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小学体育面试试讲真题,不是结构化是试讲,比如前滚翻。注意,是教师编制考试面试不是资格证面试
跑步走,立定(三年级P10)
交叉行走(四年级P12)
负重走游戏(三年级P30)
人教版的教材,18年的真题
2.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课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甚至打断了教师流畅的教学思维及学生的听课思维。通过观摩教学,课堂研讨,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情绪抵触现象,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减少学生注意力分散现象的发生。
1、游戏教学法
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教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易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特征,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满足小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最佳方式,能快速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幼、小体育教育自然过渡,使孩子能很快适应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多采用这种游戏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体育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集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设计,它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有时会影响体育课的正常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二年级《前滚翻》一课时,我根据需要,创设“小刺猬遇到攻击后会怎么做”这一情境,让孩子们在发挥充分想象力的同时,自主练习前后团身滚动。这样的情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充分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在玩中掌握运动技能。
3、提问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是依据师生对话的情势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提问,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教师提问:“你们能手撑在垫子上不动吗?”学生马上就进行尝试练习,并快速掌握“手撑垫子”这一动作。提问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
4、比较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主要是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迅速提高,尽快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展示对比性较强的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哪个动作更合理,然后对比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例如,在二年级下《前滚翻》一课中,针对学生出现“膝盖跪地”这一错误动作,教师可示范正确与错误两个对比性较强的动作,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尝试练习,并总结出正确的动作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比较,逐渐总结出正确的动作技巧。
新脑力 教育 不仅英语,更懂孩子!
3. 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 魅力中国2016.37
一、改变传统观念,打破教学常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好玩和对任何新生事物的好奇性,不喜欢墨守陈规。教师程序式教学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轻松、快乐的氛围,而且还会使学生厌倦上体育课,反感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堂体育课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的体育课会使学生从快乐中体味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树立积极锻炼的信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要解决“计划”的束缚。小学生对新东西很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内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耐心地说教、优美及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 “快乐体育”的内涵。讲授新内容时,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学生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伙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就使课堂气氛显得平等、和谐而富有生机。
