范读来引领学生朗读。其实这在无形当中,已经剥夺了其他孩子对于文本的从磕磕绊绊到逐步熟练轻松的认读过程。这样,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对于文本的认识。只能说,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范读会起到引领作用,而磨灭了其他孩子自身的领悟过程。利用这种反复诵读的方法,教师具备了生命意识,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由生到熟的认知文本的过程。这就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原生态”,也就是学生最初的水平,而并非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而表现出来的水平。
2、生本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状态,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学习状态,关注个体生命的原有的“生态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内所处的位置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提高。什么是“生态位”呢?“生态位”也就是个体生命在环境中所处的生存地位和可能拥有的发展空间。以关注学生“生态位”来激发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动力。只有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生态位”,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原生态的生命活力。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秀公开课,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在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常态课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始终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寻的巅峰之作,其实我们错了。真正的好课堂一定是教师和文本对于“生本”的服务。
三、生本课堂的具体策略:
1、以学代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学、互学的机会,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讲。
2、转变课型——转变教师的课程教学。教师的讲一定要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基本能力低的问题。
3、改变教师角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用教材教学生,还要紧抓文本重点,大胆尝试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构建。比如林肯总统的演讲,我们在学生演讲这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一个完整的演讲稿。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4、正确认识学生: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好奇、好问、好玩”。
5、教学当中的难点,我们在点拨之下,学生能够自己或者合作解决的内容,教师坚决不讲。
6、强化课堂实践,把语文课堂构建成实践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自然是不能少的,但是,我们最多是给学生一个方向,给学生一种方法,而学习的过程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只要教师讲,那就一定会化解学生学习的能力,就一定是以牺牲学生能力成长为手段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不讲,过于科学性的知识,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知识,教师还是要讲的。但即使是讲,也绝对不是我们传统课堂上的“教师长篇大论”,应该是师生合作的“讲”。
7、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重要环节,不要仅仅考虑到服务于这节课,而是要考虑到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比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文、改作文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为理解课文而设立一些环节。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和学生要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练笔结束,我们不仅要交流学生的写作,还要引导学生互评小练笔)
8、课堂教学的读和写最终是为了构建学生的“心灵精神家园”。用教师自己的身教达到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学生写,教师先写;要求学生读,教师自己先读(这里的先读不是简单指“范读”)。
9、未来的教育者必须是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但是,生本课堂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那怎么解决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呢?我们不是要解决教师是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
(1)引而不发。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教学环节的引导,并不代替学生去讲,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感悟、领会、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发掘、发挥。
(2)教师在释疑解难时,要出一出手。评价学生的学,指导学生的学。老师逞强,学生就会示弱,老师讲,学生的学就会打折扣。
10、教师顿感策略:
(1)滞后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要太急,要用心发现问题,先看看学生的评价。
(2)学生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回答,在引导之后,将解答的主权再次还给学生。
(3)老师要学会“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要学会装糊涂,不要什么事拿起来就讲,让学生自己去悟,学会等待。
(4)教师的引领应该是智慧的引领。
❸ 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生本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
一、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小学语文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语文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比如,语文第一册识字教学中有很多字理的演变过程,如果单纯地用书中插图让学生感受这种些字的变化过程,形式单一,孩子们的直观感性也不强,印象自然不会深刻,在“子”,“云“等生字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这些字的演化过程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三、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在学习《小动物的家》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小动物?这几个小动物把叶子分别当做了什么?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学习文中的每个自然段,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更好地为理解第一自然段做了铺垫。从而激起了学习感受第一段秋天来了大自然美丽的词句,积累到了“碧蓝碧蓝,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表示色彩的词,并相机用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这种些都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的。
❹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生本环节
一、趣味导课质疑课题引入初学
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初步了解课题涉及的内容。注意此环节不易占时太多。
二、整体感知了解学情以学导教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初步掌握一些直观、简单的自学方法,进行最高效益的自学,帮助老师及时有效的进行检查,掌握学情,以学导教。
1、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2、明确自学要求
3、检查自学,肯定鼓励
(1)认读字的检查
多种形式识字认读。
(2)检查课文朗读,指导读准、读流利。
(3)二年级可以训练针对课题初步质疑的意识与能力。可以是对一个字、一个词的质疑,使学生学会初步质疑,集体解惑。
三、精读课文评鉴领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一定语气的朗读课文。课文的学习探究主要通过运用情境帮学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理解体会课文内容,适当采用问题导读法来深入理解。
