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学前班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怎么写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版1)分析《课程标准》权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㈡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计划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
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
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
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
学
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
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
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
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
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
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
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
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
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
“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
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
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
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
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
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
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
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
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
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
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
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
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
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
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
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
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
的
认知结构。”
“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
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
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
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
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
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
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
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
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
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
㈢ 学前班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学前班教学计划
一、总的要求及分析
幼儿教育领域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给教师留有广阔的教育创新的空间,放手让教师在这一空间中施展才华,得以成长。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的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课程的实施要注意各类活动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二、五大领域的具体教育目标
(一)健康
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
1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四)科学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艺术
1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三、每月综合主题活动安排
第一周春节好热闹
语言:过春节(儿歌)
语言:红红的“嘣叭”(故事)
拼音:复习所学过的声母
拼音:认识 r
数学:按数群计数
数学:复习 5 、 6 、 7 的分解组成及加减
音乐:我的好妈妈
美术:主题意愿画 —— 热闹的春节
常识:风的力气大
社会:元宵圆
音乐游戏:播种律动(一)
体育游戏:节节高
智力游戏:让瘪兵乓球鼓起来
角色游戏:
做做玩玩:花灯
第二周妈妈和宝宝
语言:我来了(故事)
语言:我有一个好妈妈(看图说话)
拼音:认识 y
拼音:认识 w
数学:数的记录和统计
数学:复习 8 、 9 、 10 的分解组成及加减
㈣ 幼儿园中班上期数学教学计划怎么写
教学进度 周 次 内 容 1. 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2. 《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 《学习排序》《认识2和3 》 5.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 6. 《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 《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 《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9. 〈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 10. 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1 1. 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 2. 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1 3. 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1 4. 学习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 5. 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 6. 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 1 7. 学习4的应用题。 1 8. 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 1 9. 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20.总复习 综合实践安排 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