最后,体育教师还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设计成趣味无穷情景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体现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教材枯燥单一,而使学生厌倦体育课。
二、更新教学方法,规范常规管理
首先,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说在教法运用上一定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3、安排练习时有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前滚翻练习时,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方法,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拔、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次,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
4.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的教学 有什么比较新颖的游戏吗给出游戏规则,方法
游戏名称:你追我赶
参加人数:16人
游戏准备:跨栏8个,钻圈8个,软垫4个,橡皮轮胎回12个,羊脚跳球4个,凳子答12张。
游戏规则:
将幼儿每8人分成一队相对而立,比赛开始,起点的幼儿快速跑,跨跳过2个跨栏,钻过2个钻圈,翻个前滚翻,跳过丛林轮胎3个,拿起羊脚跳球,s形绕跳过3张凳子,将羊脚跳球转交给对面的幼儿,下一位幼儿继续按原路返回,最快完成游戏的一组为胜利。
若考虑安全问题,可以不适用器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调节
5. 小学体育课-前滚翻的教学 有什么比较新颖的游戏吗给出游戏规则,方法
我以前组织小朋友玩过一个游戏,一组三个人,第一个蒙眼睛,后面版两个人一次拉着前一个的衣服,权然后路上设置一些障碍之类的,由后面两个指挥第一个动作,练习团体合作能力,比较有意思,你可以把垫子摆那,然后要小朋友们合作,前滚翻,我觉得还可以试试的~~~
6. 如何改进小学的前滚翻错误动作的改进
在小学各个水平教材中,前滚翻都是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体育教师普遍选用,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团身前滚翻的动作规格是:“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它以手、头后部、颈、背、腰、臀、脚依次触垫,以两腿蹬地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和推手为动力来完成向前滚翻。过早或过迟的屈膝团身都有碍于该动作的完成。小学二年级阶段开始前滚翻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初次前滚翻动作的学练中,很容易犯一些错误或对动作的扭曲理解。在长期的小学生前滚翻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究其产生原因,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一并呈出,与大家共商。
1. 前额触垫或头顶着垫(不低头)
动作成因:不能做出后脑先着垫的前滚翻动作。起始动作阶段未做到低头含胸、提臀收腹,使前滚时前额或头顶先触垫,无法完成前滚动作。
纠正方法:1)下额夹一海绵块做前滚翻成直腿坐练习。要求学生做到蹲撑、低头含胸、提臀收腹,前滚起始阶段做到用两臂支撑身体,完成提高重心的要领;2)让学生戴上用纸板做成的小猫、小狗、小兔等头饰,练习中注意对头饰的保护,学生自然地会用力低头以避免压坏头饰,使枕骨先着垫。
2. 跪地支撑
动作成因:起始动作未形成蹲撑,而是跪撑,造成前滚时重心过低,易产生颈部扭伤。
纠正方法:在蹲撑阶段支撑手和脚之间置一海绵块,要求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不能触及,以改正跪撑的错误动作。
3. 直背
动作成因:腰部僵直,滚动时造成向前“翻倒”动作,即“摔背”、“跌背”现象,不能形成滚动圆滑,以至于无法完成动作。
纠正方法:“不倒翁”练习,垫上原地仰卧,低头含胸,抱膝团身,使身体形成圆球状,前后连续摇摆滚动,做“不倒翁”的辅助动作练习,体会头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的感觉。
4. 抱膝蹲撑
动作成因:由于教师过于强调抱膝动作,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在前滚起始阶段,没有做到双手撑于垫上,而是抱膝蹲撑。
