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三年级下册珍珠泉教学用书

小学三年级下册珍珠泉教学用书

发布时间:2020-12-27 14:21:09

❶ 三年级下册第四节课珍珠泉里面的aabb词语有哪些

弯弯曲曲 [wān wān qū qū]
[解释] 曲折不直的

珍珠泉
吴然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❷ 三年级下册珍珠泉读后感350字

珍珠泉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喷泉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就像书回上说的那样有“白答马泉”“犀牛泉”“双泉”“灯笼泉”等等,好多好多哪!
春天到来的时候喷泉最好看,有的喷的高高的,有的斜着喷,喷泉在喷射时还可以看到热气,还有的吹起小泡泡,喷的像一朵朵小花,落下来的时候非常的快,像泉水姑娘一样,从这个泉眼里跳出,又从那个泉眼里钻回来,非常有趣。
泉水不仅好看还有许多用处。泉水冬暖夏凉,还是酿酒、调配饮料的最佳水源,还能治疗多种疾病,用来发电、取暖。在农业上,可以用来浸种、育秧、等等用途。谢谢你泉水,你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甜美,带来了欢乐!

❸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了来珍珠泉的地理位置,然后自写了泉水绿、深、清的特点和有趣而又美丽的水泡,最后抒发了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

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

拓展资料: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珍珠泉》为什么叫"珍珠泉"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泉底一直向上冒水泡,一串串的水泡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所以叫珍珠泉。

❺ 三年级下册第4课珍珠泉的3自然段找出这眼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的相关句子

因为它的泡泡像珍珠

❻ 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一文中,珍珠泉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啊!急

四周景物:绿
珍珠泉的水:绿


有冒不完的水泡
在阳光下,水泡像彩色的珍珠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小学三年级下册珍珠泉教学用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