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河少版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河少版

发布时间:2020-12-31 14:48:03

⑴ 初二下册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河少版)

一、植物的生殖
1.无性生殖的意义: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选材
⑴扦插: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插穗),或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⑵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⑶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既能在短期内获得大批同种植物,又能防治植物病毒侵害。
3.会判断有性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生殖,也称繁殖,生物孳生后代的现象,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殖方式可分为两类,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2.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3.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
4.不完全变态:受精卵→若虫→成虫 (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若虫经5次蜕皮,不经过蛹期,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5.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幼虫时期。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概念: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只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的一类动物
2.行为表现: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成蛙
3.生殖特点: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种类: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胚盘内含有细胞核;卵黄外的卵白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作用。
2.鸟的生殖过程的行为表现: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五、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基因: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性状: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如人的ABO血型)、行为方式(如各种先天性行为)等。
3.显性形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一代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隐性形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交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5.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西红柿的红果与黄果,兔的白毛与黑毛,鸡的玫瑰冠与单冠,人的直发与卷发,A型血与B型血。
6.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7.性别决定: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8.变异的特点: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但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因,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六、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起源:
无机小分子物质
生↓成 场所:原始大气
有机小分子物质
形↓成 场所:原始海洋
有机大分子物质
组↓成 场所:原始海洋
多分子物质
演↓变 场所:原始海洋
特点: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质交换
原始生命

2.米勒试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详见《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P48)
3.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过度繁殖(现象)→生存斗争(过程)→遗传和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进化的证据:化石。
5.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6.自然选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这一过程,叫自然选择。

七、健康生活
1.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接触传染病。
2.传染病特点: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4.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5.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6.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7.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8.免疫:
9.人体免疫的三大防线:
一、皮肤和粘膜 阻挡、杀菌,清扫
人的免疫 二、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溶解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人的三道防线) 吞噬细 吞噬
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10.免疫的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产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11.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算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1.安全用药
⑴安全用药: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⑵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⑶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借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
⑷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2.急救措施
⑴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注意要通报姓名、急救地点、联系方式、病人目前的病情机应急措施。
⑵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包扎止血等。(详见《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P82-86)

⑵ 为什么农村田地河流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少

可能的原因是:过度使用土地,经常翻动,开垦砍伐,使动物栖息地专改变不适合动物生存;属
人们捕杀一些动物(有些有害,有些是为了吃或皮毛或其他经济利益,有些是侵害人们利益但其实却是有益有价值的动物),进行生产生活时无意连带着摧毁了某些动物的卵,幼虫或幼雏导致有些生物直接减少,并且这些动物又是其他动物的食物,间接导致上一级动物的减少;
使用农药或因大量生活垃圾和塑料垃圾等被集中到农村,使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和土壤,杀死了一些生物,活着的则体内毒物富集,被上一级捕食者吃掉,循环不息。还有一些活着的生物由于某些有毒物质会使精子质量下降或有些含有雌激素导致生出来的动物雄性生殖产生影响,比如雄性的娘化等等,从生殖上导致数量减少。

⑶ 七年级地理 复习提纲!(苏教版)十万火急!

