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有关于幼儿教育类读后感的文章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学前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集,它是由我的母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编著的,里面收集了全院老师的优秀论文。全书分成了学校教育、教改探索、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和幼儿园教育等五大方面的论文,是老师们循着幼教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所作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晶。 在幼儿园教育部分,其中有一篇是章红老师写的——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设计,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启示一:强调儿童是课程的主体。以前教师只重视集体教学,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既重视集体教学,也注重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和日常活动,并且把它们列为课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活动进行的,是在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中诱发的,是在家园的互相合作过程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儿童作为课程主体,在幼儿园生活学习获得自身发展,他既受到同伴、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主动地与这一切发生着互动,这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建构发展的过程。 启示二: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设计主题的时候,应考虑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如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原有认识水平,与幼儿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幼儿所处的人文地域等状况,尤其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纵观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我们发现了诸多让幼儿感兴趣,切合幼儿实际,生动活泼,又切实可行的生活化的主题。“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使幼儿已有的浅显的生活经验能得到更好地表现。同时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启示三:强调选材的适宜性和挑战性并存。我们在选材时,既要选择适合幼儿原有的经验,又要照顾其现有的水平,同时又要选择带有一定挑战性的教材。那是最适宜的,也是较难的。主要体现在整个主题里活动前后的安排和在某一具体活动的设计安排的两大方面。 启示四: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地让幼儿主动建构”。它强调是主动建构,冲击传统的灌输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让幼儿通过感受、体验、理解、反思、领悟,自然而然地获取了与之紧密相关联的知识,并启迪自身的智慧。 启示五:强调-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一是教学的方法、手段的巧妙使用。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日常活动,都非常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动静交替,既体现了快乐学习,又锻炼了身体;在教学具的选用上强调实在,充分利用废旧物品,一物多用等。二是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我们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应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幼儿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通过读此书,不仅给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带来启示,还对教师在攥写论文和课题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帮助,建议老师们都来拜读这本优秀的论文集。
㈡ 爱的教育幼儿园读后感3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他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小学四年级时的成长故事,写了他一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纯真善良的安利柯、是非分明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之情. 书 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都如此的细腻,让人向往,让人感动.这本书用朴实平凡的语言,讲述着 100个与孩子们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穷人、 虚荣心、感恩、吵架、告别等等,体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从中使我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 东西——爱! 这本书中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孩子们听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孩子们受到启迪,同样让我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所 震撼.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子轧断了一条腿.同 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是把学生当亲人的 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 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也让我对这群学生十分羡慕.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㈢ 幼儿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育读后感]《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幼儿教育读后感。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读后感《幼儿教育读后感》。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幼儿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㈣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这本书,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数学教育它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感、态度、方法等精神文化。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能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从:挖掘数学知识的情感因素,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注重数...学操作材料的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有而学习数学过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三方面来彰显和弘扬,是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能吸取所蕴涵,养成良好的素质。 《幼儿园数学教育》让我从数学教育理论上提升了积淀,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认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知道数学教育不光是训练幼儿单一的逻辑思维能力,它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审美教育,读后感《《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可发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从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如何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也是教师深感复杂和繁难的问题。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一书后,他给了我实践的指引。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建构数学关系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和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其多次反复练习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而促进其经验概括水平的提高。 《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就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来说,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对于幼儿,要把握这些抽象关系往往不是知道一些计算的技巧就能解决的,而是有赖于幼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数学的教学方法来看,既然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教师就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幼儿常常很难理解教师传授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 书中对我在以后的数学教育不仅得到了更深的理论引领,也给了我一些实践的指导。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㈤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读后感 幼儿园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后感(一)
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我精心拜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这本书从交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的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名人也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前苏联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名家们为探索教育真理,穷其一生精力,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最好的注解。在这个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尽管人们生活已大大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但竞争却更为激烈,于是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长、老师,学生本人也在这条路上辛苦地攀爬着,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尽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现身说法,诉说着教育的本质,但社会依然急功近利,学生们为了分数,依然辛苦。
㈥ 幼儿园指导纲要读后感