纠正方法:在小垫子上标出撑垫部位,贴上或画“小手掌”模型作为标记(距离与肩同宽),要求学生双手放于“小手掌”模型上成蹲撑姿势,做动作过程中不要脱离标记。
5. 抱踝
动作成因:抱膝动作中,手的位置过低形成抱踝。
纠正方法:膝关节下部两寸系一圈橡皮筋,使学生在完成抱膝动作时,双手触及橡皮筋部位。
6. 双脚成“倒V”、“X”型、前后起立
动作成因:动作结束阶段,双脚分开形成“倒V”字;小腿交叉形成“X”型;两脚前后依次落地,以至于起立困难。
纠正方法:两脚之间夹一块海绵块,使学生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两腿并拢夹紧海绵块,不让海绵块脱落。
7. 滚偏、侧前滚翻
动作成因:即方向偏差、不笔直。滚偏的学生在滚翻的瞬间,他们的一只手总是无意识地向前移动,使两手不在一条横线上,然后,前移手的小臂倒下,出现类似于抱头的动作,这样就导致支撑失去平衡,身体自然就会滚偏、不直。
纠正方法:同(4)的做法,从蹲撑开始,将两手放在“小手掌”模型上,直至滚翻过程中两腿超过垂直面,两手才能自然离开“小手掌”模型,这就保证了用力的平衡性,确保了滚动方向的直线性;同时教师要强调“双手支撑屈臂要均横,两腿蹬地用力无先后”,即团身一定要紧。
8.侧倒
动作成因:1)蹬腿:提臀蹬腿用力过小而不能完成滚翻。没有掌握低头含胸、提臀收腹的动作要领,蹬地反作用力不足以推动身体前滚;2)手臂支撑:手臂用力不均造成侧倒。两腿蹬地后身体重心移至双臂时,手臂软弱无力,没有撑住,造成身体没有稳固的瞬间支撑,上体没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做出低头含胸动作,只能形成头顶触垫导致侧倒、跪垫、抢脸;3)低头着垫刹那间有歪头,翻转时方向感不强、动作不圆滑、低头含胸和抬臀、蹬地配合不协调是产生侧倒的另一原因。
纠正方法:解决方法有四种尝试,1)蹲撑,屈臂、重心前移,不急于做动作,双臂用力推垫,使身体恢复到双臂撑垫的动作,反复练习此预摆,体会蹬地和手臂支撑;2)大腿、胸和下颌夹一球胆(或软式排球)做团身、屈肘翻掌于肩上的来回滚动动作,要求球夹紧不能掉,体会团身紧;3)降低难度做前滚翻并腿坐,体会蹬腿和手臂支撑的感觉;4)利用踏板的坡度做由高向低的前滚翻练习。
9. 抱膝过早
动作成因:经过失败后学生易产生翻滚后提前抱膝现象,即在双腿蹬地的同时双手迅速做抱膝动作,以至于后续动作中没有支撑和推手。
纠正方法:仰卧举腿,当脚尖触头后地面瞬间,利用反弹力量迅速前滚抱膝;或利用斜坡(踏板)做上述动作。教师要强调当身体重心移过垂直线后(背腰部着垫时),双腿迅速屈收,脚后跟尽量向臀部处靠拢,同时低头团身,双手抱小腿,成蹲撑。
10.双腿“前伸”、团身不紧
动作成因:即未收小腿,前滚翻动作至仰卧阶段臀部着地,双腿“前伸”并向前放小腿躺在垫上,造成起立困难。其原因主要是腰腹力量弱,大腿没贴紧胸、小腿没贴近臀部,滚翻时团身、收腹、收腿力量不足,造成收腹收腿不到位,团身不紧。
纠正方法:1)在垫子的恰当的横向位置画一条横线,也可拉一条橡皮筋,限制双腿“前伸”,并告诉学生双脚落地时不能超过横线或碰到橡皮筋,完成收腹、收腿、团身动作;2)利用斜面:仰卧在踏板上,双手头后反握踏板边缘(可以钉一块横木),双腿上举至水平,松手前滚,迅速团身抱膝成蹲撑;大腿、腹部和下颚同时夹住球胆(或软排球)做上述动作,团身前滚时用身体把球胆紧紧压住不得脱落;3)将呼啦圈放在小垫子的中间,鼓励学生在做前滚翻动作时能顺利通过呼啦圈,使其自然而然紧紧抱住自己的身体,团身不紧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1。两腿不能蹬直
动作成因:提臀蹬腿后,腿没有蹬伸的过程,一直处于屈腿状态。
纠正方法:做前滚直腿坐练习中始终保持直腿,体会直腿感觉。同时教师要强调“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
12.无推手
动作成因:推手的时机掌握不准。在动作后半段时手推地有助于身体翻转成蹲立。
纠正方法:1)在后脑勺触垫(重心位置已经移到两手中点前方)的瞬间,双脚均匀用力蹬离地面后保持伸直状态,同时双手均匀用力推垫张肩(此时臂是推直的);2)在由蹲撑后倒开始的“不倒翁”练习中加推手动作,类似于后滚翻动作的起始阶段。
13.起立动能不足(翻转速度慢)
动作成因:1)动作起始阶段双腿蹬地用力不足或重心过低;2)滚动不圆滑、缓慢;3)起立时习惯用双手推垫,从而形成多余动作,造成起立失败;3) 低头含胸与抬臀、蹬地动作脱节、不连贯是翻转速度慢的另一个原因。
纠正方法:1)抬高地势练蹬力:两腿的蹬力不够,滚动速度就会变慢,进而会导致学生在滚翻后坐在垫子起不来的情况出现。将两块大垫子(厚度30cm的跳高大垫子)摞在一起让学生练习(根据学生平均身高确定垫子数),如果不加大蹬地的力量,根本就不能完成滚翻动作,难度的提高反而提醒了学生用力蹬地。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撤掉一块垫子,有效解决蹬地力量不足的问题;2)做由高到低、低到高即有一定坡度(如起跳板、跳箱盖)的前滚翻
动作练习:教师要强调前滚翻的动能是由动作起始阶段双腿用力蹬地产生的,蹬地前滚时有直腿过程,滚动要圆滑。“两腿蹬直快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做到蹬地充分,收小腿及时;蹬地加大力矩,收腿减小力矩。利用滚翻起立时接抛球可以纠正起立推垫的多余动作;3)推手练习:方法同(12)
总之,身体团的紧能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翻转时会更容易,节约能量,为蹲立提供良好条件。小学生初学前滚翻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和现象(如摔背、滚偏、侧前滚翻、侧倒、翻转速度慢等)都可通过团身不紧的改正而得到解决,所以说很多文章和案例都把团身紧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