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0-12-24 15:25:33

A.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一”)能说会写我最喜欢的景物描写我最喜爱的景物语文专七色光属六第七单元课文13激光1421世纪的能源快乐读书屋七青霉素的发现20世纪的10大发明能说会写科学改变了生活如果发明……有多好语文七色光七第八单元课文15北京话16烤鸭快乐读书屋八颐和园院子能说会写我所了解的北京真想去北京语文七色光八选读课文1春夏描写片段2金色的怀表3一只暖瓶4海啸之前5盲人导游6枯叶蝴蝶7寻找幸运花瓣儿8幼林能说会写

B.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D. 急需广东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科目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任教班级 五(1 3 4) 任课老师 : 制订日期 2010 年 2 月一、教学目的要求:五年级《科学》下学期教学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科学知识1、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2、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3、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4、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二、单元(课)授课计划:周次日期单元课次内容(课题)教时目的要求准备工作结合活动一|四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水槽、各种物体、记录表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水槽、各种物体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水槽、若干橡皮泥、刻度杯、记录表4造一艘小船1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片、玻璃弹子5浮力1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弹簧秤、泡沫塑料块、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弹簧秤、钩码、精确刻度杯、石块、细线、记录表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食盐、白糖、烧杯、筷子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钩码、马铃薯、弹簧秤、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图片五|八热1热起来了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毛线衣物、棉织衣物;热水;温度计2给冷水加热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3液体的热胀冷缩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4空气的热胀冷缩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烧瓶、I.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5金属热胀冷缩吗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6热是怎样传递的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等7传热比赛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蜡烛;金属条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制作保温杯的材料九|十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秒表,记录表2太阳钟1制作简易的丰表或者日暑进行计时。立竿、尺子、手表、暑针、暑面3用水测量时间1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塑料瓶子,量筒,铁钉,透明水杯4我的水钟1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美工刀、塑料瓶、时钟、记号笔和尺子5机械摆钟1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秒表、机械摆钟6摆的研究1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摆、铁架,秒表7做一个摆钟1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木条、计时器、摆锤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摆钟、秒表十四|十八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小球、蜡烛、火柴、白纸、水彩笔、记录表等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3证明地球在自转1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单摆、支架、可转动的圆盘4谁先迎来黎明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两张白纸、水彩笔、地球仪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南北极天体夜间图片、硬纸片、地球仪、皮球6地球在公转吗1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木杆、直尺、小木条、红色圆纸片、蓝色圆纸片等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1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地球仪、强光源、大头针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地球仪、手电筒、硬纸片、记录纸等十九复习 分单元复习1巩固一学期所学知识。 (参考一下吧!)

E.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来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自划 一、本学期教学总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F.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编排了《凸透镜》、《这是怎么回事》、《认识自己》、《太阳地球月亮》、《生物与环境》、《信息与生活》、《研究与实践》等七个单元。
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以凸透镜等为对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单元以生活入手探究传导,对流、辐射、第三单元以我们的身体生理的研究,人本生理的奥秘,第四单元通过对昼夜变化,月相等交替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像,第五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植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分析进行科学的探究,第六单元旨在相互联系,第七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理解地球,月亮等宇宙之间变化的循环规律。
三、教学要求
1.利用凸透镜等为对象,建立事间的联系。
2.从生洗入手,了解热会使物体形态,形状发生变化。
3.以人体为切入点,了解人体器官的卫生保健。
4.通过观察昼夜的变化,让生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5.以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用辩证的观点理解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6.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
7.利用实践实验,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的生存的环境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联系实际,以整合信息为主要手段,重点强调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解决问题,落实,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反思探究活动的探究目标要求。
五、教学课时
单元 课时
一《凸透镜》 3
二《这是怎么回事》 5
三《认识自己》 4
四《太阳地球月亮》 6
五《生物与环境》 6
六《信息与生活》 3
七《研究与实践》 2
共 29

阅读全文

与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