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首都是东京,经济:由于该国缺乏矿产资源,因此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成了加工贸易型的经济。
4.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居民主要是大和族。通用日语。
5.欧洲西部的三大地形区是:北部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是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是阿尔卑斯山系为主的山地延伸到三大半岛。
6. 巴西的传统节日是狂欢节,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东南亚的气候主要有两种: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8.美国共有50个州和一个首都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其中的两个海外州是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人口有2.82亿(2000), 面积是937万km2 。世界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9.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是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南到意大利。
10. 巴西有世界现已建成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是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的。
11. 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0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大分水岭为主的山地;中部:澳大利亚大盆地为主的平原;西部:宽广平坦的高原。
12.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北美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拉丁美洲的人种以混血人种为主。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属于(淡、咸)淡水湖。
13.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磷虾。北极的主要动物有北极熊。俄罗斯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稠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主要承担内河航运的河流是伏尔加河。
14.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农业地区专门化和农业生产专门化。
15. 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该盆地所在的大洲号称“高原大陆”“热带大陆”。该盆地内部的气候类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俄罗斯管道运输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天然气。
16.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东南沿海最为稠密。人口有 1.70亿(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是70%以上。
17.东南亚的主要物产:稻米:缅(甸)、越(南)、泰(国)。橡(胶)油(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椰子: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8.南亚有两条河流,位于印度境内的是恒河,另一条是印度河,位于巴基斯坦国境内。南亚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西南季风尚未来临,高温少雨;6~10月为雨季,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90%,湿热多雨;从11月~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干燥的东北季风,气候凉爽宜人。
19.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国是印度,2000年人口已达到10亿。 南亚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97%以上的人口为穆斯林。
20.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被誉为“白金之国”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
21.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居世界首位。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是新加坡。
22.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中东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的“圣城”是耶路撒冷。
23. 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南亚的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4.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欧洲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燥、严寒、烈风。
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该国的首都是巴西利亚。世界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有鸸鹋、袋鼠、鸭嘴兽、树袋熊、针鼹。
26.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27.南极的主人是企鹅。 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的厚度多1720米。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28.南极科学考察的最好时间是南极的暖季,即每年11月~次年3月。这时正是南极的极昼(极昼、极夜)。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是1708万km2 。
29.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北美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北美的气候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0.印度尼西亚的首都是雅加达。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1. 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巴西有三种热带经济作物的产 量居世界首位,是咖啡、剑麻、香蕉、蔗糖。
32.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 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3 .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美国有世界第四长河是密西西比河。 日本的海岸线曲折。
34.印度纺织工业中心中,麻纺工业中心 是加尔各答; 棉纺工业中心孟买。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
35. 欧洲西部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70%以上,两个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国”是荷兰和丹麦。
36.世界最高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生活在美洲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印地安人。属于黄色人种。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玛雅文化。
37. 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东南沿海地区。首都是 堪培拉。最大的城市是悉尼。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38.亚洲的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目前人口已达到10亿。
39. 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40.日本的领土由四个岛屿组成,是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位于本州岛上。
41.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伏尔加河注入里海。
42.印度从气象灾害看,旱涝灾害频繁,原因是该国的气候主要以为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亚洲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43.欧洲共有四个大的半岛,地中海沿岸有著名的三大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意大利所在的半岛是亚平宁半岛。
44.非洲最大的岛屿是马达加斯加岛。日本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属于活火山。
45.我国已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
46.俄罗斯有俄罗斯位于北极圈以内但终年不冻的港口是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的原因是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该国有丰富的资源:淡水资源(贝加尔湖)、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广)、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47.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 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48.俄罗斯最大的海港是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太平洋沿岸的海港是符拉迪沃斯托克。
49.世界上东西跨度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达1万多千米。俄罗斯的两个农业区是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俄罗斯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西部平原广大,河网密布;东部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50.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快、慢),居世界第一。

