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0-12-25 17:22:58

1. 如何抓好小学三年级的应用题教学

小三应用来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自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三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过程有机的结合。

2. 浅论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成与败会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出发,教给学生解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几点教学见解。
一、注重学生解题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认知事物的基本动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求知,我们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的解题兴趣作为支撑,提供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有效的落实并开展应用题部分的教学,那么,我们就应积极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解题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的方式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二、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讲究的是灵活运用,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激发学生解题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传授学生解题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解题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解题的技巧来说,读题和解答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是关键,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是重中之重。而要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这些关键,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弄清数量关系,弄清题目的隐含条件等等。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即在“审题”的前提下,对题目中的各量进行分析,利用简图等,找出各量的关系,能说明题中各数表达的意思等等。再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列式、计算的一般技巧。即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计算则是对算式进行求解,这就要求平时要多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检验并作答。即将计算的结果放到题目中或生活中进行校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规律,经检验无误后这道题,才能解答完毕。应用题是各式各样的,但是解题的思路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准确、快速的解题。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我们也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尤为重要,这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讲授之余,我们还应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例如,六年级一班今天投掷垒球训练,要求按性别分两组进行,男生30人、女生20人,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配垒球较合理?让学生自主思考分配垒球的策略,让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学生思维的僵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加深学生认知
知识源于生活,也运用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基本上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积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深学生的认知,使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比如,“某旅游景点的门票价为:成人票每人80元,儿童票每人30元,那么小红与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去景点旅游,需要多少门票钱?”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的旅游经历进行结合,让学生想象旅游的场景,回忆生活实践,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完成这样的题目。通过这样的引导,生活实例现身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准确把握应用题教学方向,不断的总结、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不断提升。

3. 小学二年级在改革教学方法上所采取的措施和作法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回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答,使"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5.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

