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语文教师,我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另一件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我采用买、捐书、漂书等多种形式。)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利用显示频展示)。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范围涉及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芣苢》《木瓜》《硕鼠》《蒹葭》《桃夭》《子衿》《河广》《式微》等,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篇目、《子鱼论战》《狼三则》《愚公移山》《听颖师弹琴》《陋室铭》《出师表》《孙子兵法》《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在邓人涵、成超、梁铧文等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背诵的宋词篇目有《念奴娇》《玉蝴蝶》《雨霖铃》《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庆清朝慢》《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用两个月时间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每次习作,我会选择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来主要目的是源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与此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适应社会。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和社会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是非观还不是很明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新课改实行后,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㈢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独立解决。与此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好地与人交流,适应社会。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和社会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是非观还不是很明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新课改实行后,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前进。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等要素。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1]。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文字的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下文将从具体的实践过程,详细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准备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认识。教案编写时,要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在课前预习阶段就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小学生独自去进行课文的阅读,发散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课文内容[2]。这样做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使其独立思考,根据相应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培养其文化素养。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这只乌鸦?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所以老师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身就更有趣味性,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应挑选一些优美的诗句或是一些有哲理的句子,让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是自主思考,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学魅力,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培养其认识美、发现美,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例如在《赠汪伦》一课的学习时,可能学生对诗句独立进行解读,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李白与汪伦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以及桃花潭美景。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当时的情景,将画赠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句中的美景。
四、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只让学生去做课本上的习题,而应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上去进行课后作业的设置。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与待人接物的能力。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滥竽充数》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中,应对南郭先生、齐宣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南郭先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指出他错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一点评,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使学生得以改正,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使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的提高,而不是学习南郭先生那样钻空子,最终还是会被发现。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小学语文课堂的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哲理性、教育性的,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更好的去执行。
五、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以及口语交际课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教师需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在阅读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选取适当的文章,文章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对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进行引导,要选取语句优美、能够引起小学生兴趣的文章,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并且可以适当的使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视频、音频或是播放图片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4]。阅读课上可以给学生播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
㈣ 小学语文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度。
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㈥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