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幼儿园音乐教学法读书笔记

幼儿园音乐教学法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12-24 00:48:40

㈠ 中外音乐欣赏读书笔记3000字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

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㈡ 两篇国外音乐教育文章读后感

[两篇国外音乐教育文章读后感]

不同国家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有不同的理解,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两篇国外音乐教育文章读后感。读了来自美国和法国的两篇关于音乐教育的文章很有感想。

在《音乐教育及其国家标准的历史回顾》一文中,作者提到过去在美国的音乐教育中有一个最普遍的错误理念是“音乐仅代表它自身”,而当今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音乐,它还是一种思想和过程”,认为“必须把音乐教育作为思想、过程的关系来说明,才能有效地推广音乐教育”。

根据这一理念,美国教学委员会与国家音乐监督管理者会议于1974年联合出版了一部对美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学校音乐规划:描述与标准》。书中指出音乐教育应该培养这样的人:

1.能即兴表演、创作音乐。
2.能够在审美、理性、情感上对音乐进行反应。
3.熟知大量多样的音乐,包括各种风格和流派。
4.理解音乐在目前及将来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5.能对音乐进行美学评价。
6.能独立继续进行自我音乐学习。
……
在另一篇题为《音乐与法语的综合:一个成功的课例》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法国的小学里将音乐课与法语相结合,将法语课文、诗歌或新学的生词编成歌曲,通过多种形式教学生演唱,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肯定,读后感《两篇国外音乐教育文章读后感》。在这种跨学科形式的教学下,其教学成果显示出一定优势:接受音乐与法语综合教育的学生,其音乐和法语两科的成绩比接受分科教学的学生优秀。它在音乐课方面的具体优势显示在:孩子们发现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和朗读句子语气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两者之间建立了关联。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能帮助儿童发展创造技能,引导他们发现音乐与语言在技能和概念上存在的关联,并最终发现音乐与日常学习的关联。

然而从更深远的层次看,这种跨学科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
1.促进学习中的迁移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
3.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门学科在它的整体教育结构中的角色。
4.促进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将以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美、法两国在对音乐教育目标的理解上都并不十分强调音乐学习的直接结果,即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音乐表演的水平,而更注重像当今美国人所认为的那种所谓“思维和过程的学习”。同样,法国的这种跨学科教学法也证明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是通过整体而非割裂的思维方式来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正如作者所述:“跨学科教学法建立在儿童整体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目的是促进学生领会知识概念与能力的关系,并有助于儿童在所学知识中发现自我与社会的意义。”

由此可以认为这两篇文章值得中国音乐教育者思考的是:美、法两国人认为的良好的音乐教育结果是什么?他们的侧重点或者处于音乐教育中第一位的是什么?以什么来作为我国音乐教育成效高的依据,是仅在意音乐技能和表演的完美吗?

毕竟,不同的音乐教育目标,哪怕是微妙的区别也足以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音乐教育的不同内容、方法与最终结果。虽然我们知道,通过音乐教育既能学习音乐又能促进和培养人的审美、做人等多方面素质。但也要看到,后者可以建立在前者的效果上,也可以建立在对前者的方法上。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由于存在师资、教学法及教材等多方面的制约,音乐教育似乎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其成绩似乎也“仅局于限音乐学习本身”。所以我认为目前欲通过前者的效果达到二者兼得是较困难的,若做不好不排除二者皆向反方向发展的可能。我无意否定其他注重音乐技能的国家的音乐教育理念,而仅希望对中国音乐教育提供一种选择或选择以哪个为主,关键是要看哪种理念更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我想我们可否借鉴以及怎样借鉴美、法特别是法国的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法?我认为这对我国音乐教育界所提出的改革来说是不应被忽视的。
〔两篇国外音乐教育文章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㈢ 音乐的故事 读书笔记

这个周末,我又读了一本书,名叫《莫扎特的音乐故事》,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莫扎特的一生和他创作的几首有名的曲子。