6.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读不懂题,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入到实践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理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是最常见的事情,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只是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二、根据应用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说是题目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答题时会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条件,直至均为已知条件为止。综合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么,直至得出题中问题为止。例如,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速度是45千米,4小时到达乙地,回来时比去时每小时多走15千米,回来时用了几小时?这时就可用分析法:回来的时间=回来的路程÷回来的速度,回来得路程=去时的路程=去时速度×去时的时间,回来的速度=去时速度+每小时多走的,就可从问题推导到已知条件,也可用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综合运用,由条件向问题或由问题向条件或同时进行,这样就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于学生顺向思维,寻找等量关系、理清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灵活选用方法解题。例如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这条路的1/3,第二周修这条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这条路有多少千米?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找分率对应的具体量就比较难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关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于接受。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尝试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较,从中找出简便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图示方法
图示方法是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来揭示问题的实质,显示数量关系的一种策略。常用的有线段图、几何形体的切割等。例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运用图示可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画8个圆表示全是鸡,圆上画两个线段表示鸡脚(式子为2×8=16),与题意相比少了十只脚(26-16=10),因为每只鸡兔相差两只脚(4-2=2),在圆上再画两条线表示兔子就要画五个圆(10÷2=5),这种简单示意图与算术方法相结合使问题更直观化,更易于理解。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商品买卖……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中的应用题则是生活在数学中的体现,它是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实现生活化,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需要对学生长期培养,只要我们对此重视,加之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学生解题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7.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就是各章中的应用题,而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应用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它能引导我们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中的事;应用题的学习,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善动脑筋、开拓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读题 分析 概括
正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难教,学生最难学的就是各章中的应用题,而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应用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它能引导我们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中的事;应用题的学习,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善动脑筋、开拓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改进应用题教学方法、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下面,我就个人的数学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善于帮助学生概括归纳
应用题其实就是那几类题,概括出了解题规律,学生只需认真读题一定能准确作答。如六年级上册中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几章中的应用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这几章中的应用题大致分为这几类: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那么就给一个数×几分之几;甲比乙多几分之几那么就给乙+乙×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那么就给乙-乙×几分之几;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那么就用多或少了的÷比后面的,哪一项不知道就把它设为未知数。百分数的应用题只需要将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这样学生拿到题目后只需认真读题从而分析是哪一类题,再代入关系式定能准确作答。
二、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读题上狠下功夫。读题就是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前,至少用心地将题目读三遍,然后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如:六年级植树60棵,五年级植树棵数是六年级的80%,五年级植树多少棵?“80%”表示什么意思?谁的80%?一条裤子80元,是一件上衣的160%,一套衣服多少钱?“谁的160%”?一幅圆形画框用了1.8米木条,这幅画的直径、面积分别是多少?“1.8米”表示这个画框的什么?……用这样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答应用题的另一关键是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解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如:“六年级有男生16人,比女生少20%,女生有多少人?”分析题目中的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少了的人数,再结合概括的几类应用题关系式:甲比乙少几分之几那么就给乙-乙×几分之几,从而就能顺利解题。另外,订正练习时也应重视让学生进行口头分析。
四、解题的切入点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改进并加强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它们能够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可以通过提取“班级的人数、人的年龄、熟悉的水果”等贴近生活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
五、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题材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教学时,不一定照搬例题或课后练习题,而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例题和习题内容时,都要考虑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素材。例如:学习完《百分率》后,我让同学们先看看班上当天缺席几个人,再让他们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后,我问大家:“假如今天我们班同学全到了,出勤率应是多少?出勤率能大于100%吗?”同学们对这些熟悉的内容可感兴趣了,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六、练习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每节新授课中,为了巩固新知,练习都应恰到好处,检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否把所学知识用到变化了的情境中去,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创意性。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应有层次性,有适当的坡度,有一定弹性,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内化的的过程。如,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我设计的练习题依次是:一个前轮宽1.2米,直径1米的压路机,每分钟转动15周,一分钟前进多少?压过路的面积是多少?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七、重视验算训练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加强对验算方法、步骤的指导,是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稻谷的出米率是70%,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谷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出现350×70%= 245(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碾米350千克,需要稻谷245千克是否符合 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70%”的意义,就是表示大米是稻谷的 百分之几的数,得出,稻谷千克数×70%=大米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350÷70%=50 0(千克),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总之,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精讲多练,学会概括归纳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8.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是要求小学数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中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水平,对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中我们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应用题不仅是重点更是教学难点,老师主要的授课方式是采用例题讲解,反复练习的方式。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这一学科可以被人当作一种语言,与外语不同的是,数学这一语言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得到的。而小学是每一个学生进行学校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是打好数学学习基础的关键所在。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应用题的题型一般来自于生活,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对应用题进行训练,能够巩固学生的解题思路,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深化,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往往受到老师讲课的限制,约束了学生在应用题当中的自由思考,纠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的讲课脱离了实际,与应用题的初衷严重不符。自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成熟以来,教师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就常常是以题海战术为主的。老师在讲课中,通过对应用题的反复联系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脱离了实际,严重缺乏生活的气息,进而导致了应用题的优势难以发挥。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不仅如此,教师的讲课内容脱离实际,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下降,无法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整合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了消极影响。
对于一部分的老师来说,忽略了应用题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单纯的认为提干过长会导致难以理解,降低课堂效率,因而会将某些应用题简单化、统一化,仅仅将一些解题公示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形成自有的解题思路,因而某些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很一般,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三、改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措施
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改革也进行了数年,但是实际的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
1、重点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在新课改中,应用题解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同一题目,进行多种算法的解题,令学生能够有一个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不要将学生的解题方法固定化,防止学生在解题当中出现生搬硬套的做法。老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题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令学生将生活与数学应用题相联系起来,将数学融入到生活当中,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应用题给学生所带来的优势。
2、可利用图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当中,可充分的发挥图示图例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的识别各种问题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应用题当中的各种数量间的管理,由此学会独立的分析问题,独立的思考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当中,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图示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图示的作用,并不是要将图示的作用灌输给学生,而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完善,主要依靠感觉以及动作来认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利用形象的图示直观的让学生理解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保证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