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词语的理解、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问、关注想象。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回归全文,朗读课文
2、思维、阅读拓展
五、积累内化指导背诵、复述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程序:我来记(要体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住生字);我来组词(扩词训练,鼓励向课外延伸,与生活结合);我来描(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学生书空,然后描红);我来写(本上书写、组词)。
说明:以上六步可以作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二三四)主要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第二课时(五六)主要积累语言、学习生字词。
❺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 中期报告
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专阅读互动的三维结属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❻ 浅谈如何走进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是阅读教学观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清晰的一个认识,必将引领我们走进新课改的福地,达成阅读教学的理想愿景。带着对生本教育的思考,我们在研讨《最后一头战象》时就注意了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真正实现了生本高效的课堂,同时也带领每一位听者真真切切地走进语文,去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一 认真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从阅读教学来说,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离开了学生自己和文本的对话,后面的几种对话就会落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也就会落空。我们要教学生学语文,自然少不了备怎样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备自己怎样和学生一道和文本对话,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确定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厚重的历史,沉封的记忆;生动的语言,具体的细节;深深的情,深深的的义,学生要如何才能理解透彻,要如何才能实现深层次的阅读和理解?备课时,我们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我们想:可以抓住一条线来进行教学,可是这条线在哪里?是抓住动物与动物之间,还是抓住人和动物这条主线呐?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文章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来理解,可是学生会被打动吗?这篇课文要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呢?《最后一头战象》在教材中不是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要求体会作者怎样把文章写具体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怎么教,怎么用,很值得讨论。方法的东西不是教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感受到的。我们设计了主要内容和品细节两条线,两条线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但怎样让方法的悟得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让人觉得方法的引导很生硬很概念化呢?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文章情感情很浓烈,但老师的情感怎样自然融进去,而不显得装腔作势呢?我们都在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 二 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是教学的设计理念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别人教案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根据苗蕊老师的特点设计教案。这是我们的教案的设计理念。苗蕊老师语文基本功扎实,情感丰富,刻苦努力,板书工整认真。但工作时间短,课堂驾驭能力稍显不足,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教案所要思考的问题。三 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在《最后一头战象》教案雏形中,我们长文短教,抓住重点句段、重点字词,采用“读、思、悟、谈、写”的方法。通过一遍遍的试讲,虚心听取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意见,终于形成了一篇较成熟的教案设计: 课前交流的目的就是让师生放松。设计一个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小游戏。我们准备了一组表现动物之间情感的图片,让学生配台词,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很活跃,游戏很巧妙地与课文联系,为走进嘎羧的内心作下情感做好铺垫。 1. 开课从一条爆炸新闻入手。引出作者沈石溪。并对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个简单了解。动物小说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和最后沈石溪的话首尾呼应。然后从课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质疑问难的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然后提问战象给你了怎样的印象?并出示嘎羧的图片,初步感知战象的英武豪迈。 2.师生互动,交流体会:老师先来谈自己的体会,初步了解动物小说特点曲折生动。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感觉课文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生动,深深打动了我,现在请同学们集中精力,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那些情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深深打动了你呐?一会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快速浏览课文,梳理小标题是为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也教给学生快速浏览的方法。提出速读的要求方法,捕捉到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我们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教给学生,读篇幅较长的课文就要用梳理小标题的方式抓住主要事件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长课文短教。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从整体入手,初步理解动物的情怀。3.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我们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们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的体会,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品细节也是长文短教的好方法。既然要品,就要品透了。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开始的设计是学生只要谈到其中的一个词,就引到象鞍。但后来感觉学生理解的不太深刻。后来把教学设计改为学生把这些细节描写的词语全部找到后,并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后,再接着问:“一个什么样的象鞍让嘎羧有如此异常的举动”学生在文中找到,读一读,再出示象鞍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每个人对嘎羧又有了新的认识——“嘎羧要找回的是那段过去的历史。”什么样的历史,学生的思绪“唰”想到了1943年打洛江畔那场惨烈的战争,再读,惨烈溢于言表,敬重溢于言表,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嘎羧为什么会在一见到象鞍久久地摩挲的原因,然后想象让嘎羧内心情感更加丰富。由“嘎羧为什么会在见到象鞍久久地摩挲”展开想象,它会看到些什么?它会想到些什么?学生谈体会,这样让嘎羧的内心情感更加丰富了。 