教育部于2001年指定并出台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虽然一直在实践与研究,但是不是很深,通过再次仔细阅读,深有感触..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别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问题,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动作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小肌肉的锻炼和使其良好的发展,至于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对幼儿来说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上,教师应尽量简单和清楚化,以便幼儿学习。情感教育,应该加入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帮助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关于行为教育,笔者认为行为其实只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我比较倾向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只是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良好的运用到现代幼儿的教育中。而且将其具体和简单化,使家长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更好的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家长的职业也是决定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是教师的幼儿家长,由于长期与孩子,与教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而作为农民的幼儿家长,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不同。居住地是对周围环境的重要诠释,而文化程度本身就显示了人的社会阅历。同时,家长的收入应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影响,收入越多,往往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也相应会多。除此之外,应该说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越懂得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笔者了解到对于此项研究,我国学者只对西北农村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各类教育机构,各种周边环境都影响着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家长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重要阶段。而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家长的价值取向。
@_@我是分割线@_@
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一起构成一个受共同原则指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层次不同的幼教法规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进程,促进幼教朝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纲要鲜明的体现着国家的意志。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心理发展讲,例如强调知、情、意、行与个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结合体;只有把素质培养融于体、智、德、美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使幼儿获得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教育目标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有些教师把它与强调“因材施教”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是强调共性要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是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因先天基质、原有基础、发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着个体发展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又都在不断发展着,共性与个性总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也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总之,幼儿教育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来进行。才能使幼儿教育有一个稳步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的茁壮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社会以及幼儿园老师,都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于幼儿以及幼儿教育身
㈦ 谁有关于幼儿教育类读后感的文章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关于《学习天地》的文章《幼儿教育文章读后感》正文开始>>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关于幼儿游戏的探讨》读后感
文章来源: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文章作者:风琳菡菡 推荐给朋友收藏本页
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由此可知,幼儿游戏并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孩子和教师共同完成的。
通过阅读《关于幼儿游戏的探讨》一文,我更深刻地熟知了区域游戏和自主性游戏的内涵,以及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恰当的指导策略对游戏产生的影响。编者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了三大问题,而这三个问题也正是幼儿游戏的根源。首先,区域游戏活动应该是在“导师”的引导下,“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有内涵丰富、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活动材料。仔细思考区域游戏的几个本质特征,发现它们正是区域游戏内涵的深化,更是对区域游戏更好的理解与具体实施时的有效方法。其次,自主性游戏的实施需要多种关系的配合,幼儿开展自主性游戏时,就是在这些关系的相互协调下才更好的体会到游戏的趣味性。自主性游戏中,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也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规则约束之上的。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说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儿童在游戏成长,游戏是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的,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也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第三,正如上面所说的,每个游戏的开展都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教师如何更好的将自己和幼儿及游戏融合在一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方式和方法很多,但是采取哪一个,就要根据实际的游戏情况来分辨和落实了。只有实践过了,方能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我们的孩子的,经验积累多了,就能将每个游戏的开展都实施的得心应手。
最后,套用文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把“区域活动”比作橘子、茶水和鲜花,那我们肯定是把区域活动简单化了;如果我们把学习和借鉴“区域活动”比作品尝橘子、回味茶水和欣赏鲜花,那我们就更是把学习和实践区域活动简单化了。如果囫囵吞枣,如果暴饮暴食,如果浅尝辄止,我们也就品不出何为区域活动与区域活动何为,我们当然也就会走上误读和误用区域活动的歧途。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领悟到区域活动不单单是一种活动,更是我们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游戏的一种活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积极影响的一种主要活动。
关于幼儿文章的读后感
《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读后感
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群体特性对幼儿教师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儿园,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形成许多差异:容貌有俊有丑,智商有高有低,气质有动有静,性格有活不呆,动作有灵有拙,语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热有冷,习惯有良有莠......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差异,呈现出幼儿群体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有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群体特性对幼儿教师的客观要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所幼儿园,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个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形成许多差异:容貌有俊有丑,智商有高有低,气质有动有静,性格有活不呆,动作有灵有拙,语言有多有寡,感情有热有冷,习惯有良有莠......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差异,呈现出幼儿群体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幼儿教师应有足够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一视同仁,公平施爱,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厚此薄彼。否则,一些孩子得到偏爱,一些孩子受到冷落,就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得到偏爱的孩子容易形成处处不同于他人的优越感,助长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受到冷落的孩子往往会灰心泄气,感到失望,无助和自卑,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难以摆脱的阴影。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孩子漂亮活泼,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对她又是亲又是抱,处处关心照顾她,结果使她一度变得任性、高傲和无礼,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有一个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老师对他关爱较少。有段时间他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什么事也不如别人。这使我深深认识到:对幼儿的偏爱和冷落,会带来不少负而影响。正确的态度是,力戒偏向,充满热情地去爱每一个幼儿。
㈧ 关于幼儿园的读后感怎么写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内每一期的《幼儿教容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㈨ 《爱的教育》读后感——幼儿园
[《爱的教来育》读后感——幼儿自园]
安利柯的母亲真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珍视孩子们送她的礼物,《爱的教育》读后感——幼儿园,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幼儿园》.
虽然孩子们送给她的不过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东西,但却是孩子们最心爱的东西,同样值得好好珍惜!
〔《爱的教育》读后感——幼儿园〕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