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
一、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正在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培育”
1、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正如顾润生教授在活动总结时所说,法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参赛教师普遍都能够寓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入耳、入脑、践行。
2、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探究”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和案例的选择和设置,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此次参赛课堂教学中,不仅情境案例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而且不少教师试图改变过去那种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设计,通过“主题情境探究”这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教学,将情境预设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更强,并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⑵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巧用语言反馈促进真实学习》
《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的思想,强调立德树人,学习生活,也渗透了版许多核心主义价权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材中有许多绘本式的插图和故事,
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上好道德与法制课,使课堂高效,有趣.具体策略有三点:
首先,巧用教材,看图讲故事;其次,抓住瞬间,善用身边小故事;最后,迁移童话,拨动学生心弦.
⑶ 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
⑷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再则,以学内生为中心是容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
二、教学目标锁定全面发展
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走出单纯灌输知识的误区,摆脱“讲知识点、背知识点和考知识点”的单一模式;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见:高金华,《增强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三个根本要素》,《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5月20日出版)第149~152页。
⑸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题教学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教育资源背景: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村小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家长居住农村,生活较艰苦等方面条件使学生信息来源窄,知识面小,思想涵养较差;②家庭生活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风邪气;③学生学习意识弱,性格较野。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品德与生活(社会)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知识。
(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4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3年9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⑹ 如何把握钢笔字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融入
如何把握钢笔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融入了我们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写字的时候都用钢笔字,并且把自己写工整,肯定都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⑺ 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 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 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 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 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案例】我在教学《做情绪的主人》时列举了一些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 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 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们能否 控制情绪?(2)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生活的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他们 不能控制情绪,然后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 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 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 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 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 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 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 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 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 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这样 一个家,就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读着、讲着,全班寂静极了,有的同学 在低头抹泪, 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 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 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
三、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 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 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 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 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