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通过游戏的教学。老师要多笑,与学生们多亲近,免得发生尴尬。多找回点学生答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死板教条。给学生以自由畅想的空间。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是个学生,只归纳出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学生交流哦!
❷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要怎么写
一、主题活动:水 二、选择主题理由: 水资源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所有水的2.8%,而我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我们 生活中对淡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已经造成水资源的缺乏。所以,通过水这主题活动,教育 小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另外,让幼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主题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水、感知水、了解水与生活息息相关 ;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4、发展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模仿能、动手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四、主题网络图: 活动一::认识水 (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水、感知水、了解水与生活息息相关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二) 活动准备: 1、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伤心的小水滴》; 2、一些地方污水的照片,干净的自来水和污水等。 (三) 活动过程: 1、介绍水的身份证:儿歌《水》 ; 水的组成 水的影响 水的形态 氢 氧 气候 地理 生命 固态 液态 气态 农业 水污染与节约用水 2、介绍水 ; (1) 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伤心的小水滴》; (2) 请老师讲介绍家乡的水及污染问题; (3) 请老师介绍怎样节约用水。 3、水的作用 ①儿歌:水呀水是个宝 ; ②展示家庭用水调查表 ; ③照片展:亲近水、爱护水 。 4、保护母亲河爱心行动 ①歌曲:《小河之歌》; ③家长签名、捐献爱心。 活动二 玩水 (一)活动目标: 1、发展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2、教育幼儿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水。 (二)活动准备: 1、给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水桶、两只大水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分成两组,手提小水桶站好。 2、游戏开始:两组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提着小水桶向前走,快速到达终点,将水倒进大桶里, 然后返回站到队尾。 3、以不将水洒出,并先将大桶住满水的一组为胜。 活动三 给小鱼圆梦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水资源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幼儿动脑筋、想象力等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模仿能、动手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小鱼的梦》; 2、收集“水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保护水”的资料、图片,布置成墙饰。 3、彩笔和纸。 (三) 活动过程: 1、 听老师讲故事《小鱼的梦》;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一些问题;如: “原来清清的河水为什么会变浑浊?”如:很多人向河里乱丢垃圾:工厂排出很多废 水把河水染黑了;等等。 “河水的污染给小鱼带来哪些一影响?”如:小雨快喘不过气了,很可怜,快死了。 “小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哭?”如:小鱼很难过,因为它的朋友都死了, 小鱼很不喜欢脏水,它向往从前那个清澈的小河。 3、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4、 教师和幼儿一同设计禁止乱丢垃圾的提示牌; 5、 教师和幼儿一同圆小鱼的梦:绘画小鱼在干净河中游图。 活动延伸: 1、 节约用水提示牌的设计及张贴; 2、 污水变干净的小实验(用漏斗); 3、 学唱关于水的儿歌; 4、 设计一些关于水的小游戏等等。
❸ 认识鸭蛋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设计思路: 小班的科学目标指出: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个别的物品及其用途;帮助幼儿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使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喜爱动物、植物,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根据小班年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内容,开展活动。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在一次...吃小点心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很喜欢吃蛋,还不停的在比较谁的蛋大,谁的蛋小,边吃还一边议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孩子吃蛋。有一次,西西拿着早饭——蛋,边吃还边献宝:“这颗鸡蛋可好吃了,我猜想一定是聪明的鸡生的。我妈妈说我会变得这么聪明就是吃了鸡蛋!”看她说的这么起劲,决定去探个究竟。走进一看,这哪是鸡蛋吗?分明是颗鸭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真正分清鸡蛋和鸭蛋,于是我决定上一堂《认识鸡蛋和鸭蛋》的课。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解鸡蛋和鸭蛋的主要外部特征,学习仔细观察。 2、 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鸡蛋、鸭蛋每人一个,鸡蛋、鸭蛋头饰 活动过程: 1、游戏:拣蛋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蛋)那边是蛋宝宝的家,我们去拣一个你喜欢的蛋,好吗? 2、观察自己拣的蛋 (1)看看自己的蛋是什么形状? (2)摸摸是什么感觉? (3)看看是什么颜色? 3、比较两个蛋的不同 老师:怎么两个蛋的颜色不一样啊?他们的妈妈是同一个吗?出示鸡和鸭的图片(我的宝宝在哪里啊?)幼儿猜。 小结:鸡蛋和鸭蛋不一样,他们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4、游戏:找妈妈 我们帮它们找妈妈,好吗?你拿到是什么蛋就给它找哪个妈妈? 5、吃蛋(学会剥,观察蛋里有什么?) 三、案例描述和分析: 活动开始,我先让幼儿玩“拣蛋”游戏,幼儿自由的在盆子中拣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蛋放入自己的盘子中间。接着我就让孩子们去观察自己拣的蛋:“小朋友,看看你拣的蛋是什么形状的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是圆的、椭圆的等。老师小结:是一头尖一点一头圆点的椭圆行。又问:“在摸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啊?”孩子们回答:“是滑滑的!”老师教词汇:光滑。又问:“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有点红”“有点白”?? 接着,我让幼儿们比比两个蛋有何不同,提问:“诶~刚刚小朋友说的颜色 都不一样,为什么呀?我们来比比两个蛋的颜色一样吗?”幼儿观察,与旁人对比,举手说:“不一样,他的蛋白一点,我的蛋有点红!”再比比大小一样吗??? 引出重要的提问:“孩子们,猜猜他们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吗?”幼儿随意猜测。有的说:不是。有的说:我知道一个是鸡蛋。??老师出示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图片:“猜猜是谁来了?”