撒哈拉以南的经济属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人口、环境、粮食三者成为 当地发展经济重点考虑的问题。 美国的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平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52.欧洲西部的面积是500万km2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绝大部分属于发达国家。
53.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埃及的首都是开罗。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54. 欧洲有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
55. 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其中印第安人属于 黄色人种。通常所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是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56..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日本的四大岛中,位于最南边的是九州。
57.世界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黑种人的故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58.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是三种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的“王国”。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如巴西占到全国人口的40%。 纵贯南美洲西部的山脉是安第斯山。
59.德国首都是柏林。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亚。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美国首都华盛顿。
60.欧洲西部的工业属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地位。
61.俄罗斯位于两个平原之间的地形是乌拉尔山。位于高原和山地之间的河流是勒拿河。
62.与我国相邻,而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 如果在地球上选一个地点,要求四面朝北,应应选在南极极点。
6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中东地区最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水资源。最丰富的资源是石油资源。
64.青藏高原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季风性、海洋性。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或中东地区)。
65.日本的四大岛中,最大的岛屿是本州。日本以哪种经济为主加工贸易型经济。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洋。
66.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中东地区的主要人种是白种 人。
67.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是 南非。被称为美国“黄金水道”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68. 世界上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人口稠密的地区是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 造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范围广的主要因素是西部高山的阻挡。
69.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冰川作用。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
70.世界上目前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日本是一个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是因为日本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
71.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大洲是欧洲。 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72. 南亚的地形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为主的山地;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为主的平原区;南部:德干高原为主的高原。
73. 东南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马来群岛的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沙漠分布于:非洲北部 。
74. 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1.3%,亚洲是1.4%,2000年世界总人口是60.55亿,亚洲的总人口是36.8亿。如果2001年世界增加100人,则亚洲增加的人口数量是66人。
75.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其长度是6600km。当北京时间(东8区)是14:00时,莫斯科(东3 区)应该是:9:00 。
76. 将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逆时针旋转900 ,与印度国家地形最为相似。印度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 东北部。
77.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汽车城”是指底特律,钢都是匹兹堡。飞机制造中心是西雅图。
78.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亚、东南亚各港口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最短海上通道。
79. 被誉为俄罗斯人“母亲伏尔加”的河流是伏尔加河,全长3600千米,是欧洲第一长河。航运价值很高。通过运河,该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相通,称为“五海通航”。
80. 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在欧洲西部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81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从红海经地中海再到黑海依次经过的运河和海峡是: 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82.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是: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河流较多,湖泊集中,平原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东部降水多,光热条件好。
83. 在美国,被称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世界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84. 北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地安人 。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南极冰川。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法国发电量中核电的比重高达70%以上。
85.法国的工业很发达,重要工业资源煤、铁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汽车、飞机制造为主体的工业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服装、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86.美国的三大地形为,东部:阿巴拉契亚山为主的山地,中部:中央大平原,西部:落基山等为主体的山地。
87. 北美外来移民中80%以上的是欧洲人及后裔。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有世界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
88.世界上被称为“火山国”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由于该国地处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这三大板块是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89.从大洲与地区看,玉米的原产地是北美洲。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埃及是一个地跨哪两大洲的国家:亚洲和非洲 。
90.法国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区。
91美国城市的篮球队芝加哥公牛队,休斯顿火箭队,西雅图超音速队,底特律活塞队。世界陆地最低洼的地方是:死海沿岸。
9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各大洲地形特点各异,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造成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和地形。
93.南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我国在那里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同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教徒奉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94.习惯上,被我国称为“南洋群岛”的是指东南亚地区的:马来群岛 。各大洲中经济最发达的大洲是:欧洲。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
9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两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形成原因是 :冰川作用而成。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
96.通常所说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 、爱沙尼亚 。
97.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 :东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⑷ 河少版生物全册知识点

建议你去网络文库找一下

⑸ 为什么河流少降水变率大

因为一些河流的补给水源是季节性增多的,如黄河、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就多。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时融化的冰雪较多,河流流量就会增加。

⑹ 河中生物少的原因

河中生物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河中有污染
也有可能是因为河水中 物质比较少
还有可能是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

⑺ 河流浮游植物少

食物链是生来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自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等四类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肉食小型鱼→肉食大型鱼”营养级最高的是肉食大型鱼,所以肉食大型鱼数量最少.
故选:D.

⑻ 谁有河少版八年级上生物的复习提纲和知识结构啊!!!!!!!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
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
▲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 微生物:
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
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
&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⑼ 多沙河流,少沙河流的标准是怎么定的

多沙河流与抄少沙河流是河流多种袭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按河水含沙量大小, 可分为少沙河流与多沙河流。 少沙河流河水“清澈”,每立方米水中的泥沙含量常在几公斤甚至不足 1 公斤; 而多沙河流, 每立方米水中的泥沙含量常在几十公斤、几百公斤甚至千余公斤。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河少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