再读这个片段,便很容易就抓住“一下子”、“呼呼”、“摩挲”和“泪光闪闪”几个词语有感情朗读,对嘎羧,在那一刻也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通过换词训练,用溶解的方法,把“久久地,呼呼”去掉,进行对比学习,请同学们体会具体描写的作用,体会到位会,总结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特点是抓住具体行为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领会表达后教师指名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这里体现了重视朗读的设计理念,课堂达到一个小高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自然的融进嘎羧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也体现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设计理念。这也是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沈石溪好的写作方法,将来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4.对话教学,体会情感 我们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们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在“告别村民”这部分的学习时,加上了原文对嘎羧年老体衰的描写,教师配乐渲染,随机提问它走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感知嘎羧的内心世界,想象它会想说什么,从而体现出嘎羧的重情重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深入地走进嘎羧内心中去。教师趁机指导学生齐读。读后总结沈石溪抓住具体行为,这样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未尽的效果。5.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6.前后对比领会表达在教学重回战场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从嘎羧重回战场的吼声入手。“这吼声,让它身体——;这吼声,让它四条腿——; 这吼声,让它一双眼睛——; 这吼声激越悲壮——。” 吼声中我们看到了重回战场的嘎羧,出示披挂象鞍前的嘎羧形象,前后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表达。体会到嘎羧之前的年迈体衰,重回战场的英武豪迈,威风凛凛。这哪里是一头垂死的老象?这分明是一头战象——这哪里是一头象?这分明是一头善良忠诚英武豪迈的战象!这样一头活生生的战象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昔日的年轻不再,昔日的战场不再,但嘎羧的勃勃雄心还在。此时此刻嘎羧还会吼叫些什么?拿起笔来,写写真情告白。这是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这样一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到了训练。想象说话,对比阅读,动笔写写,抒发了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5.组合读和想象相结合,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组合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结合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们思考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教师进行点拨升华,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重点抓住一处嘎羧重回战场那动人的一幕进行组合的朗读,配上音乐,烘托文章。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善良,忠诚情怀,组合朗读这样把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此时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反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最后出示沈石溪的话““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作为学习本节课的结束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并引发学生思考课文的后面的情节中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具体行为体现动物的特点,它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引发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把“导、学、议、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落实“生本、师本、高效”紧密结合起来,力争教会学生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践着“生本教育”,并获得了不菲的收获,“生本教育”已经沁入我们的心脾,身“轻”如燕的教育者必将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踏着“生本教育”的阳光大道扬帆远航!
❼ 如何写小学生生本课堂的课题及计划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中的教学活专动主要是围绕属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❽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
课堂呢?我个人认为: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❾ 生本课堂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第一要注意课堂教学评价任务设计,照顾到学生学的实际,有利于达成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拟定的学习目标,做到对应具体、清晰,可操作,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学生参与,显性地反映每个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所以学生学习活动与展示一定要事先明确是个人独立参与还是小组参与,是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展示条件),还是不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同时还要注意程度词语,是判断还是分析,是说出还是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还要注意教学评价任务的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可以从学习案例自然过渡到相应案例,既感受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也便于内化成生活中所需。同时任务完成中给以不同激励性评语,增强挑战氛围游戏化的激励,从而让学生因为乐趣,更有兴趣不断持续下去。
第二要注意教学常态化与动态性的统一,比如每节课围绕课题激趣,学习目标的认同置疑,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拨,梳理,检测拓展迁移,让学生清楚每节课流程的设计,便于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照顾到具体每节课,不同班级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保证每节课更符合学生实际。这就要求包括老师准备分享的资源材料,老师拟点拨的习题,都要进行多元化,多种选择互动性处理,开放性与目标倾向性的统一。
第三要注意教学设计中课件与导学案等的统一,设计好多媒体的应用,如何有效突出白板的互动效益,也需要考虑好是否必须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还要注意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思考,是否有助于保证学生参与,最大效益地保证全员参与,简洁得体。而不至于出现重复性,削弱学生主体呈现的程序,课堂纯粹被人机反复所代替,而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灵犀。
总之,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实际,也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驾驭能力,以生为本,设计合理,尊重学生的禀赋差异,让学生目标明确,又满怀信心地投入自 学、展示中去,敢于、勤于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就一定会让课堂时时显现出和谐自然的生机
❿ 小学语文本体内容创新教学设计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新教材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了许多课,本人发现我们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留于形式。
(5)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我想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
据此,本人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此外,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论都是本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有效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2)有效训练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