1756年月27号,莫扎特诞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城里,3岁时,他的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5岁时就已经学会作曲,7岁时就成为整个欧洲公认的神童。12岁时,他就开始创作歌剧了。

莫扎特作曲的速度非常快,有人形容他作曲就跟一般人写信一样,提起笔来,灵感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他一生总共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器乐作品、歌剧、弥撒曲、圣歌、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

莫扎特所有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技巧,都来自于他在旅行演奏中所接触到的各式音乐。他可以很快发现其他作曲家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再融入到他独有的音乐中去。莫扎特有一颗年轻而热情的心,率直而乐观的个性,他的音乐一直都呈现出愉悦的气氛,表现出积极而乐观的情感。

莫扎特比较有名的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朱必特交响曲》、《安魂曲》等。其中《安魂曲》是应一位伯爵的要求写的,莫扎特用尽他的才智与心血,完成了这首曲子。没想到《安魂曲》竟成为了他最后的绝响。此时莫扎特35岁,一代音乐奇才就匆匆地结束了一生。

㈣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读书笔记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我们今天学习了如何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也学习了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去战胜他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埋怨和仇恨,你需要微笑和感恩。贝多芬在内心孤独、遭受苦难的双重压力下,仍然保持善良可爱、坦荡真诚的本性;虽然生活简单,但是却充满渴望;正是无奈和痛苦,才有了坚忍和刚强。贝多芬在他的生命长河中不懈地抗争,因为他热爱生活。让我们记住这样的话:“谁也别想战胜我,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诚然,贝多芬之魂,是哲学上“大写的人”同命运荒诞那部分勇猛搏斗之魂。作为精神世界的巨人,贝多芬的一生是洒脱的一生。他正是海明威所推崇的那种勇士:你可以打倒他,就是打不败他!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㈤ 欧洲音乐史读书笔记1500字

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是欧洲文化交流和音乐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诞生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其奠基人是海顿和莫扎特,他们的创作与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有着紧密联系。
其音乐创作风格为:1、旋律追求优美动人,倾向于整齐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与民间曲调及舞蹈节奏联系紧密,以主调风格为总体特征。2、调性、和声的安排作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因素,段落与乐章中间有明显的终止式。3、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4、体现出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5、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四重奏、歌剧是常用体裁,奏鸣曲式发展得最为充分。
贝多芬为“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横跨2个音乐时期的音乐家,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3位大师。3位大师的成熟期创作实际上也奠定了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他们的创作硕果对西方音乐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处于前古典音乐时期。他的歌剧改革是针对意大利那波里正歌剧为出发点的。当时的正歌剧由于深受宫廷美学趣味的影响,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和声乐技巧的炫耀,形成了创作上的形式主义。另一个原因,喜歌剧在当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切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打破酒歌剧传统要求创作能反映新生活和新思想的歌剧形式。
格鲁克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网络全书派美学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具有体现启蒙主义美学理论的“返回到自然中去”的口号。他力求:
1、使咏叹调符合剧情的要求,克服了正歌剧中咏叹调和宣叙调严重脱节的现象;
2、选取具有社会意义和伦理道德意义的体裁以及戏剧冲突进行创作,反映了作者对启蒙主义高尚自我牺牲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开明专制”政治制度的幻想和歌颂。
3、宣扬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人文主义精神,奠定了歌剧创作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㈥ 音乐教育读后感

[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读后感。《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音乐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㈦ 求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关于教育方面的。

让儿童的音乐灵性在开放教学中插上翅膀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 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育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该成为其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耳朵"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当然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以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㈧ 音乐大师课儿童读后感

《音乐大师课》与往常的音乐类节目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以往的音乐类节目中给人的印象是比版赛、成名,而在这权个节目中没有比赛,只有对音乐本质的学习和理解。节目最大的看点一是16位6-13岁孩子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如何演绎这些经典歌曲,孩子们在学习经典歌曲中成长的人生故事;其次,四个顶级音乐人作为老师不同寻常的另一面会在节目中呈现;而两代音乐人之间基于音乐的深刻互动,也会是这档节目最核心的内容。

阅读全文

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