模仿鸡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不见了!”模仿鸭妈妈叫:“呀!我的宝宝也不见了!”让幼儿猜,并请幼儿分类:“请小朋友们帮鸡妈妈和鸭妈妈找宝宝,好吗?”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鸡蛋和鸭蛋拿上分类。老师模仿鸡妈妈说:“我的蛋宝宝是小点的,有点红的!大家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帮忙检查。老师模仿鸭妈妈说:“我的宝宝大点的,有点白!小朋友帮我看看对吗?”全体幼儿检查。幼儿区分了鸡蛋和鸭蛋后,请他们继续找。鸡妈妈和鸭妈妈一起说:“我还有的宝宝在哪里呀?”幼儿们把鸡蛋和鸭蛋分别分类分好。 最后,老师小结:“小朋友可真聪明,鸡妈妈和鸭妈妈都很开心,你们帮他们找到了它们的宝宝,他们请你们吃鸡蛋和鸭蛋。老师顺便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三步曲。在品尝“蛋”中,许多幼儿只顾蛋的好吃,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于是我从中引导: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发现里面有什么?咬开,有发现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反映过来,并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是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我马上接口“下次老师告诉你们里面的有什么?叫什么?”幼儿吃蛋,观察结束。 分析: 一、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乐趣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游戏。因此我首先让幼儿玩“拣蛋”游戏,幼儿自由的在盆子中拣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蛋。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乐趣所在;二是在开心之于,不外乎去看看自己拣蛋的“成果”。 二、科学的引导下,让幼儿在观察探索中获得知识。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中,有意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过程,学会分析思考,自主积累经验。我请幼儿观察自己刚拣回来的蛋,有什么特点,通过看看形状、颜色,摸摸感觉,比较大小,让犹如发现拣回来的蛋不是都一样的,引导幼儿说出:大的椭圆形白色的蛋是鸭蛋;小的椭圆形不是白色的是鸡蛋。老师在小结一下:鸡蛋和鸭蛋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鸡蛋大小,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小朋友仔细观察。活动由浅入深,幼儿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幼儿,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再探索的欲望。对于一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幼儿,也鼓励点燃他们的自信心。在观察时,幼儿对于形状不是很了解,都说是圆的。由于事先没有上一节认识形状的课疏忽了。在回答鸡蛋是什么颜色时,幼儿说:红色的。我没有及时更正,导致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这里是需要多加考虑并加以修改的。 然后我出示两个小动物,边模仿其动物的声音边提问:“谁来了呀?他们来干什么啊?”发挥小班幼儿的爱心,来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来找他们的宝宝。幼儿根据观察猜测,最终让幼儿说出鸡蛋和鸭蛋不是同一个妈妈所生:大的白色的是鸭蛋使鸭妈妈的孩子;小的不是白色的鸡蛋使鸡妈妈的孩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很快地帮助鸡妈妈,鸭妈妈找到了它们的孩子。这跟幼儿平常的生活中经验知识的积累使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课中知识的培养,在平时也要多讲,多让他们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的掌握任何本领。 三、引导幼儿在品尝中,发现新话题 对于观察探索,幼儿已经进一步了解了鸡蛋和鸭蛋,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蛋中的秘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品尝鸡蛋和鸭蛋,发现问题,并教会有正确地剥蛋的方法:敲一敲,滚一滚,拨一拨三步曲。在品尝“蛋”中,许多幼儿只顾蛋的好吃,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于是我从中引导:你们把蛋宝宝的“衣服”剥开,发现里面有什么?咬开,有发现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反映过来,并争先恐后的告诉我:“里面使白色的,咬开后是黄色的。”我马上接口“下次老师告诉你们里面的有什么?叫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我疏忽了幼儿对下一个吃蛋发现的新问题产生了兴趣,边说边议论:“我知道他叫什么?白色的叫蛋白,黄色的叫蛋黄。”??在这个问题中,我可以稍微带一下,可以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它们的名称,可有助于下一节的开展。 四、体会和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先参考网上的一节“蛋”,从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设计了这节“鸡蛋和鸭蛋”,在设计时要幼儿在认识喜欢蛋的基础上,分清鸡蛋和鸭蛋的不同。开始玩游戏时,想要幼儿喜欢,吸引幼儿兴趣,可随知他们“拣”了蛋后,只顾玩蛋,根本不听老师的指示了:有的幼儿把蛋放在桌子上玩;有的幼儿在手中玩,不小心掉地上。??这是我没有想周全的地方。
❹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设计方案:
一、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生活。
1、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文化庆典和国家遗产。
2、可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受和对他人的积极理解,了解快速变化、复杂和独立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性和合作性。
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活动并友好相处。
2、善于与人交往,懂得问候、交谈、与人合作及参与活动的技巧,掌握几种交往策略。
3、能主动帮助弱小同伴,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自愿的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规要求,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
2、感受生活中规则的重要,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学习、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
四、认真倾听并理解任务性的语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1、有困难或需求帮助时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成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自己解决。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关系,能较快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五、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知道自己的成长与家人的关系,感激父母长辈的辛勤养育之恩。
2、了解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
3、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
❺ 培养幼儿思维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2.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3.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4.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